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对骨质疏松骨折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购自上海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BMP-9组。模型组和BMP-9组通过摘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8周后手术折断右侧股骨建立骨质疏松骨折模型。假手术组仅摘除卵巢周围脂肪组织。BMP-9组大鼠于骨折部位注射过表达BMP-9的腺相关病毒1×1010 v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骨折部位注射对照腺相关病毒1×1010 vg。分别取注射后第7周模型大鼠,X线摄片后用半定量评分法对骨折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测定骨折处行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检测骨折愈合的力学参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代谢指标变化;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骨折部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因子-κB(NF-κB)受体激活物配体(RANKL)的mRNA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与模型组(1.15±0.21)比较,BMP-9组大鼠骨折部位BMP-9 mRNA水平(3.94±0.34)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9,P<0.05)。与模型组X线评分和骨密度[(2.23±0.25)分、0.077±0.002]比较,BMP-9组大鼠X线评分和骨密度显著增加[(4.10±0.31)分、0.023±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7、3.091,P<0.05)。与模型组碱性磷酸酶(ALP)、骨保护素(OPG)和骨钙素(BGP)水平[(20.33±3.05) U/L、(1.12±0.07) μg/L、(2.21±0.36) μg/L]比较,BMP-9组大鼠血清ALP、OPG和BGP水平[(29.18±3.29) U/L、(1.39±0.09) μg/L、(4.48±0.51) μg/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9、2.514、2.814,P<0.05)。与模型组比较,BMP-9组大鼠股骨生物力学参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2.104、2.810,P<0.05)。与模型组VEGF和RANKL水平(1.23±0.24、1.00±0.19)比较,BMP-9组大鼠VEGF和RANKL水平(2.58±0.31、3.29±0.2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4、2.914,P<0.05)。结论腺相关病毒介导BMP-9在骨折部位表达,可显著改善骨代谢,提高骨折部位愈合,提高骨密度。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形态发生蛋白-9 愈合 骨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0例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随访期间(随访时间>5年)死亡患者,最终纳入39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PVP组(210例)和PKP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手术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伤椎的影像学变化。结果PVP组手术时间[(33.1±10.0)min]短于PKP组[(39.1±12.8)min],骨水泥注入量[(3.5±1.1)ml]少于PKP组[(4.8±1.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92、-12.779,P均<0.01)。两组骨水泥渗漏率和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术后椎体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3.9±2.3)、(5.6±2.6) mm,伤椎Cobb角分别较术前减小(4.2±2.3)°、(6.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69、-7.930,P均<0.01);两组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VP和PKP均可以明显减轻OVCFs患者的疼痛症状,但PKP对于椎体高度的恢复和Cobb角的改善优于PVP;PVP与PKP治疗OVCFs均具有长期的有效和安全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强化螺钉骨水泥髓内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Evans Ⅱ型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2020年10月5日收治的1例重度骨质疏松Evans Ⅱ型左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资料。患者女,73岁,身高160 cm,体质量56 kg。将患者髋部及股骨的CT数据在Mimics 20软件和 Geomagic Wrap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参考标准的手术技术进行股骨模型装配。将装配好的模型在3-Matic软件中进行截骨得到Evans 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截取螺钉近端周围的部分松质骨设置为骨水泥部件,分别构建A模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模型]、B模型(钉道强化PFNA内固定模型)及C模型(强化螺钉内固定模型)。按照患者CT数据及内固定的材质标准赋予相应的参数、条件,以及人体力学在股骨的受力及患者的体质量赋予载荷值分别储存,并利用ansys 2019软件中的Explicit Dynamics模块进行分析。观察指标:对比3种模型螺钉在股骨近端的切割程度、股骨颈向内翻角度、股骨颈内旋角度、应力在股骨的分布情况,以及股骨头近端移位情况。结果3种模型螺钉在股骨近端骨水泥表面均由螺旋刀片四周向远端发生切割、形变、沉陷,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C、B、A模型。股骨颈骨块内翻角度和股骨颈旋转角度,A、B模型均分别为0.37°和0.16°,C模型稍占优势分别为0.32°和0.15°。A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旋刀片和主钉交接处,B、C模型相较于A模型发生了应力转移,分散向骨水泥部位;C模型股骨骨折部分发生最大移位的距离为5.8 mm,相较于A、B模型(均为6.7 mm)减小。结论强化螺钉内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Evans Ⅱ型骨折较普通股骨PFNA及钉道强化PFNA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 标签: 股骨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强化螺钉 有限元分析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钉道强化 骨水泥 重度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传统单侧或双侧直针穿刺椎体成形术和单侧拐角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将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5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84例,年龄65~92(70.3±6.2)岁。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直针穿刺组、双侧直针穿刺组和单侧拐角穿刺组,每组各50例患者。比较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辐射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初次下地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在椎体分布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异。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t检验。