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人们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重视,且对医疗知识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促使大众越来越关注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脊柱压缩骨折。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在2010年骨质疏松症人群已经发展至11 400.0万人,每年以75.0万人的庞大数据不断增加,按照这个速度,到2025年会增加至15 100.3万人,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是老年人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故对该类人群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亦是社会公共问题。临床中对该种疾病的治疗存在一定难度,通常情况下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缓解痛疼、增加骨密度以及稳定椎体等干预措施,主要分为两种治疗方案即: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不同治疗方案,疗效不一,并发症不同。基于以上背景之下,笔者将综述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依据,以此来提升对该病的治愈率。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骨折是由于骨量降低及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而在低能量外力作用后发生的骨折。近年来,骨质疏松骨折的骨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骨折后再骨折的防治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仅少数患者接受过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评估和规范化治疗,多数患者暴露在极高的再骨折风险中;另外医务人员对主要部位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防治的临床管理归属(包括随访)问题认识不清,防治策略缺乏规范性和完整。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与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专家共识》。共识制订遵循改良Delphi法,形成10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防治的规范化与科学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OVF)患者多为高龄人群、合并症多,大多采用镇痛、抗骨质疏松症及康复等非手术治疗和椎体成形微创手术治疗。但是当存在椎体失稳、神经功能损害或严重后凸畸形等情况时,必须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笔者对OVF开放手术的指征和入路、效果及并发症等问题进行阐述,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一种脆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OTLF)最为常见。目前,OTLF已逐渐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深入研究该疾病的防治措施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必须依据骨折分型。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多种OTLF分型,但各自存在不同缺陷,临床医师难以领会其中的差异,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对OTLF不同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胸椎 腰椎 脊柱损伤 骨折分型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直接相关,在骨质疏松症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数量不断增多,相应地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指初次骨折后,由于骨骼的密度及质量没有改善,骨骼受到低能量外力作用再次发生新的骨折。再骨折发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骨折愈合、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心理预期及依从等临床指标均有很多危害,因此骨质疏松骨折后防治再骨折管理逐渐成为国内国外关注的热点。目前,在这一防治领域,临床医生、社区医生都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临床管理存在短板的问题,如再骨折防治管理规范不明确、各级各类医生分工不明确、提高患者依从措施不明确。对此围绕骨质疏松骨折骨折后再骨折、再骨折防治管理等特点,提出和阐述再骨折防治管理核心要点,需明确防治管理的相应内容、固定团队、专有数据库或专有台账等,为进一步完善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临床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赛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符合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利赛膦酸钠组(PFNA)内固定治疗后规律随访1年的患者。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服用利塞膦酸钠,将患者分成利赛膦酸钠组(PFNA治疗联合应用利塞膦酸钠)和对照组(单纯PFNA治疗),利塞膦酸钠组39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分别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骨密度值。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RUSH评分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骨折等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复查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利塞膦酸钠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健侧髋部平均骨密度T值分别为(-2.83±0.46和-3.16±0.42,t=-3.397,P=0.001);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再发骨折;83例患者中利塞膦酸钠组患者39例,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44例,其中1例患者出现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食欲缺乏,停药后症状自行好转。结论骨质疏松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服用利塞膦酸钠不影响骨折愈合,并可提高健侧髋部骨密度。

  • 标签: 骨质疏松 膦酸类 股骨骨折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术后血钙骨代谢状态的变化及再骨折的风险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骨四科治疗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26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脊柱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血钙、PINP、β-CTX水平变化情况,随访术后再发骨折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钙、PINP、β-CTX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术后再发骨折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77%(249/260);治疗后,患者血钙、PINP、β-CTX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术后再发骨折81例(31.15%),未再发骨折179例(68.85%)。单因素分析两组年龄、性别、BMI、外伤史、基础疾病、手术椎体部位、手术椎体节段、脊柱矢状面后凸矫正角度、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折椎体数、手术椎体数、血钙、PINP、β-CTX、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强化椎体数、骨水泥渗漏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折椎体数、手术椎体数、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强化椎体数、骨水泥渗漏、血钙、PINP、β-CTX均是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血钙预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820,95%CI为0.770~0.871,截断值为2.12 mmol/L;PINP预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915,95%CI为0.873~0.957,截断值为45.51 ng/ml;β-CTX预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973,95%CI为0.957~0.988,截断值为463.29ng/ml。结论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中应用脊柱后凸成形术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钙、PINP、β-CTX水平,血钙、PINP、β-CTX水平对术后再发骨折具有一定监测价值。

