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日本著名的中日关系史专家,原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实藤惠秀在论及清末赴日留学指出:明治年代(清末)的留学教育有两个特征,其一教授的内容并非专门之学,而是普通之学;其二并非正式的教育,而是速成教育.[1]晚清末年法制近代化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大批法政人才,许多留学生负笈东渡,在东瀛日本学习法政.他们学成归国后,在本世纪的法制近代化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晚清赴日留学法政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检讨.

  • 标签: 中国法制 再思考 化再
  • 简介:2013年12月4日是第13个全国法宣传日。为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护航伟大中国梦,省高院多管齐下打造立体普法大格局,运用多种形式开展12·4普法宣传活动。

  • 标签: 法制宣传日 法治精神 宣传活动 中国梦 普法
  • 简介:国法现代化特色的理论探析王申从世界法制的进程来看,有过两类法制现代化:一类是早期西方资本主义法制现代化。其特点是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法制建设着重于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为资本自由创造竞争条件,让有产者有充分机会去发财致富,政府不干预经...

  • 标签: 法制现代化 理论探析 法制建设 法治模式 依法治国 经济法
  • 简介:系统地研究中国律史最早是从清朝末期开始,晚晴时期著名律学家薛允升和法学家沈家本曾先后撰写过关于中国律史研究的著作。在清末时期,京师大学堂、京师法政学堂等院校先后开设了“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等法律史的课程,供学习者学习。在19世纪20~40年代,中国律史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科雏形,其学科形成的标志是出版了一批中国律史通史以及其他专著,并且出现了大量专家学者。19世纪50年代后,我国法律史研究领域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 标签: 中国法律史 法律史研究 19世纪50年代 京师大学堂 学科形成 清朝末期
  • 简介:当代中国存在于一个实行着两种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内,三种法系风格兼备,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四地各有独立的法律体系,并在四个法域中分别适用各自的法律。中国四地不同的法律的未来,在全球地域化中,当是走向一种新的中国圈,它既是民族国家的,又是“溢出国家”的地理性的,具有一元的现代法律理念,应透射出强烈的沟通理性。

  • 标签: 中国法圈 一国四法 法律文化
  • 简介:<正>1840年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利益,通过立法活动,产生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畸形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律制度.中国封建法律制度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发展阶段.关于这一阶段的法制,应该着重掌握下面两个问题: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及其影响领事裁判权是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一种特权,其主要内容是: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如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中国庭无权审判,而必须由其本国领事依照其本国法律处理.这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重要标志.

  • 标签: 司法制度 两个问题 中国法律 封建法律制度 国家法律 立法原则
  • 简介:一年来,全国外国法律史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12月至2001年11月,本学科共出版各类专(译)著、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论(译)文50余篇,收到年会论文30余篇.……

  • 标签: 2002年 外国法律史 学术交流 经济法 法律移植
  • 简介:新千年的第一年,外国法律史的研究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指引下,经过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这一年里,不仅学术交流比较踊跃,也出现不少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共出版各类专(译)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20余部,论(译)文20余篇,收到年会论文近50篇.……

  • 标签: 2000年 外国法律史学 法学研究 法学著作 法律移植 外来法
  • 简介:日本法律的大陆法形式永远无法改变,中国现代法律侧重于取法大陆法的内容和形式,  一、法系与法的形式取向 

  • 标签: 中国法形式 形式取向
  • 简介:中国律的传统是指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有稳定性的有特色的法律制度、法律观念、法律习惯等法律因素。总结中国律的传统,有助于认识中国律发展演变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就我的认识来说,中国律的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一、成文法传统中国具有悠久的成文法传统。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已出现成文法。这在《周礼》中有所反映,但详细内容尚不清楚。从现知可靠的史料来看,春秋、战国和秦朝时,已有数量相当

  • 标签: 中国法律 成文法 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法律 法律观念 发展演变
  • 简介: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用“新常态”来概括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目前,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新常态”这一“习式概念”也日渐成为统领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 标签: 中国法治 经济发展形势 中国经济发展 阶段性特征 社会科学 社会共识
  • 简介:有人说,经济学关注效率,而法学关注公平。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经济学和法学都关注人类价值的实现,只是由于角度不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有所区别罢了。

  • 标签: 中国法学 人类价值 经济学 认识论
  • 简介:本文采用社会几何学的研究视角,提出一个理解法律系统之整体形态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并由此将当代中国律系统的基本社会形态概括为十六个字:内圆外方、三位一体、二元对立、法政合一。其中“内圆外方”是中国律系统的社会结构,“三位一体”是其运作方式,“二元对立”是其价值观冲突,“法政合一”是其文化核心。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充分认识到法律系统内部种种矛盾与冲突的不可调和性,并试图用一种社会互动而非社会整合的眼光来审视其基本形态与变化过程。本文既是对当代中国律系统整体形态的一次社会学分析,又是法律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次尝试,为关于中国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法律职业、纠纷解决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在理论层面彼此对话和整合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国法律 法律系统 社会形态 社会几何学
  • 简介:20世纪末期,还居位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的蔡定剑写就《历史与变革》一书,将新中国建设成就与挫折做出一番梳理,并在此基础进行回顾与反思,最终结合西方法制发展经验提出中国发展所特有的阶段特征。但是,此文叙述是基于既定历史事实的梳理,亦或是作者臆断之下的演绎,在研读全书后,终须作出一番定论。

  • 标签: 《历史与变革》 法制建设 新中国 演绎 全国人大常委会 书写
  • 简介:中国律近代化是指传统封建法律向近代资本主义法律转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建设,揭开了中国律近代化的崭新篇章。其主要表现在: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专制神圣到民主共和;由君权至上到法律至上,由人治到法治;由等级特权法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权;由行政与司法不分到司法独立;由司法中的专制主义、报复主义、惩罚主义、威吓主义到人道主义;由法律保护封建自然经济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诸法合体到诸法并存,建立“六法”体系。

  • 标签: 孙中山 南京临时政府 中国法律近代化
  • 简介:当前,学界对我国法治建设瓶颈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从中华法制文明近代转型的重点难点的角度看,可以说宪政法治的滞后成为当代中国治建设的瓶颈,其中宪政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宪政立法存在片面性、宪政机构缺乏是突出表现。确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党必须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切实追究违宪责任,是突破我国法治建设瓶颈、推进宪政法治的基本出路。

  • 标签: 宪政法治 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简介:【摘要】人世对中国的影响,不仅在经济贸易领域,而且 广泛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法律制度进行的;法制影响经济易,也深刻 影响和调节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研究人 世对中国的影响及人们的应对,颇具意义。而 这种研究,必须放宽视野,在宽广的社会实践背景下 展开。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我国杰出中 青年法学家沈木珠教授的文集《WTO与中国》 书就遵循了这一研究思路,对人世后的中国 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扫描与探视,开辟了一些新的研 究领域,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 

  • 标签: 中国入世 中国法制 入世法律
  • 简介:<正>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规则统一化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其《没有国界的世界》一书中提到,随着全球一体化进度的加快,各国间的冲突将被合作与共同体意识所取

  • 标签: 全球化 入世 法制完善
  • 简介:没有权利就没有法律,正是因为法律与权利有着如此种种的内在关联并且基于法律的权利设定可能带来各种便利和利益,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

  • 标签: 我国法制教育 权利追问 法制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