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运用Meta分析来评价Ki67高表达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部分亚型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CENTRAL)、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Ki67高表达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某些特定的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的临床研究,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5月。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结果:按照分组研究结果显示,DLBCL患者随着Ki67表达增高,肿瘤的AnnArbor分期越高;对于NK/T细胞淋巴瘤患者,Ki67高表达可显著影响患者的AnnArbor分期、LDH的血清水平以及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由于纳入研究数量限制,还不能得出Ki67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及肿瘤细胞来源的正相关性。结论:Ki67高表达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细胞的恶性程度更高,生存状态差,预后不良。

  • 标签: KI67 非霍奇金淋巴瘤 META分析
  • 简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一系或多系的血细胞减少,患者可以出现贫血、发热、出血等临床表现,骨髓可表现为血细胞生成的质和量异常,出现病态造血,但是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互并发的病例较少,合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样缺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未见文献报道。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简介:目的:探讨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type1,NF1)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分型的特点。方法2005年7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NF1脊柱侧凸者采用螺旋CT行胸椎连续扫描。在Lenke分型基础上对其进一步细化,将椎弓根形态分型为:A型(正常型);B型(狭窄型);C型(峡部硬化型);D型(完全硬化型);E型(椎弓根缺如型)。A、B、C、D、E型胸椎椎弓根分别为911个、561个、334个、422个和172个,共2400个。按照上述分型标准,在图像编档和通信系统(PACS)上逐层阅片,选择胸椎椎弓根显示最清楚的层面对椎弓根横径进行测量并分型,分别统计不同组别的NF1脊柱侧凸(scoliosissecondarytoneurofibromatosistype1,NF1-S)患者胸椎椎弓根类型发生率,并对其畸形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NF1-S中,畸形率(B~E)为62%;其中非萎缩性脊柱侧凸15例,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为41.1%;萎缩性脊柱侧凸85例,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为65.7%,萎缩性脊柱侧凸的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脊柱侧凸(χ2=78.8,P<0.001)。凹侧、中立椎和凸侧椎体的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依次下降(80.8%>66.8%>47.9%,P<0.001)。(40°~59°)组、(60°~79°)组与≥80°组间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依次上升(50.7%<59.6%<69.2%,P<0.001)。≥18岁组的胸椎椎弓根畸形率(55.3%)明显低于<18岁组(63.5%,P=0.001);此外,不同性别间胸椎椎弓根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63.4%,女60.4%,P=0.13)。结论在NF1-S患者中,胸椎椎弓根畸形率为62%。其中萎缩性脊柱侧凸中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脊柱侧凸;凸侧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低于凹侧;随着Cobb’s角的增大,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增加;在成人NF1-S患者中胸椎椎弓根畸形率明显低于未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1型 脊柱侧凸 胸椎 分型 Neuroifbromatosis 1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钢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distalulnahookplate,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采用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共29例,获完整随访资料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47岁。损伤骨机制:平地跌伤13例,电瓶车伤5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跌伤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足外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无开放性骨折。按照Lawrence-Botte分区:I区者18例,II区5例。从外伤到手术时间为1~5天,平均2天。术后定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如: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再折及创伤性关节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定。结果23例随访11~22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部分负重时间3~6周,平均4周;完全负重时间5~16周,平均7周。术后恢复以前生活状态时间8~18周,平均11周。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为72~100分,平均94分;其中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7%。术后即刻X线片显示,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骨折愈合时间4~16周,平均7.6周,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1例(4.3%)出现延迟愈合,经石膏制动4周后,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3例(13.0%)出现轻度跖骰关节退变。结论LCP-DUHP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矫正装置 跖骨 骨折 钢板
  • 简介:目的探讨极高龄(≥90岁)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极高龄髋部骨折患者101例,其中男43例,女58例,平均年龄(92.27±2.73)岁(90~104岁),股骨转子间骨折66例,股骨颈骨折35例,术前能够独立行走者45例,需要辅助装置行走者56例。统计本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合并症、并发症、病死率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术后1年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0天病死9例(8.9%),术后6个月病死17例(16.8%),术后1年病死27例(26.7%)。结论极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肺部感染和营养不良是病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伤前不能独立行走是术后1年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01)。

