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肌痉挛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80例脑卒中偏瘫肌痉挛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巴氯芬,实验组增加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肢体、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肢体、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显著改善,而其中实验组各项数据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肌痉挛患者实施巴氯芬联合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效果确切,可改善其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提升生存质量。

  • 标签: 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 巴氯芬 脑卒中患者 偏瘫肌痉挛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人流术后子宫内膜修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2022年2月-2023年2月本院进行人流手术的90例观察对象纳入此前瞻性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纳入45例观察对象。对照组人流术后采用促宫缩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月经复潮时间、子宫内膜厚度,统计其术后宫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月经复潮时间短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术后宫腔粘连总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5.56%(P<0.05)。结论 于人流术后采取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可促进经期复常并修复子宫内膜损伤,降低宫腔粘连可能性。

  • 标签: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 人流 术后 月经 子宫内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刺激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肌肉功能重建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康复策略。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在接受传统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刺激疗法,对照组仅接受传统康复训练。两组均进行12周的治疗。采用肌力测量、肌肉体积测量和功能性评分等指标评估两组患者的肌肉功能。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肌力、肌肉体积和功能性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刺激疗法结合传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肌肉功能,对于肌肉功能重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臂丛神经损伤 肌肉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表面肌生物反馈(sEMG-BF)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sEMG-BF组、rTMS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常规吞咽障碍治疗方法,sEMG-BF组在此基础上增加sEMG-BF治疗,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则增加sEMG-BF与rTMS的联合治疗。rTMS和sEMG-BF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PAS评分和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和FOIS评分分别为(2.29±1.17)分和(4.95±1.15)分,显著优于sEMG-BF组和rTMS组治疗后(P<0.05)。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rTMS和sEMG-BF联合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的治疗效果,评价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 选取时间段2021年11月—2022年7月在我院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治疗的5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对所有患者选用国际随机数表分组法,将两组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25名。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方案进行康复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探究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疗效。 结果 结果显示,在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相较于对照组患者72%来说更优异,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在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障碍进行治疗时,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对于患者有更好的改善效果,并且能使患者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 标签: 电刺激 生物反馈疗法 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肌肉刺激吞咽康复训练等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耳穴按压治疗,2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2组患者情绪改善情况,采用特异性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2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咬肌、口轮匝肌、舌骨下肌、颏下肌群吞咽时限、最大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SSA、HAMA、HAMD及SWAL-QOL评分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咬肌、口轮匝肌、舌骨下肌、颏下肌群吞咽时限[(6.51±0.43)s、(6.76±0.83)s、(6.83±0.74)s、(6.82±0.95)s]、最大波幅[(745.93±47.95)μV、(753.65±40.77)μV、(758.79±38.83)μV、(750.79±38.79)μV]、SSA[(22.63±3.02)分]、HAMA[(11.02±4.63)分]、HAMD[(10.26±3.74)分]及SWAL-QOL评分[(172.26±16.79)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耳穴按压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作用,有助于重构吞咽反射,加速吞咽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 标签: 耳穴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表面肌电图 神经肌肉电刺激
  • 简介:摘要 : 吞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理活动之 一,也是 人类最复杂的行为之一。 是指食物从口腔经咽 、 食管输送到胃的运动。 过程 涉及 了 复杂的神经肌肉整合 , 除肌肉的力量外 , 还包括口 、 咽喉与食管肌肉活动的协调性 、 时序性 , 黏膜感觉和不同的 生理反射 , 只要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受损均会导致吞咽障 碍 , 神经系统疾病、 脑 外伤 、 头颈部肿瘤放化疗后 和 口腔 、 头颈外科等许多疾病都会产生吞咽障碍 。 由吞咽障碍导致的 误吸 、 营养不良 等并发症 严重 影响患者的康 复 与生活质量 。 因此吞咽障碍的临床处理与 研究已逐渐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 [ 1 ] 康复科对于吞咽的处理包括全面的评估 和综合治疗 。 目前常用的临床评估手段有 吞咽 基础功能 评估 和摄食过程的评估 等 ; 仪器评估方法 包括吞咽造影检查 ( VFSS ) 、 超声检查 、 纤维内镜检查 、 表面肌电图 ( s E M G ) 、 测压检查等 康复治疗方法也 是层出不穷 , 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 包括食物性状和进食 体位的调整 、 口面部功能训练 、 呼吸训练 、 刺激 、 针灸 、 球 囊 扩 张治疗等 。 其中低频刺激治疗吞咽障碍应用广 泛 。

