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白朴(1226——?)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卒年没有准确的考证,有1306年、1285年等说。祖籍陕州(今山西曲沃县),官宦之家。父白华。字文举,号寓斋;仕金显宦,至枢密判官。白朴从小生在文学气氛浓厚的环境里,父华以诗名世.伯父贲为词赋科进士,叔父宝鳖是位诗僧。杰出诗人元好问与白华为世交,白朴流离岁月中,受着元好问长期的看护与教育。白朴历经宋、金、元政权峙立和嬗变的年代,自七岁以来“生长兵间,流落鼠逸”.游走南北.行踪不定。如其词中所说:“平生苦,走遍南州北府”。

  • 标签: 白朴戏剧 戏剧艺术 表演艺术 《泼墨如烟》
  • 简介: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影视表演的特征可归纳为:观演分离的艺术;以纪实性为原则的艺术;改变表演顺序,时空跳跃的艺术;将表演"化整为零"的艺术;重新结构表演的艺术.

  • 标签: 影视表演 表演样式 艺术特征 美学原则 创作方式 记录方式
  • 简介:康保成在《文艺研究》(2009.6)发表同题文章,文章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戏剧”、“戏曲”的概念之争,指出任中敏和王国维的戏剧观念大体上是相同的,即都主张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但是他们要么对戏剧史的共时性材料缺乏认识、对表演艺术相对漠视,要么把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角色扮演”相混,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文章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

  • 标签: 中国戏剧史 追问 角色扮演 文艺研究 50年代 戏剧观念
  • 简介:丝竹声腔献经典,秋风送爽尽欢颜。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太原市委和太原市人民政府主办,山西省高等院校工作委员会、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广播电视台协办的首届山西艺术节,于2017年8月18日盛装开幕,9月26日隆重落幕。其间,组织上演了55台省内外优秀剧(节)目。省城太原像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戏迷票友欢欣雀跃,整日穿梭在各个演出剧场,观看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规模大,时间长,剧目多,可谓戏剧艺苑的节日盛典,令观众

  • 标签:
  • 简介:<正>一少数民族戏剧从来就是"弱势戏剧"。这在古今中外的多民族国家里,大抵如此。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于边疆地区,过去由于关山阻隔,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与中原地区缺少正常的文化交流,导致藏戏、门巴戏、白剧、傣剧、壮剧、侗剧、布依剧等长期不为中

  • 标签: 少数民族戏剧 戏剧史 门巴戏 壮剧 多民族国家 精神家园
  • 简介:苏琼的著作《跨语境中的女性戏剧》将西方女性主义戏剧理论与中国现代话剧创作实践相结合,对我国现代女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本文为该著作的书评,旨在考察其对于我国女性戏剧理论建设的价值。

  • 标签: 女性主义 女性 戏剧 跨语境
  • 简介:本文对女学者苏琼的《跨语境中的女性戏剧》一书进行了简评与导读,认为这部新著在尝试建构中国女性戏剧史,并以其对中国女性戏剧史的挖掘与梳理,加入到中国女性文学史书写的行列之中。此书钩沉出一幅女性话剧曲折的生成、流变图景,从女性的视角补充了20世纪中国戏剧与现代性的关系。。

  • 标签: 文学史 女性戏剧 现代视野
  • 简介:"后戏剧剧场"概念由德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提出,它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新剧场的审美逻辑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构建。"后戏剧剧场"的审美逻辑与后现代哲学精神相互之间存在同源共生的关系。"后戏剧剧场"的理论构建资源主要来自法国后现代理论,雷曼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剧场实践归纳出完整的体系。本文分别从后戏剧剧场的发生背景与命名,后戏剧剧场的核心理念,以及对后戏剧剧场的批判性反思等三个方面讨论其与后现代理论之间的关联,从而进一步考察剧场实践与理论构建之间的复杂关系。

  • 标签: 后戏剧剧场 雷曼 文本
  • 简介:2011年1月4日至9日,上海戏剧学院《孔门弟子》剧组随副院长孙惠柱教授一行十人赴新德里参加印度国立戏剧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亚太局戏剧院校戏剧节。该系列剧利用戏曲的表演形式来展现儒家思想,此次出访选择了两个剧目《孔子收徒》和《三人与水》,演出反响很好。

