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保留膀胱术后复发与进展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选择肌层浸润性膀胱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获得系统随访的38例行保留膀胱手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患者的资料,对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既往复发、手术方式、即刻灌注、静脉化疗等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定义复发或进展为终点事件。生存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采用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随访3~36个月,25例复发(复发率65.8%),17例进展(进展率44.7%)。复发时间(11.6±0.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1个月,未复发生存时间(19.9±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进展时间(11.2±1.2)个月,中位进展时间10个月。Cox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既往复发、静脉化疗均是影响肿瘤复发与进展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数目(RR=2.968,P=0.004)、病理分级(RR=2.128,P=0.027)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数目(RR=4.519,P=0.003)、病理分级(RR=3.137,P=0.014)同样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数目、病理分级是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保留膀胱术后复发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尽可能选择肿瘤数目较少、病理分级较低的肌层浸润性膀胱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

  • 标签: 膀胱癌 复发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膀胱镜(multi-slicespiralCTvirtualcystoscopy,MSCTVC)对膀胱术前诊断及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的患者,术前分别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同时结合仿真内镜图像进行分析及普通纤维膀胱镜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膀胱检出率,分析MSCTVC对膀胱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2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25个,MSCT及MSCTVC总体检出率为100%(25/25),高于膀胱镜检查(92%,23/25)。单纯双期增强MSCT分期:T113例、T2a5例、T2b5例、T31例、T41例;结合仿真膀胱镜成像后分期:T113例、T2a4例、T2b5例、T32例、T41例;术后病理分期:pTl13例、pT2a5例、pT2b4例、pT32例、pT41例。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膀胱术前分期总体准确率为72%(18/25),结合仿真膀胱镜成像对膀胱分期总体准确率为88%(22/25)。与术后病理分期相比,MSCTVC对膀胱术前分期的一致性(k=0.818)高于MSCT扫描术前分期一致性(k=0.574)。尤其当肿瘤浸润膀胱壁外结构时(≥T3期)时,MSCTVC的术前分期准确率为100%,与术后病理分期完全一致(k=1)。结论MSCTVC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在膀胱术前诊断及临床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膀胱肿瘤 多层螺旋CT 仿真内镜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并分析初发血尿的病因,同时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技术在诊断尿路上皮(UC)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进一步评估FISH用于筛查尿路上皮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入院诊断为“血尿待查”患者的最终出院诊断结果,同时记录其中每例患者的检查诊治经过。计算比较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500例初次诊断血尿待查患者中最终诊断为尿路上皮130例、泌尿系结石30例、泌尿系感染135例、前列腺癌12例、前列腺增生(BPH)相关出血66例、乳糜血尿23例、特发性血尿60例、其他44例。有218例诊疗过程中同时采用了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敏感性明显优于脱落细胞学(75.4%vs.33.9%,P〈0.001),两者特异性无明显差异(96%vs.99%,P=0.837)。对于上尿路尿路上皮(UTUC)的诊断,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分别为80.4%和34.8%(P〈0.001)。结论血尿待查病因复杂多样,需要临床医生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及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FISH对于尿路上皮尤其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血尿 病因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 尿脱落细胞检查 尿路上皮癌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BTCC)突变型P53基因(m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0例BTCC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mP53、PCNA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例BTCCmP53阳性表达率66%,PCNA阳性表达率76%;10例正常膀胱黏膜mP53和PCNA的表达均为阴性(P〈0.05);mP53和PCNA表达呈正相关(r=0.63,P〈0.05);mP53和PCNA阳性表达率在浸润型肿瘤组、G2和G3级肿瘤组、复发组均较高(P均〈0.05)。结论mP53和PCNA在膀胱移行细胞中表达均增高,二者与BTCC分期、细胞的分级、复发相关,可作为判断BTCC预后的参考指标。

  • 标签: 膀胱移行细胞癌 突变型P53基因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膀胱癌细胞体内增殖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将膀胱T24细胞注射到20只裸鼠皮下,建立裸鼠膀胱动物模型。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TanⅡA组(n=10),分别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和TanⅡA(15mg/kg,1次/3d),并且开始定期测量瘤体大小(1次/3d),连续6次,绘制肿瘤增殖曲线。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小鼠,RTPCR检测两组裸鼠肿瘤组织中AuroraA、HIF-1α和Bcl-2mRNA表达水平。结果相比对照组,TanⅡA能够明显抑制T24细胞在裸鼠皮下的增殖,呈时间依赖性,并且可以显著降低TanⅡA组肿瘤组织中AuroraA(P<0.0001)、HIF-1α(P=0.0047)和Bcl-2(P=0.0005)mRNA表达水平。结论TanⅡA可能通过降低AuroraA、HIF-1α和Bcl-2的表达水平,抑制膀胱的增殖,发挥抗膀胱的作用。

