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意识形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这表现于三个思维范式:在反思意识形态的悖论中追问美学的概念;在分析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中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性质;在呼唤艺术革命、艺术解放中探索意识形态的超越路径。思考这一核心问题,能够启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走向前进。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美学 意识形态
  • 简介:针对目前学界都把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作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忽视两者的共同性和通约性的现象,论文将雷蒙德·威廉斯文化理论与毛泽东大众文化思想进行比较,认为在大众性美学原则上两者具有相通性和可对话性。两者的可比点体现在:文化与大众一创造主体的重建与突显;文化与生活一大众实践的表征与涵载;文化与社会一推动历史变革的动力。两者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各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威廉斯的大众文化理论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化的形态和社会功能的理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浪漫主义的超越;毛泽东大众文艺思想及其在创作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实践成效。

  • 标签: 大众性 雷蒙德·威廉斯 毛泽东 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中的美学形象'巧云挑担'的讨论,阐发一种'缺陷性'的美学形象,并讨论这种形象和指向具体历史情境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的内在关联。这种形象不同于完善性的'理念'形象,它揭露而不是掩盖理念体系和具体的物的世界之间的缺陷和距离,通过'缺陷性'形象的'典型化'的努力,能发挥一种卢卡奇强调的总体化的批判功能。在对这个美学形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阐释乌托邦概念,借用本雅明的'微弱的弥赛亚'的提法,本文试图将这种在历史的具体中寻找希望的乌托邦和那种理念化的、绝对主义的、工具性的乌托邦区分开来,并把它称为'缺陷性'乌托邦。

  • 标签: “缺陷性” 典型 乌托邦 汪曾祺《大淖记事》
  • 简介:<正>审美现代性问题是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还很少有学者从中英比较的角度来探讨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当下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2011年4月23日至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在上海联合主办的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就吸引了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俄国圣彼得堡大学,以及《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科研院所和学术机构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学者围绕着论坛主题"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展开了深入讨论。上海交通大学郑成良副校长出席并致辞,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主持论坛。

  • 标签: 审美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 圣彼得堡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利兹大学 文学院院长
  • 简介:2016年是英国著名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1516年)500周年。500年来,"乌托邦"一词成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家园、制度的向往和追求的表达,乌托邦精神作为人类精神引擎和文化驱动力,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人类思想和文化普遍处于困境的语境下,乌托邦理想能否再次成为人类克服时代困顿、伦理危机,实现价值重建的精神动力?这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既是实践的,也是理论的。为此,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托马斯·莫尔 伦理危机 “乌托邦” 人类社会 当代美学
  • 简介:<正>主题这篇论文探讨为什么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留美学生执着地维护其本身的"中国特点",并协助子女们建立较强的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而留日学生却愿意去掉他们行为中的"中国特点",且有意无意地帮助自己子女建立"非中国"的自我意识。研究范围

  • 标签: 中国留学生 文化认同感 留美学生 留日学生 文化环境 中国文化
  • 简介: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始于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戴维·阿普特的《现代化的政治》(1965),鲁·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1996)和塞缪尔·亨延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等,是上世纪60年代比较政治学界以发达国家为蓝本来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提出的比较政治学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学界莫衷一是。享延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布莱克则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用一种合法制度来代替个人独断,全体公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序上参与选择政治领袖和政策,个人选择权可以通过有效的公民参政权得到保障。我国学者罗荣渠给政治现代化下定义时指出,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钱乘旦则直截了当地将政治现代化概括为就是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总的来说政治现代化指的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政治领域的反映。

  • 标签: 政治现代化 评价标准 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
  • 简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和最终的推动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明了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及其意义,从而大大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认识.

  • 标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根本任务 生产力标准 代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 简介:尊敬的各位领导、前辈、老师们、朋友们:大家早上好.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天,正式成立了。首先,我要向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各级领导、朋友和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18年前,广西师范大学批准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所,这是当时中国唯一

  • 标签: 中心成立 大会讲话 成立大会
  • 简介:各位学者,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在碧波荡漾的西子湖畔,在春潮涌动的钱塘江边,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在此,谨向大家的光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向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 标签: 中心成立 大会致辞 成立大会
  • 简介:汤尼·白露(TaniE.Barlow)现任美国莱斯大学赵廷箴与怀芳亚洲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她的著作《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2012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该书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在论证几代理论家如何与国际思潮进行辩争的过程中,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围绕该书提出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王杰教授与汤尼白露教授进行了一次访谈,讨论了中国的女性主义、左翼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与未来。

  • 标签: 妇女 女性主义 左翼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
  • 简介:在全球化时代,艺术与文化创意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意与文化批评紧密相关,在当代社会中将获得新的理论与实践增长空间。2017年7月14日至15日,第六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举行,会议主题是:创意、批评与全球化。在此次会议中,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围绕着全球化时代创意与批评的互动关系以及审美与政治、文化与经济之间内在而微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对话,向学术界呈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立足于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所产生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创意 批评 全球化
  • 简介:美学理论在列斐伏尔的思想体系中,既起到了承接其各个时期思想理论的作用,又构成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解放性乌托邦思想的重要环节。列斐伏尔的美学研究,起到了引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列斐伏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日常生活和身体研究两种研究路向,号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和革命意义进行探索,扭转了文艺理论对日常生活、身体感官经验的偏见和蔑视。但国内外学界对其美学思想的解读尚有待深入,对美学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定位与评价尚待研究。

  • 标签: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 美学
  • 简介: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将于2013年4月3日至4月5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经会议秘书处商议确定,会议主题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 简介:<正>今年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三十年不过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引起的变化对我们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具有决定意义。这一变化的发端就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历史是不能淡忘的。许多当事人已经发表了不少回忆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这场讨论。我只是参与这场讨论的普通一兵,同理论界的一批同志一起尽了一点微薄之力。十年前我在一个会议上介绍过一些亲身经历的情况,但没有见诸文字。今年有两家报纸要来就这次讨论的情况采访我,这才又一次引发了我的回忆。除了回答采访的问题外,我想借此机会提供一些并非众所周知的情况.算是对其他的文章的补充吧。

  • 标签: 真理标准讨论 真理标准大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三十年 毛主席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正>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

  • 标签: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 马克思美学思想 艺术家 艺术品 自然界
  • 简介:<正>在"大对话"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个议题。这个话题可从多方面切入。在我看来,大致地检阅一下对话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的生成语境与发展里程,直接地面对对话思想在哲学上的核心语义与基本内涵,积极地关注当代对话理论的重大成果在方法论上的警示启迪,这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可能是不无裨益的。对话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早就存在。在20世纪初德国哲学中,对话思想已经逐渐流行开来。现代解释学理论广泛涉及这一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至70年

  • 标签: 赫金 美学学科 人类思想史 现代解释学 发展里程 可从
  • 简介: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中存在着两个布莱希特: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布莱希特和作为表现主义戏剧家的布莱希特。在探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时,需要将摹仿与表现、写实与写意、体验投入与理性控制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加以区别分析。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和对"叙述法"的强调奠定了现代表现主义戏剧的基础,但他主张理性控制的"距离说"和强调社会功用的戏剧功能论与表现主义美学格格不入。布莱希特的"距离说"借鉴自狄德罗等人的理性控制理论,它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表现派","体验论"则不能简单地被称为"反表现派"。布莱希特美学思想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与表现主义戏剧美学思想的双重纠结,在探讨布莱希特美学思想时,需要防止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化为"表现派"、"社会行动戏剧"、"回归西方传统"等简单化做法。

  • 标签: 戏剧 布莱希特 陌生化 叙述法 距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