结果单侧拐角穿刺组手术时间、辐射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初次下地时间均少于传统单侧或双侧直针穿刺组[(34.30±5.60)min比(58.26±4.34)min、(64.30±5.60)min,(5.28±2.21)min比(10.70±3.63)min、(15.98±4.20)min,(20.30±2.53)ml比(32.06±4.30)ml、(36.72±3.40)ml,(2.03±1.30)d比(3.54±4.17)d、(3.71±2.14)d],在骨水泥椎体分布上均优于传统单侧或双侧直针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在骨水泥注入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直针穿刺椎体成形术,单侧拐角穿刺椎体成形术可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是否值得临床推广还需大样本远期随访数据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单侧拐角穿刺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渗漏和伤椎再塌陷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97例单节段OVCF行PK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230例;年龄60~92岁[(69.5±8.2)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36例)和非渗漏组(261例),根据是否出现伤椎再塌陷分为再塌陷组(40例)和非再塌陷组(257例)。记录各组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骨皮质破坏、椎体裂隙征、术前及术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形态、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PKP术后骨水泥渗漏和伤椎再塌陷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KP术后骨水泥渗漏和伤椎再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严重程度、骨皮质破坏、骨水泥注入量与骨水泥渗漏相关(P<0.05或0.01);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折类型、椎体裂隙征、术前及术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分布形态、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与骨水泥渗漏不相关(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椎体裂隙征、骨水泥分布形态、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与伤椎再塌陷相关(P均<0.01);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骨皮质破坏、术前及术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注入量与伤椎再塌陷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重度骨折(OR=4.23,95%CI 1.52~11.81,P<0.01)、骨皮质破坏(OR=3.29,95%CI 1.52~7.13,P<0.01)、骨水泥注入量>8 ml(OR=2.31,95%CI 1.09~4.92,P<0.05)与骨水泥渗漏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椎体裂隙征(OR=2.10,95%CI 1.03~4.30,P<0.05)、骨水泥团块状分布(OR=2.56,95%CI 1.25~5.27,P<0.05)、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OR=3.06,95%CI 1.46~6.40,P<0.01)与伤椎再塌陷显著相关。结论对于OVCF患者,重度骨折、骨皮质破坏、骨水泥注入量>8 ml是PK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椎体裂隙征、骨水泥团块状分布、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是PKP术后伤椎再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改良五禽戏对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提高腰椎骨密度、缓解疼痛及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7月该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并组织学习锻炼改良五禽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和随访半年后的腰椎骨密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及随访半年后的腰椎骨密度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敷贴配合五禽戏应用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腰椎骨密度,缓解患者的疼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穴位敷贴 五禽戏 骨密度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知识行为模型(KTA)循证实践的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合并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8例骨质疏松合并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采用基于KTA循证实践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arthel指数],以及干预前后知识水平(骨质疏松知识问卷)、生活习惯和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的ODI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ODI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知识问卷危险因素、运动知识、钙知识评分及总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骨质疏松知识问卷危险因素、运动知识、钙知识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吸烟和饮酒比例低于对照组,运动和补钙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的WHOQOLBREF量表各领域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合并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基于KTA循证实践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有利于提升患者相关知识水平,改善生活习惯,从而提升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骨质疏松 腰椎骨折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知识行为模型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以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丧失为特征,最终引起机会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近年来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在HIV阳性患者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寿命已接近正常人群。然而HIV、ART、免疫功能改变等对骨代谢的不良反应愈发凸显,HIV阳性人群罹患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笔者就HIV阳性患者骨质疏松脆性骨折流行病学特点、可能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骨质疏松 脆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不同时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1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KP术后第2天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同期组),PKP术后1个月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非同期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行X线检查,测量压缩骨折椎体恢复相关指标,包括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及局部Cobb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检测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患者随访1年,记录椎体压缩骨折的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椎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ODI明显低于非同期组[(11.30 ± 1.53)分比(14.27 ± 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非同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血清ALP和CTX-1明显低于非同期组[(74.93 ± 8.63) U/L比(78.77 ± 9.41) U/L和(0.24 ± 0.03) ng/L比(0.29 ± 0.03)ng/L],骨钙素明显高于非同期组[(9.63 ± 1.14) ng/L比(7.97 ± 0.8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未再发生椎体压缩骨折。