  • 标签: 脊柱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 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最常见的脆性骨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OVCF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椎体再骨折作为OVCF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发生率高,且再骨折后的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及经济负担。如何有效防治椎体再骨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临床问题。椎体再骨折不仅受患者自身因素影响,还与OVCF治疗因素相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从患者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治疗因素三方面对OVCF患者椎体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降低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再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自我效能以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实施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钙素高于对照组,骨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S模式可显著提升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改善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为患者获取优质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折联络服务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 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症状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ASTOCFs)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三所医院收治的2 237例ASTOCF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9例,女1 668例;年龄50~85岁[(66.7±4.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315例)和未再骨折组(1 922例)。记录两组基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个人生活习惯(吸烟、酗酒)、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肺疾病)、术前骨密度、骨折节段、骨折椎体数、手术方式(PVP或PKP)、手术入路、骨水泥黏度、骨水泥距上下终板的距离、伤椎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术后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骨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距上下椎板的距离、术后锻炼、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与术后伤椎再骨折有一定的相关(P<0.05或0.01);身高、体重、吸烟、酗酒、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肺疾病、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手术入路、骨水泥黏度、伤椎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与术后伤椎再骨折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OR=1.92,95%CI 1.34~2.64,P<0.01)、年龄≥80岁(OR=1.21,95%CI 1.17~1.25,P<0.01)、糖尿病(OR=1.92,95%CI 0.44~2.55,P<0.01)、胸腰段骨折(OR=1.46,95%CI 1.82~7.51,P<0.05)、PKP(OR=4.56,95%CI 0.86~1.44,P<0.05)、术后未锻炼(OR=2.14,95%CI 0.27~0.38,P<0.01)及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OR=2.36,95%CI 0.13~0.47,P<0.05)与术后伤椎再骨折显著相关。结论女性、年龄≥80岁、糖尿病、胸腰段骨折、PKP、术后未锻炼及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是ASTOCFs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危险因素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症状陈旧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SCOVF)病变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但是缺乏统一的选择标准。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专家制订并发布了《症状陈旧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指南》,由于篇幅限制,指南并未对相关推荐意见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为此,笔者对SCOVF的诊断、手术方式选择和内固定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同行更好地掌握指南的内涵并正确应用于临床。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骨折是中老年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阶段,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骨质疏松骨折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对临床工作和健康中国战略均有重要意义。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订,在2017年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主要更新内容涉及骨质疏松骨折的定义、流行病学、常见部位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策略、抗骨质疏松药物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再骨折防治、围手术期管理等多方面。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遴选出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21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21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骨质疏松骨折诊疗的科学和先进,提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疗服务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急性症状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ASTOCFs)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而椎体强化术因其具有微创、安全和有效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ASTOCFs在诊断和治疗上的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为规范ASTOCFs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制订了《急性症状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临床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针对此类骨折中椎体强化术应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鉴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骨科医师对《指南》的理解程度不一,笔者就《指南》中的诊治要点进行深入解读,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指南》并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椎体成形术 后凸成形术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引领式健康教育路径在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引领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骨质疏松健康知识掌握、疼痛情况、服药依从骨折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的骨质疏松健康知识问卷得分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个月时的再骨折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领式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健康知识,提高用药依从,减少再次骨折的发生。

  • 标签: 引领式 健康教育路径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弯角穿刺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陈旧骨质疏松椎体伴终板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58例陈旧骨质疏松椎体伴终板骨折患者资料,均采用PKP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均为单一椎体骨折。根据穿刺器的形状分为弯角穿刺针组和直角穿刺针组。弯角穿刺针组28例,男7例、女21例,年龄(71.8±7.8)岁(范围60~84岁),骨折椎体分布:T11 3例、T12 5例、L1 6例、L2 5例、L3 3例、L4 4例、L52例;直角穿刺针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73.2±8.4)岁(范围61~88岁),骨折椎体分布:T11 3例、T12 5例、L1 7例、L2 4例、L3 4例、L4 5例、L5 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周、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术前及术后骨折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7±2.9)个月(范围12~24个月)。弯角穿刺针组骨水泥渗漏率(18%,5/28)低于直角穿刺针组(23%,7/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607);弯角穿刺针组骨水泥使用量和手术时间[(5.0±0.5) ml、(55.2±6.9) min]均高于直角穿刺针组[(3.4±0.6) ml、(42.9±3.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弯角穿刺针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3±1.0)分、(2.6±1.5)分]和ODI(27.5%±9.7%、28.7%±11.3%)均低于直角穿刺针组[(2.7±1.0)分和(4.5±1.1)分,31.8%±10.5%和43.1%±13.4%];弯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术前25.5°±3.5°、术后18.4°±1.6°、末次随访时20.5°±4.9°;骨折椎体高度术前(14.2±1.9) mm、术后(21.5±2.2) mm、末次随访时(20.1±3.6) mm;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后凸Cobb角降低、骨折椎体高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术前24.4°±3.6°、术后23.1°±4.0°、末次随访时27.8°±2.9°;骨折椎体高度术前(14.5±1.8) mm、术后(15.4±2.0) mm、末次随访时(12.7±1.0) mm;末次随访时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后凸Cobb角增大、骨折椎体高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弯角穿刺针组后凸Cobb角低于直角穿刺针组、骨折椎体高度高于直角穿刺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弯角穿刺针PKP治疗陈旧骨质疏松椎体伴终板骨折可有效恢复终板高度,降低后凸畸形及慢性腰痛的程度。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 骨折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尽管目前对OVCF的临床诊疗方案已经逐渐完善化,但非严格的保守治疗可能导致伤椎进一步压缩;开放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或拔钉率高;微创的椎体增强术治疗效果虽显著,但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松动、伤椎再骨折及邻近椎体骨折等相关并发症仍无法完全避免。也正因如此,国内外学者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相关并发症的见解也不同。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关于OVCF的相关文献,从OVCF的流行病学、分型、诊断、治疗及其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医生在OVCF的诊疗及并发症的认识上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形成术(PVP)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省直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OVCF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手法复位组和PVP组,每组39例。PVP组给予PVP治疗,手法复位组给予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腰部功能障碍情况、疼痛情况、病椎后凸Cobb角及病椎前缘高度,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手法复位组手术时间长于PVP组[(72.60±7.63)min比(65.53±6.71)min],骨水泥用量大于PVP组[(4.29±1.38)ml比(2.97±0.92)ml],P<0.05;术后6个月,手法复位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低于PVP组(P均<0.05);术后6个月,手法复位组病椎后凸Cobb角小于PVP组,病椎前缘高度大于PVP组(P<0.05);手法复位组骨水泥渗漏率(2.56%,1/39)与PVP组(10.26%,4/39)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复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3%,2/39)与PVP组(15.38%, 6/39)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老年OVCF患者效果确切,可提高骨水泥注入效果,促进术后压缩椎体和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并能避免骨水泥渗漏,且安全好。