  • 标签: 骨折 老年人 80以上 危险因素
  • 简介:背景和目的目前,神经受累(或受侵,Neuralinvasion,NI)已被认为是头颈部肿瘤和前列腺肿瘤的重要转移方式。但在胃肠道恶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Malignancies,GIMs)的病理研究中,NI的病理特点尚未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其报告标准也未统一。NI对GIMs远期结局的影响暂未明确。本研究通过调查NI在GIMs患者人群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揭示NI对预后的影响。国际抗癌协会(UICC)最近将NI作为一个新的评价参数加入到现有的TNM分期之中。然而,目前只有少数研究纳入该指标,文献报道结直肠癌中NI的患病率在6~26%,胃癌和胰腺癌的范围则相对较大,分别为2%~76%和45%~98%。其在GIMs预后评价中的具体作用沿不明确。材料与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50例1987年~2009年确诊为GIMs[包括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Ⅰ~Ⅲ型、食管鳞癌(SCC)、胃癌(GC)、结肠癌(CC)、直肠癌(RC)、胆管结肠癌(CCC)、肝细胞癌(HCC)及胰腺癌(PC)]的术后组织切片。从中大约切取约16000张玻片进行HE染色并评价NI的患病率及严重度(未受累-0分,累及神经外膜-1分,神经鞘膜-2分,神经内膜-3分)。研究还评价了NI严重度与患者预后及生存率的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结果本研究中,NI在GIMs中的患病率分别为:AEG-Ⅰ~Ⅲ型分别为36%、36%和65%,SCC/37%,GC/38%,CC/28%,RC/34%,CCC/58%,HCC/6%,PC/100%。NI严重度评分在PC中最高,平均为(24.9±1.9),在AEG-I型最低,为(0.8±0.3)。纳入年龄、性别、TNM分期、病理分化级别等参数进入多变量分析得出NI的患病率与AEG-Ⅱ/Ⅲ、GC和RC较差的生存率显著相关。然而,NI的严重度仅与AEG-Ⅱ/Ⅲ和PC的不良预后相关。结论NI的患病率和严重度在各种胃肠恶性肿瘤中不尽相同。记录NI的严重度比单纯评估有无神经受侵更能准确地反映AEG-Ⅱ/Ⅲ型和PC患者的远期预后。NI显然不是GIMs各型肿瘤的共�

  • 标签: 胃肠恶性肿瘤 严重度 胃肠道恶性肿瘤 前列腺肿瘤 结肠癌 结直肠癌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中miR-16、miR-34a、miR-200a、miR-375、miR-451化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79例,采用GenExver-sion6软件、Normfinder软件和Genorm软件确定本实验的内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化疗前及化疗2个周期时的血浆mi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化疗前、后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iR-34a为相对表达最稳定的内对照。血浆miR-451高表达的患者激素受体(hormonereceptor,HR)阳性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P=0.031),分别为84.2%和62.5%。血浆miR-200a化疗后表达变化与客观缓解率(objectiveresponserate,ORR)显著相关(P=0.032),miR-200a化疗后表达升高者的ORR显著高于降低者,分别为57.9%和29.3%。血浆miR-200a化疗后表达水平升高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与降低组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分别为10.3个月和5.2个月。miR-16、miR-200a、miR-375和miR-451表达水平及化疗后变化对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血浆miRNA化疗前、后表达水平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MIRNA 血浆 疗效 预后
  • 简介:壮骨伸筋胶囊是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全国著名骨科专家刘柏龄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方。是治疗骨质增生、颈椎病、腰椎病、风湿骨痛、四肢麻木、颈肩痛、臂痛、手麻痛的最新中成药。骨质增生、颈椎病、腰椎病、风湿骨痛、四肢麻木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极大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病对人类的危害最为广泛。为了解除广大患者的痛苦,研制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根据祖国医学"肾主骨""肾之合骨也"和"肝主筋""肝之合筋也"的理论指导,认识本病以肝肾两虚为内因之本、风寒湿邪外袭为外因之标所致的筋骨本身退变的病象。选补肾药以补肾生髓、壮骨,补肝药以通络滋肝;镇痛药以止痛,组成了本药——壮骨伸筋胶囊,主要成份:淫羊藿、熟地黄、鹿衔草、骨碎补(灸)、肉苁蓉、鸡血藤、红参、洋金花等。

  • 标签: 壮骨伸筋胶囊 神经根型颈椎病 骨质增生 四肢麻木 肩臂痛 腰椎病
  • 简介:目的探讨倒刺线对儿童四肢骨折皮内缝合速度和瘢痕的影响是否优于传统可吸收线。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28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36例,女92例;年龄4~12岁,平均(7.3±2.1)岁;缝合部位:上臂35例,前臂29例,大腿24例,小腿40例;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16~30,平均22.1±4.3。所有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为倒刺线组和传统可吸收线组,其中倒刺线组58例,采用4-0双向倒刺线(强生STRATAFIX)进行皮内缝合;传统可吸收线组70例,采用4-0可吸收线(强生ETHICON)进行皮内缝合。术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进行瘢痕评价。记录切口缝合速度(切口长度/缝合时间)与温哥华瘢痕评分。结果倒刺线组切口缝合速度和缝合时间分别为(9.37±1.22)cm和(5.06±0.93)min;传统可吸收线组分别为(9.58±1.40)cm和(10.77±2.72)min,倒刺线组均优于传统可吸收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倒刺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77.65%,可吸收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刺线缝合高效、张力分布均匀、组织刺激小、瘢痕轻微,在小儿骨科四肢骨折皮内缝合中,缝合效率和瘢痕控制优于传统可吸收线。