  • 标签: 丹参酮ⅡA 膀胱癌 增殖 低氧诱导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血尿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从尿液脱落细胞中早期诊断膀胱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选择20例健康正常人,通过FISH技术检测9号染色体p16位点、3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及17号染色体变异情况,建立阈值。100例血尿患者留取晨尿,分别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FISH技术检查。统计分析FISH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探针检测p16基因完全缺失阈值为3.9%,部分缺失为5.4%,扩增为3.2%;3号染色体缺失阈值为4.0%,扩增为3.5%;7号染色体缺失阈值为4。0%,扩增为2.8%;17号染色体缺失阈值为5.8%,扩增为3.4%。以至少两种探针检测结果超过阈值或一种探针检测结果至少存在两种异常为诊断阳性。FISH技术在血尿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筛查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6%和i00%,尿脱落细胞学检测分别为46.8%和100%。结论FISH技术无创快速,对血尿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筛查的敏感度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

  • 标签: 膀胱肿瘤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脱落细胞学
  • 简介: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LRPLND)治疗睾丸逐步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重视。目前LRPLND是治疗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比较好的方法,既获得了有无肿瘤转移的准确诊断,又可同时进行治疗。作者就腹腔镜下腹膜后睾丸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手术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随访进行综述,分析其利弊。

  • 标签: 睾丸癌 腹腔镜 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miR-143/145启动子区rs4705341多态性与膀胱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06例临床确诊膀胱癌病例和16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血液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对miR-143/145启动子区rs4705341进行多态性分型。结果病例组中rs4705341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G与AA相比:OR=0.34,95%CI:0.15~0.78,P=0.007;G与A对比:OR=0.60,95%CI:0.41~0.87,P=0.007)。结论miR-143/145启动子区rs4705341多态性可能与膀胱易感性有关,GG基因型携带者膀胱发病风险明显降低。

  • 标签: MIR-143 MIR-145 启动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膀胱癌
  • 简介:目的检测整合素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的表达,探讨整合素β1与膀胱移行细胞血管生成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9例膀胱移行细胞组织及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整合素β1、VEGF、MMP-9的表达。结果59例膀胱移行细胞中整合素β1、VEGF、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76%、64.41%和55.93%,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三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3%、6.67%和6.67%,膀胱移行细胞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间3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整合素β1、VEGF、MMP-9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的分期、分级相关;整合素β1、VEGF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灶直径、单发/多发相关;整合素β1与膀胱移行细胞患者的年龄相关;整合素β1与VEGF及MMP-9之间的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整合素β1在膀胱移行细胞中表达升高,并与分级、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相关,表明其具有促进膀胱移行细胞生长的作用。整合素β1可能通过协同VEGF及MMP-9作用促进膀胱移行细胞的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

  • 标签: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整合素Β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评价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zation,FISH)和FISH、膀胱镜检查在尿路上皮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为完善尿路上皮术后复发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临床诊断的高危膀胱尿路上皮患者,术后第3、6、9、12和18个月随访均行FISH、FISH联合MRI检查及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结果60例入围患者的监测,单纯采用FISH检查,阳性33例,疑似肿瘤复发占55.0%;MRI加FISH检查,阳性累计36例,疑似肿瘤复发占60.0%。所有疑似病例均采用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最终确认肿瘤复发患者35例,占全部患者的58.3%,其中单纯采用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27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77.1%;而采用MRI联合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累计达32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91.4%。结论MRI联合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用FISH检测,MRI联合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复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总结并探讨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结合我院曾收治的1例和国内1986~2017年个案报道的44例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案、随访预后等。结果45例中,肿瘤好发于顶壁31例(68.9%);单纯性印戒细胞37例(82.2%),混合性印戒细胞8例(17.8%);TNM分期,T2期以上为37例(82.2%),其中T3期和T4期26例(57.8%);手术病例41例(91.1%),其中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例(7.3%),膀胱部分切除术17例(41.5%),根治性膀胱全切术21例(51.2%);15例(36.6%)术后未行任何辅助治疗,行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13例(31.7%),全身化疗+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放疗3例(7.3%)。失访6例(13.3%);随访时间≤1年的28例(62.2%),其中15例在1年内死亡,2例复发;1年2年的只有3例(6.7%)。生存期最短的为2个月,最长的为44个月无复发,平均生存时间约2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约13个月。结论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结合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改善其治疗效果,但整体预后差。

  • 标签: 膀胱肿瘤 浆细胞样 印戒细胞 回顾性分析
  • 简介:通过检测尿液样本中的某些指标诊断膀胱肿瘤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作者采用相关技术验证了一系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膀胱肿瘤标志物。在本文中介绍4种潜在的无创诊断膀胱肿瘤的标志物。作者总共检测124例患者的尿液样本,其中63例确诊为膀胱肿瘤,61例为正常对照。