  • 标签: 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 老年 手法复位 经皮椎体形成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 ZOL)在改善骨质疏松髋部骨折预后和预防对侧髋部序贯性骨折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为髋部脆性骨折,并接受手术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206例患者,通过生存率分析总结ZOL治疗组患者的预后以及急性期发热反应(acute febrile reaction, AFR)的影响因素。应用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ZOL能否减少对侧序贯性骨折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ZOL治疗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更高(P=0.026),而AFR发生率高达53.3%,其中年龄[OR=0.786,P=0.027,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和合并心肺疾病(OR=0.043,P=0.025,ROC曲线下面积为0.628)与AFR具有显著相关。另一方面,ZOL治疗组中序贯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356, P=0.037),其中ZOL应用史(OR=0.160,P=0.007,ROC曲线下面积为0.586)和股骨颈骨折类型(OR=0.196,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607)与序贯骨折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结论ZOL能够改善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降低髋部序贯骨折尤其是股骨颈序贯骨折的发生率。高龄和合并心肺疾病可能与ZOL应用后较低的AFR发生风险有关。

  • 标签: 骨质疏松 髋部骨折 唑来磷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移位组(78例)和骨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OR=2.45,95%CI 1.81~7.50,P<0.01)、手术方式(OR=4.56,95%CI 1.86~8.44,P<0.01)、骨水泥渗漏(前缘)(OR=5.77,95%CI 2.85~9.20,P<0.01)、骨水泥黏度(OR=7.36,95%CI 1.01~1.77,P<0.01)、骨水泥弥散比(OR=6.84,95%CI 1.69~13.39,P<0.01)、骨水泥交织度(OR=8.97,95%CI 2.29~14.97,P<0.01)、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OR=6.39,95%CI 1.06~9.47,P<0.01)、骨水泥靶向位置(OR=7.93,95%CI 1.64~11.84,P<0.01)、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OR=6.78,95%CI 1.84~6.96,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OR=9.55,95%CI 2.26~9.38,P<0.01)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显著相关。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骨水泥前缘渗漏、骨水泥黏度低、骨水泥弥散比小、骨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于椎体前1/3和前中2/3、骨水泥非靶向注射、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椎体强化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NFAIP3基因多态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就诊的115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20例与观察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的水平。采用毛细管电泳和片段分析(SNaPshot)技术进行分析TNFAIP3基因上rs10499194和rs13207033位点的基因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外周血中的TNFAIP3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s10499194、rs13207033基因型分布和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于rs10499194位点,相较于野生型CC基因型携带者,CT基因型携带者发生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大[OR=3.25(1.22~8.65),P=0.014];显性模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3)。对于rs13207033位点,相较于野生型GG基因携带者,GA基因携带者发生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大[OR=3.78(1.19~11.95),P=0.016];显性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rs13207033位点AA+GA组的血钙水平显著高于GG组(P=0.006)。观察组TNFAIP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1.41±0.09),显著低于观察组的表达水平(2.07±0.12)(t=6.69,P<0.001)。rs10499194位点TT+CT组患者的TNFAIP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1.35±0.11),显著低于CC组的表达水平(1.43±0.13)(t=2.82,P=0.007)。结论TNFAIP3基因多态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发生及骨代谢指标有关,并可影响基因表达水平。

  • 标签: 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 TNFAIP3 单核苷酸多态性 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