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开始步入一个空前完善的历史时期。尤其在制度与文化方面呈现出一派盛唐气象。这个时期的君主政治表现出许多为后代所仰慕、具有典范意义的君臣模式与制度文明,不仅对中国历史也对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唐代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历史地位,是与唐初以来的政治生态环境及其完善的制度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的。

  • 标签: 生态环境 君主政治 君臣道合 给事中 谏官
  • 简介:荀子伦理-政治思想的一贯之道是“分”的思想。“分”的要义是如其分而治理。普遍的“区分”或“分”的方法论,是荀子思想中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方面。分治的理念体现了荀子对伦理-政治融合关系的思考,其关键在于由人而政,关注人的自我完善,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荀子学说彰显了正名与尚学等儒家传统的主旨和政治意义。

  • 标签: 伦理-政治 荀子 分治
  • 简介:<正>西藏传统政治生活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政治领导阶层,特别是地方政府内部世俗贵族集团之间,争夺权力和特殊地位的角逐。整个政治体系的主要活动是内部的互相倾轧、争吵和财产纠纷。从某一特定时期观察,这种斗争是一种经常的周而复始的现象,但如果从历史上考察西藏的政治制度,那么这种表面的、经常状态,就是不断进行

  • 标签: 达赖喇嘛 西藏 庄园 地方政府 活佛转世 贵族家庭
  • 简介: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

  • 标签: 病人 政治 冲突 西医 中国人
  • 简介:本文为笔者遵循陈寅恪先生教诲之长编考异之法对先生所提出之蕃兵蕃将问题做一小注。该文探讨了唐太宗灵州之行的目的意义、河东用敕勒兵的模式并条列了史籍所载敕勒兵在唐前期的军事行动,指出自北魏至唐以来东北亚游牧民族波浪式向南迁徙为唐太宗幸灵州的大背景,唐太宗根据当时政治军事、民族迁徙形势制订了招徕敕勒部族为唐军事力量并分而制之的政策,唐前期大量使用敕勒部族参加唐军事行动,即此政策贯彻执行的过程。

  • 标签: 军事政策 唐太宗敕勒 政治军事
  • 简介:茅盾与周恩来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的广州。1926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二大时,茅盾与周恩来都在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茅盾在1926年1月中旬以上海代表的身份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后,留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

  • 标签: 周恩来 茅盾 交往 知己 文化 政治
  • 简介: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提高公民民主法制意识与民主素质相结合,从国情出发与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相结合,积极审慎与稳妥推进相结合。

  • 标签: 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建设
  • 简介:1959年秋天,刘少奇过去落下的顽疾肩周炎又发作了。有时,他痛得满头大汗,只好把胳膊势在枕头上,坚持工作。为此中共中央决定他到海南岛休息治疗一段时间。这次休养中,他除了洗洗海水浴以外,主要的时间都放到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书上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毛泽东的号召。当毛泽东发现大办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乱子以后,感到实践中出乱子,还是因为思想不清醒,没有把握住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因此,在局部纠“左”的同时,就号召各级干部读点理论书,以后强科学性和预见性。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发出致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4级党委委员信,今谈读书问题。他建议同志们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

  • 标签: 刘少奇 苏联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 教科书 毛泽东 按劳分配
  • 简介:那特硿对德国国家学在近代日本的传播和明治政府建立普鲁士式国家官僚政治制度发挥了有力的影响。由其在束京大学的讲议辑录而成的《政治学》,对国体与政体、国家概念(Conception)与国家观念(Idea)等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并对各国立宪制度的历史由来、法理与实际及其利弊得失加以论述,具有历史学派国家学的特徵。该书出版後不久就被译成中文,再藉由报刊、新学书目和图书广告的宣传,成为清末宪政运动的一种思想资源.对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 标签: 那特硿 政治学 国家学 立宪 晚清
  • 简介:本文以英国北肯色诺顿丁山狂欢节的精彩叙述和深入分析为线索,展示了社会象征的戏剧性过程和仪式符号承裁的权力再生产状态,揭示出文化样式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是分析复杂文化情景的范例。它探讨了在种族、阶级、移民、贫富等交织而成的复杂社会里,人们如何认同身份,继承文化传统,利用仪式,节日创新,组织社会剧,达到娱乐自己,满足心理需要,动员群体力量,寄托信仰,表达政治渴求的目的?最后对艺术和政治应该保持何种关系才能完成这一任务作了回答。

  • 标签: 狂欢节 钢鼓 瑞格舞 塔法里教 西印度群岛
  • 简介:明初废除相制以后,相臣、相国、相公等前代非正式的宰相称谓广泛存在于明人语境之中,明人关于相的文化体认依然清晰。明人以理想之相所应具备的相业、相体与相度等尺度品评本朝阁臣,功业与为相之道并重,徐阶与张居正等人因之所获评价不同。总体来看,明人在有相之历史记忆与无相之现实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君相政治思维,之所以存在相之价值如何、阁臣是相与否等种种争论,表明明人在废相之后的无所适从。然而相臣可议,相制却是不可触碰的政治禁忌,明人在政治思维与实践层面皆未能突破"阁臣类相"的桎梏,未能发明出彻底解决行政中枢权责游移的调适之道,阁臣终究难于自处,这是晚明政治困局的重要致因之一。