结论OVCF患者采用PKP术后同期唑来膦酸治疗在改善病情和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唑来膦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二维CT与C型臂X线在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诊治的120例单节段OVCF接受PVP治疗的患者,性别不限,年龄57~91岁;数字等级评分(NRS)≥4分,脊柱Roland 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10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维CT组和C型臂X线组,每组60例,分别在两种不同引导技术下将穿刺针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向椎体内填充骨水泥。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NRS和RMDQ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结果1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未见严重并发症。二维CT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NRS评分分别为(3.1±0.4)、(2.7±0.5)分,C型臂X线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NRS评分分别为(3.2±0.7)、(2.8±0.6)分,两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N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各时点两组间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维CT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RMDQ评分分别为(13.2±1.5)、(12.6±1.3)分,C型臂X线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RMDQ评分分别为(12.8±1.6)、(12.2±1.7)分,两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时的RMDQ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各时点两组间RM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维CT组患者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4.5±1.2)次、(26±11)min、(1.6±1.2)ml,C型臂X线组患者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7.8±1.6)次、(39±16)min、(2.7±1.4)ml,两组上述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二维CT或C型臂X线引导行PVP治疗OVCF临床效果均良好,但前者定位更精确,可减少术中穿刺次数及手术时间。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75~89岁[(80.9±3.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例,31-A2型22例,31-A3型21例。34例接受干骺端扩髓PFNA固定治疗(扩髓组),32例接受干骺端未扩髓PFNA固定治疗(未扩髓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估髋部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7个月[(13.5±1.1)个月]。扩髓组总失血量[(976.3±210.1)ml]、隐性失血量[(712.4±224.4)ml]、术中失血量[(139.4±21.0)ml]、显性失血量[(263.8±36.3)ml]、术后引流量[(124.4±29.5)ml]均大于未扩髓组[(799.0±119.5)ml、(603.0±136.4)ml、(94.1±18.8)ml、(195.9±35.4)ml、(101.9±27.5)ml](P<0.05)。扩髓组输血量[2(0,2)U]和输血率[53%(18/34)]均大于或高于未扩髓组[0(0,1.5)U、25%(8/32)](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头颈骨块的楔形撑开畸形、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切口感染、肺栓塞或脂肪栓塞。两组医源性外侧壁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和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而PFNA干骺端未扩髓较扩髓治疗具有围术期失血量少、输血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失血,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人单节段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单节段OVCF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57例),观察组采用PVP治疗,对照组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术后伤椎高度增加情况分别为(4.69±1.94)mL、(27.59±5.81)min、(6 537.24±898.36)元、(2.54±1.37)mm,对照组分别为(5.78±2.04)mL、(38.63±8.17)min、(24 371.85±2 365.54)元、(8.65±1.48)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9.25、10.26、7.23,均P < 0.05)。治疗前,两组伤椎Cobb 角、椎体压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对照组伤椎Cobb 角[(9.25±2.36)°]小于观察组[(20.38±3.87)°]、椎体压缩率[(20.06±3.53)%]低于观察组[(24.76±5.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5、6.23,均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16/60),对照组为17.54%(10/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P < 0.05)。结论治疗OVCF采用PVP操作更为简单,而且费用较低,但是采用PKP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优先采用PKP。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骨水泥 时间 手术后并发症 疗效比较研究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不同时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1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KP术后第2天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同期组),PKP术后1个月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非同期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行X线检查,测量压缩骨折椎体恢复相关指标,包括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及局部Cobb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检测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患者随访1年,记录椎体压缩骨折的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椎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ODI明显低于非同期组[(11.30 ± 1.53)分比(14.27 ± 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非同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血清ALP和CTX-1明显低于非同期组[(74.93 ± 8.63) U/L比(78.77 ± 9.41) U/L和(0.24 ± 0.03) ng/L比(0.29 ± 0.03)ng/L],骨钙素明显高于非同期组[(9.63 ± 1.14) ng/L比(7.97 ± 0.8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未再发生椎体压缩骨折。