  • 标签: 儿童 骨折 伤口缝合技术 瘢痕
  • 简介:随着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不仅骨质强度低,而且机体的平衡性及肌肉的协调能力较差,使得老年人更容易跌倒从而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 标签: 髋部骨折 心脏并发症 老年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本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54.5岁;按AO/OTA分型:C1型26例,C2型17例,C3型3例。比较本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并采用Green—o’Brien的腕关节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按Green—o’Brien的腕关节评分标准:优31例,良10例,可5例,差0例。本组钉道感染3例,固定松动2例,腕关节僵硬3例。结论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 标签: 外固定架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的8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资料,男58例,女24例;年龄27~58岁,平均35.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照三柱分型其中双柱骨折48例,三柱骨折3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受伤至内固定手术时间为5~16天,平均9.6天。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在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8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4个月;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10min。术后完全负重时间12~16周,平均13.2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3.2周。术后即刻和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的患肢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为66~94分,平均83.6分,优良率为86.6%;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5°~115°。6例延迟愈合,4例切口浅表感染,7例因后内侧切口转角处出现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未发生深部感染。4例深部感染经清创及移除内置物后治愈,2例小腿后内部麻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21例,其中12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论三柱理论可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可直视下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确实,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 标签: 胫骨 骨折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和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桡骨头患者,其中31例患者采用微型螺钉(23例)和钢板(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同时进行疗效评估和分析。结果31例患者随访5~24个月,平均13.1个月。按照Meraizea等的肘关节功能后期标准评定:良好19例,较好8例,一般4例,不良0例,良好及较好比例为87.1%。结论切开复位螺钉或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头MasonⅡ、Ⅲ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骨板
  • 简介:全椎节切除术后迟发性应力骨折临床罕见,现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收治的2例后路内固定取出后发生前路植骨块应力性骨折的病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男,18岁,因“胸部疼痛1年突发截瘫”入院。

  • 标签: 应力骨折 切除术后 迟发性 植骨块 脊柱肿瘤 椎节
  • 简介:目的探讨牵引复位联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22例低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第一步在局部麻醉下行颅骨牵引术,第二步在牵引复位情况下,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该组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X线片显示骨折脱位均复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恢复,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按Frantgkel分级,显效f降低2级)6例,有效(降低1级)13例,无效3例。结论在颈椎牵引复位的基础上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低位颈椎 骨折脱位 牵引 复位 前路减压
  • 简介: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胶质瘤干细胞(gliomastemcells,GSCs)标志物CD13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s)标志物CD68和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不同病理级别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不同病理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CD68和PD—L1蛋白的共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fluorescentPCR,qRT—PCR)技术检测30例低级别脑胶质瘤(Ⅰ级和Ⅱ级)组织和30例高级别脑胶质瘤(Ⅲ级和Ⅳ级)组织中CD133、CD68和PD—L1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级别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胶质瘤组织中PD—L1和CD68共表达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上,即大部分PD—L1阳性细胞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高级别组CD68和PD-L1蛋白的共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组。在脑胶质瘤组织中,CD133、CD68和PD—L

  • 标签: 不同病理 中的表达 病理级别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32例髌骨下极骨折(AO/OTA34-A1)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取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how缝合法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髌骨爪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本组获12~23个月,平均(16.2±0.30)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疼痛和屈伸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B?stman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6±0.43)个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9±0.52)个月,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两组术后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均无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观察组为(129.4±0.43)°,对照组为(129.1±0.51)°;膝关节B?stman评分,观察组为(29.6±0.23)分,对照组(29.4±0.20)分。结论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kow缝合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髌腱的完整性,以维持膝关节功能,操作方便,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对髌骨下极骨折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切开复位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pediclescrewfixation)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osterioropenpediclescrewfixation)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为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并收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比较性研究。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Pubmed(1966年至2016年3月)、Cochrane图书馆(2016年第3期)、Embase(1966年至2016年3月)。人工检索期刊(1990年至2016年3月)The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Spine、EuropeanSpineJournal。2名脊柱外科专业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ail,RCT),共计318例,其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58例,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0例。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相比,手术时间短[WMD=-0.67,95%CI(-1.20,-0.14),P=0.01],出血量少[WMD=-2.83,95%CI(-4.15,-1.51),P〈0.0001],术后总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小[WMD=-2.79,95%CI(-3.80,-1.77),P〈0.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小[WMD=-2.33,95%CI(-3.08,-1.58),P〈0.00001],住院时间短[WMD=-1.79,95%CI(-2.48,-1.11),P〈0.00001],而两者术后1周内VAS评分[WMD=-4.02,95%CI(-8.98,0.94),P=0.11]、术后手术节段Cobb’s角[WMD=-0.72,95%CI(-2.32,0.89),P=0.38]、术后手术节段Cobb’s角矫正度丢失[WMD=-0.05,95%CI(-0.40,0.31),P=0.8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RR=0.57,95%CI(0.19,1.67),P=0.30]、椎弓根螺钉位置异常发生率[RR=0.69,95%CI(0.20,2.37),P=0.55]、术后感染发生率[RR=0.34,95%CI(0.04,3.18),P=0.34]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骨折 矫形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