  • 标签: 相业 君相 相论 明代
  • 简介: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政治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反映公民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是否实现、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的一个风向标。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西藏人民的政治权利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今的西藏人民无论是政治参与的范围、能力,还是积极性、热情度都已经与旧社会有了不可同日而语的面貌和状况。西藏人民已经成为管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主人。

  • 标签: 政治参与 历史状况 现实状况 建议 对策
  • 简介:清代地方吏役的行政权力来自于地方政府经济控制和行政权威的弱化,国家对地方吏役管理的失控已不可避免。现实行政的需要(包括官僚结构安排的不合理)把地方吏役推向了权力的前台,回报的低微和身份的不被认可激发了其生存本能和对生存价值的追求,而地方官员执政素质的普遍低劣则提供给其施展抱负的空间与机会。吏役在制造社会冲突的同时,也起到了调和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吏役行政游走于“正式活动”与“非正式活动”之间,与清代地方衙门组织的“去刚性化”形态一起维持着地方政制的运作。

  • 标签: 清代 地方吏役 官僚政治
  • 简介:本文力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论证、分析冷战时期即社会主义阵营时期苏联东欧关系的历史演变。本文认为,苏东既有相同或相近(斯拉夫文化、基督教一东正教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又有很多不同的(基督教世界内部、斯拉夫文化内部的东西之分)政治文化,迥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历史传统,构成了苏东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因素。

  • 标签: 苏联东欧 文化类型 基督教世界 罗斯人 社会主义阵营 沙皇俄国
  • 简介:本文通过对贵林之死的真正起因和具体过程的史实考辨,揭示“不曾流半滴血”的杭州光复过程中种种错综复杂的对立和各派势力之间的激烈竞逐、博弈和较量,以及这种种对立、竞逐、博弈和较量背后羼杂的辛壬之际中国种族与政治的复杂关系。这中间,有汉人对他者的敌视,并带来满人的身份恐惧;有革命与共和作为普遍价值的一往无前,也有固执的、忠义的王朝守节者;有革命与立宪的冲突,以及新晋的军人团体与耆老旧绅之间的宿怨;有除旧布新的朝气和欣悦,也有谣言、杀戮、抢掠的乱世景象。旗人贵林的死,在辛壬之际共和革命的整体进程中,不过是小小的一幕,但它所折射的内涵却极为深刻,任何严肃的历史叙事都不应忽略,更没有理由漠视。

  • 标签: 贵林 杭州驻防 满汉关系 共和革命
  • 简介:议会政治下的国会选举通常会透露出社会政治意识的走向。战后的日本议会政治,是在战前议会政治基础之上植入美国式民主政治理念,以英国式民主政治为范本确立起来的。而1949年1月日本国会大选,则可以看成是战后日本议会政治由英国式民主政治模式转为日本式民主政治的标志性选举。藉助这次选举,保守性质的政党开始确立优势地位、派阀政治出现、中间政治意识失势等战后日本社会政治诸多特征都呈现出来。研究1949年1月的日本大选,对于把握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日本社会政治意识的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国会选举 保守政治 派阀政治
  • 简介:是研究黄宗羲以及明清之际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并作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观点是许多学者认为的写作是黄宗羲向清朝统治表示屈服和谅解的一个事件.但作者在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的过程中发现,因为时代思潮和史学范式的原因,近人对该文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误读,一些重要问题尚未发掘.本文通过对成书时间的考察以及黄宗羲晚年的活动,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同时本文认为中提出的政治主张与见解与晚明时代皇权败坏有密切关系,这些主张必须放到晚明皇权与政治的现实背景中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从而对我们认识明清之际学者的政治思想的实际内容及其倾向提供更有效的分析和说明.

  • 标签: 明朝 政治危机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政治思想
  • 简介:明朝前期经历洪武、永乐两朝的重典治吏后政治空气开始舒缓,随之而来,官员家属交通公门、以公谋私的不法之事渐有漫延膨胀之势。伴随这一局势变化,明代中期士大夫家书等文献中“屏迹公门”一词逐渐增多。依据士大夫家书文献体系中的不同语境,“屏迹公门”一词具体意涵有三:其一是士大夫禁止家人涉足公门、谋取私利;其二是士大夫自我约束不因私事而访公门、干扰公事;其三是致仕官员乡居期间远离公门、严守法度。屏迹公门逐渐成为明代朝廷官员考核、士林道德品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出现在考核评语和墓表行状等文本中。屏迹公门成为明代清流士大夫管束家人和约束自身的自律行为,既体现宋明理学修身齐家思想带来的道德约束,也反映士大夫维护政治地位和官声清誉的现实考量。

  • 标签: 明代 士大夫 屏迹公门 家书
  • 简介:《独立评论》时期,胡适一改1929~1930年间发生"人权之争"时全面批判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立言方式,转而全面、深入地阐释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并努力将之揉入自由主义的价值体系内来审视。胡适对孙中山政治思想态度的转变,表层上是源于他期望弥合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他的民族主义激情对自由主义理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 标签: 胡适 孙中山 自由主义
  • 简介:一部荒诞离奇的《封神演义》掩盖了殷商王朝的历史天空,也掩盖了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箕子。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学问、人

  • 标签: 政治家箕 湮没政治家 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