结论OVCF患者采用PKP术后同期唑来膦酸治疗在改善病情和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唑来膦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与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566例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1例,女375例;年龄48~79岁[(61.7±10.7)岁]。骨折节段:T11 134例,T12 154例,L1 160例,L2 118例。急性症状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分型(ASOTLF)均为ⅢA型;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严重程度评分系统(TLOFSAS)评分均≥5分。275例行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强力复位螺钉组),291例行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普通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X线暴露次数。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2年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术后3 d伤椎Cobb角矫正度、术后2年伤椎Cobb角矫正丢失度。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5~34个月[(29.9±3.4)个月]。强力复位螺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X线暴露次数分别为(69.4±10.2)min、(60.3±13.1)ml、(26.8±3.7)次,少于普通螺钉组的(80.6±11.9)min、(80.7±15.4)ml、(30.4±3.4)次(P均<0.01)。术前、术后3 d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年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为(95.5±2.3)%,明显高于普通螺钉组的(85.4±1.7)%(P<0.01)。两组术前伤椎矢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2年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7.9±1.6)°、(8.8±1.5)°,小于普通螺钉组的(10.6±1.1)°、(12.3±1.2)°(P<0.05或0.01)。术前、术后3 d及2年两组JOA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 d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Cobb角矫正度为(19.4±2.5)°,大于普通螺钉组的(17.3±2.6)°(P<0.05)。术后2年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Cobb角矫正丢失度较普通螺钉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力复位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4%(34/275),普通螺钉组为14.1%(41/291)(P>0.05)。两组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较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患者X线暴露次数,恢复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有效维持伤椎复位高度。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固定术 椎弓根钉 骨水泥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标准骨水泥强化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传统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浙江中医学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41例;年龄68~96岁[(85.0±6.6)岁]。32例患者接受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治疗(骨水泥组),36例患者接受传统PFNA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尖顶距值、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2周及12个月起立行走(TUG)试验时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4.0±1.3)个月]。骨水泥组手术时间[(56.3±8.7)min]、术中出血量[(163.6±21.3)ml]、尖顶距值[(26.3±1.2)mm]、骨折愈合时间[(12.2±1.9)周]、术后12个月TUG试验时间[(20.6±3.1)s]及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9.6±5.8)分]与传统组比较[(52.7±7.9)min、(154.8±22.6)ml、(26.8±1.3)mm、(12.5±2.0)周、(21.4±2.6)s及(88.5±6.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获骨愈合。骨水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尿路感染1例,术后谵妄2例),传统组为31%(尿路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谵妄1例,螺旋刀片切击2例,螺旋刀片松动退钉3例)(P<0.05)。术后2周骨水泥组TUG试验时间[(81.4±10.2)s]显著短于传统组[(90.8±13.7)s](P<0.05)。结论与传统PFNA相比,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行走能力的恢复。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髓内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对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服药依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收治重度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重度骨质疏松患者120例,采用双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延续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60例。延续护理组给予"互联网+"延续护理,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3、6、12个月服药依从、骨密度值。结果延续护理组患者出院后1、3、6、12个月服药依从评分分别为(6.92 ± 0.93)、(6.72 ± 1.04)、(6.28 ± 1.26)、(6.27 ± 1.21)分,常规护理组分别为(6.27 ± 1.27)、(5.55 ± 1.24)、(5.28 ± 1.59)、(4.60 ± 1.71)分,延续护理组依从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2组各时间点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97~6.172,P<0.01)。服药后1、3、6、12个月延续护理组患者的骨密度值分别为-2.97 ± 0.10、-2.92 ± 0.11、-2.88 ± 0.11、-2.87 ± 0.13,常规护理组分别为-2.99 ± 1.08、-3.01 ± 0.11、-3.02 ± 0.11、-3.02 ± 0.11,延续护理组骨密度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289,P>0.05),2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215、5.992、6.726,P<0.01)。结论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可以大大提高骨质疏松患者服药依从,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值,减少脆性骨折发生,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骨质疏松 互联网+ 延续性护理 依从性 骨密度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患者,现已成为阻滞健康老龄化进程的主要问题,研发新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内源大麻素系统包含大麻素配体、内源大麻素受体及合成和降解内源大麻素所需的酶,在骨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中使用基于内源大麻素系统疗法的临床前研究表明内源大麻素系统可以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并显示出了其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潜力。