  • 标签: 孔门弟子 戏剧节 院校 亚太 印度 上海戏剧学院
  • 简介:但凡看过汤姆·斯托帕(TomStoppard)戏剧作品的人,都会有一种惊艳之感,因为其中处处充满了睿智、博识和高明的喜悦。作为英国戏剧史上的后来者,斯托帕所表现出的幽默和精致沿承了莎士比亚、王尔德等先辈们的风格,他站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销匿的荒诞派末端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 标签: 戏剧创作 游戏 戏剧作品 莎士比亚 60年代 戏剧史
  • 简介:文章以《洛地文集·戏剧卷·卷一》为蓝本,结合与"戏弄"相关文献的解读、若干教科书之相关观点的比照思考,初步辨析出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类"戏弄"之源流:即自先秦戏弄之滥觞始,经汉戏弄之蕴而待出、北朝戏弄之明确形成、唐戏弄的成熟,至宋(金)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一戏剧起源与发展的脉络当即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另两类——"戏文"、"戏曲"——产生前中国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此不断梳理、探究出的日趋合理的戏剧运动自身逻辑,想必是戏剧音乐史建构的前提。

  • 标签: 戏剧音乐史 洛地 戏弄源流 中国古代音乐史
  • 简介:我们仍然怀着极大的乐趣,希望有朝一日实践一种布莱希特、斯坦尼体系和中国戏曲三结合的表演方法。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表演方法。还是早年我曾看过一折京剧(《写蛮书》,由京剧老前辈汪笑侬扮演李太白醉酒,手里拿着马鞭,喝醉了酒骑马,完全靠演员独到的腰功把身体上下两截区分开来。骑着马的两条腿并没有醉,而骑在马上的上半身则完全处于醉酒状态。这不正是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斯坦尼的进入角色结合得惟妙惟肖了吗!这是我多少年来不能忘怀的一出好戏。

  • 标签: 写意戏剧观 黄佐临 布莱希特 表演方法 中国
  • 简介:<正>就其历史来看,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不可谓不悠久,而人们对于戏剧自身的关注也同样可称为悠久。针对戏剧本身而言,这些关注即可以大致视为中国古典形态的"戏剧学"。然而,受制于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特点以及古典戏剧本身的地位等的影响,中国古典形态的"戏剧学"存在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即缺少系统的理论建构与规范的研究范式。以具有集大成性质的《中国古典戏曲

  • 标签: 戏剧学 中国古典戏剧 古典形态 《琵琶记》 学术研究 剧说
  • 简介:明清戏剧家李渔选择的是商业化的艺术人生道路,他的创作活动是在商业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以赚取尽可能大的商业利润为最终旨归。因此,其戏剧作品表现出弃雅从俗、丧失诗意的精神家园、教化口号下的娱乐性实质等等美学特征。李渔对其创作活动进行商业化运作存在着深刻的时代与社会原因。

  • 标签: 戏剧 创作 商业 李渔
  • 简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期间,国家戏剧与音乐部门副主管珍妮·洛朗奠定了公立戏剧系统与戏剧外省化运动的根基;让·维拉尔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与重启的国立大众剧院试图重现大众戏剧的乌托邦理想。戴高乐执政期,文化部长马尔罗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立剧院建设与公众戏剧网络不断扩大。此时,《大众戏剧》成为知识分子们寻找新的“战斗精神”的阵地,由此它也在法国首次掀起了“布莱希特式的革命旋风”。1968年五月风暴后大众戏剧乌托邦走向幻灭。姆努什金的太阳剧社仍然在追寻着这个神话。

  • 标签: 大众教育 公众戏剧 阿维尼翁戏剧节 《大众戏剧》 五月风暴
  • 简介:一在中国当代话剧研究领域,向来有着“南黄北焦”之说法。“北焦”当然是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他是一个戏剧实践家,对于中国现当代话剧的贡献功不可没。而“南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把目光对准的黄佐临先生了。黄佐临先生一生执导舞台剧上百部,即使放眼世界戏剧导演领域,这个数目也不可谓不高。而以今天戏剧界的标准和要求来察看,对于一个戏剧导演,

  • 标签: 戏剧观 黄佐临 现代理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艺术
  • 简介:<正>关于民间戏剧的研究,新时期以来最热门的话题是目连戏和傩戏的探讨开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刘祯博士,曾写了专著《中国民间目连文化》,获得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的赏识,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该书自1997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后,作者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他一方面仍以民间戏剧作为

  • 标签: 戏曲史 刘祯 戏剧学 民间戏剧 戏曲研究 目连戏
  • 简介:第一次看于坚的长诗《零档案》,并决定以它为出发点做一出戏剧时,我是从直觉而不是从社会性的公共议题出发的。那些直觉是:长诗中那种物质感、那种排列感。那么多物体,大的、小的,排列在一起,干巴巴的。这其实是当代艺术的思维,装置艺术的思维,不是所谓常规戏剧的思维。

  • 标签: 小剧场戏剧 档案 当代艺术 装置艺术 社会性 思维
  • 简介:戏剧能够以诗意与美学的意境,将舞台打造成摄人心魄的美学体验、重新发现自己的殿堂。从这一点来说,本届戏剧谷活动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聚焦,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戏剧的天地可以有多广阔。

  • 标签: 现代戏剧 上海 原创 市民 大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