  • 标签: 低频电刺激 吞咽障碍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神经刺激(TEN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期、恢复期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对比急、慢性期患者治疗的效果差异;以及对比急性期患者TENS联合治疗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的疗效差异。方法118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急性期治疗组和恢复期TENS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组(简称:恢复期联合治疗组);其中急性期治疗组随机分为急性期TEN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简称:急性期联合治疗组)和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急性期功能训练组)两个亚组。三组均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除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外其他两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ENS治疗,疗程两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采用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吞咽功能进行评价。急性期联合治疗组、急性期吞咽功能训练组分别与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比较;以及急性期两亚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周急性期联合治疗组有效35例,有效率87.5%;急性期功能训练组有效32例,有效率82%;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有效24例,有效率61.5%。急性期联合治疗组和急性期功能训练组均与恢复期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期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TENS治疗和单纯吞咽功能训练均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吞咽功能,急性期明显高于慢性期患者的疗效。但是急性期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TENS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的效果相当。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经皮神经电刺激 吞咽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肉刺激结合手法按摩与使用单纯神经肌肉刺激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修复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9.3月 -2020.3月内收治的 300例 产后满42天腹直肌分离 >2cm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150例 ,单纯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和观察组(150例,采用神经肌肉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按摩中使用纯植物按摩油))。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具有一定效果,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单纯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后总有效率,( 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在康复护理中采用神经肌肉刺激结合手法按摩能有效的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修复,缩短治疗周期,提高产妇满意度,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所以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手法按摩 腹直肌分离 产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肌肉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研究组同时实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持续3个月,评价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康复效果高于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以提升康复效果,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神经肌肉电刺激 早期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研究分析肌生物反馈联合低频刺激和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我院收录的总计 78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对象,随机以每组 39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实施低频刺激和康复训练针对对照组,肌生物反馈联合低频刺激和康复训练针对观察组,将两组的吞咽功能情况、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作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 Burk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SAWL-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 74.3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7.69%)明显低于对照组( 38.4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结论 肌生物反馈联合低频刺激和康复训练增加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吞咽功能和身体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 低频电刺激 康复训练 脑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以图片视觉刺激辅助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并评估其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实验组25例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反复唾液吞咽试验中,将酸性食物图片展示于患者。实验组、对照组分别在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康复训练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图片视觉刺激辅助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图片视觉刺激 脑卒中吞咽障碍 反复唾液吞咽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神经吞咽障碍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使用吞咽功能分级标准得出的4~7级吞咽功能患者可以经口进食。注意在进食时保持环境安静,不做任何治疗或交谈,避免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而引起呛咳。在每次进食完成后饮水20~50ml,以达到冲洗口腔的目的。

  • 标签: 神经性吞咽障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院治疗的8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11.6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分值差异较小,治疗后其分值均明显提高,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吞咽障碍症状,快速恢复相关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标准YY0607-2007"神经肌肉刺激器安全专用要求",探讨神经肌肉刺激器的输出特性。方法:解读"神经肌肉刺激器安全专用要求"及"神经肌肉刺激器输出特性的测量"标准,并对不同类型的神经肌肉刺激器进行多次检测,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出此类产品输出特性的特点。结果:通过分析研究提出检测前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理清检测条件,明确检测内容,提出合理的检测顺序;结合神经肌肉刺激器产品的特点,从检测实际出发,使标准的条款操作更为合理。结论:神经肌肉刺激器输出特性检测的研究,使输出特性的检测简便易行,并能够避免误检和漏检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和肌肉刺激器 输出特性 检测 标准
  • 简介:摘要: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具有“三高”的特点,即高复发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其致死率20%以上,全国人口终生脑卒中发病率可达39.9%,劳动能力丧失的患者发生率75%以上,重度残疾为40%,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率于5%~30%之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吞咽的并发症,常伴有饮水咳嗽、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临床表现,因进食-吞咽动作发生困难,易呛咳、误吸、误咽而引发相关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其中营养不良约为65%。目前,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未形成标准的诊疗规范方案,临床上治疗手段多样,涵盖现代医学、中医学、康复治疗等方法和理念,已成为医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文献查阅发现,针刺舌体及颈部相应腧穴可有效地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针刺选穴 吞咽障碍 肌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刺激联合躯干功能训练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5月至2022年2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躯干功能训练,观察组术后采用神经肌肉刺激联合躯干功能训练,两组均连续干预3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周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平衡功能[Bre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周,两组Harris评分、BBS评分及FMA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3周,两组ADL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联合躯干功能训练能够增强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神经肌肉电刺激 躯干功能训练 髋关节功能 平衡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予以神经肌肉刺激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本院2022年1月至12月收入诊治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n=80),分为实验组40例、常规组40例。常规组予以患者神经肌肉刺激,实验组予以神经肌肉刺激+血流限制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VAS)及关节活动功能。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数据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相比实验组要更低,数据有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评分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有所上升,但实验组关节功能评分更高,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 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神经肌肉刺激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功能也得到改善,值得大力推广采用。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血流限制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