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康德的美学思想,与他生活的现实,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康德的美学思想,源自于他对艺术、审美、生活现实的体验反思。康德美学中的人与审美,在历史的变化中构成的是同生、共在的协调关系。美在直观,痛苦对审美的作用更大,美虽无用却有大用,美的理想是人的身体,诸如此类的观念均标明,康德美学的现实走向,是确实存在的。康德的先验审美,以现实交流的有效性为归依。在康德美学思想的最深处,我们能找到通往马克思学说的隐秘道路。

  • 标签: 康德美学 现实走向 审美交流 马克思
  • 简介:柏格森的哲学对于20世纪初期西方的文学和艺术思潮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柏格森哲学中,直观的重要性仅次于绵延。要理解柏格森的美学思想,必须深入到其哲学内核,特别是结合其直观概念来加以考察。科学所依赖的知性,所把握的只是通过空间呈现的表象,不能够把握真正的时间、绵延和生命。只有借助直观才能认识和把握绵延,而哲学直观和艺术直观则是两种不同的直观方式。通过艺术直观,借助于形象,文学家和艺术家得以揭示出绵延和生命。

  • 标签: 哲学直观 艺术直观 绵延 形象
  • 简介: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特殊境遇,造就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美学史话问题,即"朱光潜现象":前期朱光潜以创作为主,后期则转向了翻译。这也是其整个美学历程的最大变化。从创作到翻译,朱光潜的美学理想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与他的前期思想巧妙接续起来,而且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展示了"朱光潜现象"的独特韵味和张力。

  • 标签: 朱光潜现象 以译代言 曹禺现象 思想转型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实践概念进行的讨论作了梳理,认为卢卡奇等通过对劳动、意志、日常生活、批判、兴趣、交往行动、个体实践等的阐释为实践概念注入了新的思想文化元素,为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提供了丰富的资养。认为在构成实践的各种元素中,劳动是最基本的,但只有和繁衍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构成人与自然的原初关系,实现从生物人到现代人的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表述过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即"生命的生产",它回答了作为始源或基元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生产活动的基本模式以及人类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问题。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人的救赎,历史上有关经验之美与超验之美的讨论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确立为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本体论 美学
  • 简介:针对目前学界都把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作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忽视两者的共同性和通约性的现象,论文将雷蒙德·威廉斯文化理论与毛泽东大众文化思想进行比较,认为在大众性美学原则上两者具有相通性和可对话性。两者的可比点体现在:文化与大众一创造主体的重建与突显;文化与生活一大众实践的表征与涵载;文化与社会一推动历史变革的动力。两者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各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威廉斯的大众文化理论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化的形态和社会功能的理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浪漫主义的超越;毛泽东大众文艺思想及其在创作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实践成效。

  • 标签: 大众性 雷蒙德·威廉斯 毛泽东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