通过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内源大麻素系统和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的文章,分析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如钙、活性维生素D3缺乏或不足、性激素缺乏、细胞功能衰退及慢性疾病继发引起等),综述近年来内源大麻素系统的各种成分、其通过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影响骨稳态以及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骨质疏松 大麻素受体调节剂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与颈椎退变程度的相关。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颈椎CT检查的107例45岁以上患者,其中男60例,女47例,年龄(55.65±5.26)岁。测量颈椎C2~C7各椎体松质骨上中下3个横断面的CT值,根据颈椎C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采用Pathria的CT分级标准评估颈椎小关节退变以反映颈椎退变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颈椎骨质疏松与颈椎退变程度的相关。结果107例患者C2~C7椎体CT值为(307.91±64.66) HU,骨质疏松组患者C2~C7椎体CT值为(269.70±51.70) HU,骨量正常组患者CT值为(342.70±55.10) HU。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等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3、C3/4、C4/5、C5/6、C6/7、C7/T1退变平均评分均与C2~C7椎体CT均值呈负相关,其中C2/3退变程度与C2~C7椎体CT均值相关最为显著(r=-0.611,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越重,C2~C7椎体CT均值越低,颈椎小关节退变评分越高,颈椎退变越重,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与颈椎退变呈正相关。

  • 标签: 中老年 骨质疏松 颈椎 退行性改变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骨质疏松与勃起功能障碍(ED)之间风险相关。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8年12月,数据提取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以避免错误或遗漏。任何分歧可通过小组商讨共识或咨询第3位研究员来解决。对纳入的研究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数据分析。结果最终有4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符合此Meta分析的纳入标准。其中共纳入了4702例E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间不存在显著异质(I2=46.4%,P=0.133)。因I2<50%,从而对该Meta分析采取固定效应模型。ED组骨质疏松的患者显著高于非ED组患者(P<0.05)。采用漏斗图法和Begg、Egger检验对对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进行评估,最终未发现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采用逐次剔除法,合并效应值RR取值于1.48~1.61,剔除后的研究对结果影响不大,总合并效应值与其基本一致。结论通过研究发现ED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高于非ED患者,ED患者可能存在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水平的失平衡,而这种平衡被打破后,可能会让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升高。这也侧面反映了性激素对于骨质疏松的重要

  • 标签: 勃起功能障碍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过伸复位法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OVCF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共纳入患者62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将62例患者分成单侧穿刺入路组和双侧穿刺入路组,每组各31例。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采用肢体过伸复位联合单侧PKP术。双侧穿刺入路组采用肢体过伸复位联合双侧PKP术。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Cobb角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VAS评分分别为(8.10±0.17)、(2.20±0.26)、(1.90±0.39)分,双侧穿刺入路组分别为(8.10±0.13)、(2.30±0.26)、(2.00±0.30)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13790.444、P<0.001,F组间=1.951、P=0.168,F交互=0.735、P=0.481。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周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1 d VAS评分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ODI评分分别为(40.30±5.30)、(23.20±3.40)、(22.30±4.49)分,双侧穿刺入路组分别为(41.00±4.49)、(21.90±2.48)、(20.70±5.70)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339.046、P<0.001,F组间=1.385、P=0.244,F交互=1.083、P=0.342。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周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1 d ODI评分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26±2.40)、(21.97±1.17)、(22.03±1.35) mm,双侧穿刺入路组分别为(18.94±1.80)、(22.06±2.79)、(20.29±1.19) mm,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51.228、P<0.001,F组间=1.594、P=0.212,F交互=6.452、P=0.002。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周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椎体中线高度分别为(17.97±2.14)、(26.13±1.43)、(26.00±1.79) mm,双侧穿刺入路组分别为(18.84±1.77)、(24.74±1.77)、(24.68±2.06) mm,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358.837、P<0.001,F组间=3.850、P=0.054,F交互=9.117、P<0.001。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周椎体中线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Cobb角分别为(21.74±2.11)°、(11.77±1.91)°、(10.94±1.12)°,双侧穿刺入路组分别为(22.13±2.50)°、(12.0±2.38)°、(11.71±1.37)°,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674.732、P<0.001,F组间=1.975、P=0.165,F交互=0.376、P=0.688。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周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侧穿刺入路组与双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52.0±3.8) min与(67.0±6.7) min]、术中透视次数[(15.0±5.8)次与(32.0±6.1)次]、骨水泥注入量[(4.6±0.3) mL与(5.0±0.1)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单侧与双侧PKP联合过伸复位法均能缓解OVCF的疼痛、恢复丢失的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而单侧穿刺入路PKP联合过伸复位法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操作过程简练,术中透视次数更少,骨水泥使用量更少的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过伸复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