  • 标签: Α1-抗胰蛋白酶 无创诊断 膀胱癌 载脂蛋白E 肿瘤标志物 膀胱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栓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栓而行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合并MayoⅡ级者5例,Ⅲ级者4例,Ⅳ级者1例。男9例,女1例。年龄31~73岁,平均(53.9±10.9)岁。肿瘤位于右侧者6例,左侧者4例。结果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7例患者行开放途径下的下腔静脉栓取出术+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手术;1例患者先采用经后腹腔途径联合经腹腔途径下手术,术中探查肾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遂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88~556min,平均(399.2±91.5)min。术中出血量300~4000mL,平均(1450.0±1136.5)mL。术后住院时间8~39d,平均(16.7±9.6)d。本组10例患者中,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ClavienⅡ级并发症4例。ClavienⅣa级并发症2例。10例患者随访时间2~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0例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1例,为骨转移合并肺转移。1例(10%)出现肿瘤特异性死亡。结论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使肿瘤切除更彻底,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栓患者中较为安全有效。

  • 标签: 肾癌 癌栓 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腺病毒载体Ad-pre-microRNA-494抑制Survivin表达对人膀胱尿路上皮UM-UC-3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已构建的腺病毒载体Ad-pre-microRNA-494感染人膀胱尿路上皮UM-UC-3细胞,采用RT-PCR法、Westernblot法、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感染前后Surviv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差异和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细胞与空病毒载体组细胞相比较,Survivin基因表达下调,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Ad-pre-microRNA-494能有效抑制UM-UC-3细胞中Survivin基因表达,从而诱导UM-UC-3细胞凋亡,这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膀胱癌 SURVIVIN microRNA-494 基因治疗
  • 简介:膀胱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中95%是膀胱尿路上皮,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TAA)特异性结合可以对膀胱尿路上皮进行早期诊断和生物治疗。我们用组织芯片检测了膀胱尿路上皮和正常器官组织中TAA的表达情况,并对这一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肿瘤相关抗原 正常组织 芯片检测 器官组织 泌尿生殖系统
  • 简介:目的寻找尿液中潜在的肾癌多肽标志物。方法收集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前、术后组、非肾癌对照组晨起第二次中段尿液标本。铜螯合纳米磁珠提取尿多肽,MALDI-TOF-MS分析各组尿液中肾癌相关多肽标志物,并通过Tagldent程序对有意义多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m/z=1025、1116的多肽在术前组高表达,在术后组、对照组低表达。m/z=9730的多肽在术后组、对照组高表达,在术前组低表达。初步鉴定发现,m/z=1025信号峰与Urotensin-2B、LittleLEN匹配,m/z=1116信号峰与GRP匹配,m/z=9730信号峰与EA-92、Latecornifiedenvelopeprotein3C、Heparin-bindingEGF-likegrowthfactor匹配。结论肾癌患者尿液中高表达m/z为1025、1116的多肽,低表达m/z为9730的多肽,这些多肽可能是尿液中潜在的肾癌标志分子。

  • 标签: 肾癌 标志物 尿液 多肽组
  • 简介:目的研究人膀胱EJ细胞株中CD44基因小RNA干扰后细胞侵袭功能的变化。方法小RNA干扰的方法抑制EJ细胞中CD44基因表达,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shCD44-EJ细胞的侵袭功能改变。结果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shCD44-EJ细胞与CD44的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性下降,Westernblot检测CD44蛋白的表达量减少,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结果显示shCD44-EJ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约50%。结论特异性沉默CD44可抑制EJ细胞的侵袭能力。

  • 标签: 膀胱肿瘤 EJ细胞 CD44 RNA干扰
  • 简介:目的总结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的疗效。方法12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单次TUR组)者63例和首次TUR及术后4~6周内ReTUR(ReTUR组)者59例。两组术后均接受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了解TUR后肿瘤残留及ReTUR对肿瘤病理分期的重新评估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5.3月,Re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R组(28.81%和53.97%,P〈0.05)。ReTUR组患者中,23例(38.98%)发现有残余肿瘤,11例(18.64%)在首次TUR时肿瘤分期被低估。在发现残余肿瘤的患者中,有16例(69.95%)在原发部位。结论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能有效发现首次TUR术后残余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肿瘤残余 分期 复发率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E-cadherin、Bcl-2在早期肾癌及旁不同距离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早期肾细胞行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安全边距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标本45例,病理诊断均为肾透明细胞,分别取组织(a),旁0.5cm(b)、1.0cm(c)、2.0cm(d)处正常组织,应用即用型非生物素免疫组化Elivision法研究E-cadherin、Bcl-2在各组组织中的表达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结果E-cadherin在肾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1.1%,Bcl-2在肾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0%,a组的E-cadherin、Bcl-2阳性表达率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b、c、d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旁0.5cm处可认为早期肾癌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安全边距。

  • 标签: E-CADHERIN BCL-2 肾肿瘤 癌旁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