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近来报道的罕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文献中仅有约20例报道。作者在此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发皮肤血管炎和淋巴组织增生的患者。病例报道:1例42岁的塞内加尔男性患者因其皮损表现为结节且迅速蔓延并发生坏死和溃疡而入院,患者近期还发生体重减轻、发热以及多发性淋巴结增大。皮肤组织学分析显示少见的血管中心性间质和大CD8^+细胞毒性T细胞嗜表皮性真皮浸润,伴有皮肤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联合化疗4个月后患者死亡。讨论:此患者的特点符合Berti所描述的原发性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多数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节和溃疡,组织学多表现为皮肤组织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伴明显而持久的嗜表皮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表型为CD8^+并且表达细胞毒素蛋白质,这可能解释了本病的局部和系统的侵袭性病变及浸润和坏死皮损血管损坏的实质。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细胞毒性T细胞 T细胞淋巴瘤 CD8^+ 侵袭性 表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BV感染不同病程中病毒载量与肝功能相关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HBV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急性乙肝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比乙肝不同病程中患者以及健康人员的病毒载量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不同病程中的HBV感染组的肝功能、T细胞免疫功能、HBV病毒载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健康人员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程中的HBV感染组患者的病毒载量与肝功能相关指标及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临床中可根据不同病程中的HBV感染患者的病毒载量与肝功能相关指标及免疫功能的特点,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治。

  • 标签: HBV 感染 病毒载量 肝功能相关指标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早期使用聚肌胞注射液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患共计109例,时间分布界限2019年7月至2023年6月,通过随机数字表分组处理,将54例归入参照组,执行早期未使用聚肌胞注射液治疗方案,把另外55例纳入实验组,执行早期使用聚肌胞注射液治疗方案,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以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与参照组72.22%(39/54)相互对比,实验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有效性94.55%(52/55)更高,差异对比P<0.05;(2)治疗后,与参照组相互对比,实验组疼痛评分结果相对更低,差异对比P<0.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患尽早接受聚肌胞注射液治疗,能够减轻病患的疼痛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聚肌胞注射液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就神经肌电图检测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基于不同病程的前提下分为三组,即A组(病程>10年)、B组(病程>1年≤10年)、C组(≤1年),每组患者各20例,均接受神经肌电图检测。结果:经相应检测后,相较于B组、C组,A组的正中神经MCV及腓总神经MCV异常率明显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与B组、C组相比,A组的尺神经SCV及腓浅神经SCV异常率明显较高,呈现的差异显著(P<0.05);相较于B组、C组,A组的胫神经H反射、尺神经f波异常率明显较高,尤其是前者,呈现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不同病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中,神经肌电图检测的应用价值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神经肌电图检测 不同病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早期使用聚肌胞注射液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患共计109例,时间分布界限2019年7月至2023年6月,通过随机数字表分组处理,将54例归入参照组,执行早期未使用聚肌胞注射液治疗方案,把另外55例纳入实验组,执行早期使用聚肌胞注射液治疗方案,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以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与参照组72.22%(39/54)相互对比,实验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有效性94.55%(52/55)更高,差异对比P<0.05;(2)治疗后,与参照组相互对比,实验组疼痛评分结果相对更低,差异对比P<0.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患尽早接受聚肌胞注射液治疗,能够减轻病患的疼痛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聚肌胞注射液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 作者: 林铃 李太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 100730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院,北京 100084
  • 简介:摘要HIV/AIDS已由不治之症逐渐转变为内科慢性疾病,但仍有1/3左右的患者诊断较晚。晚发现感染者具有较高的住院率和传播风险、较重的经济负担和较差的远期预后,故HIV感染晚发现是我国目前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挑战之一。非高危人群筛查范围有限、临床医护人员对HIV感染者非特异性症状的识别不足、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循环重组株01_AE亚型比例较高导致疾病进展快是我国HIV感染者晚发现的重要原因。目前HIV/AIDS的诊疗重心已逐渐转移至综合性医院,提高综合性医院临床医疗人员对HIV感染后非特异性症状的识别、扩大对患者各种复杂的机会性感染及合并症的认知、重视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前HIV抗体筛查或将有效降低晚发现比例。以综合性医院为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结合CDC以及传染病院三架马车并进或将成为未来HIV/AIDS防治工作的重要形式。

  • 标签: HIV 艾滋病 晚发现 全病程管理 综合性医院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连续病程不同阶段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血流密度变化特征。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020年1~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NAION患者29例2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18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平均年龄为(53.62±6.67)岁。所有患眼均行视野检查获取视野平均缺损(MD)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测量患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以及整体视盘血流密度(wiVD)、视盘内血流密度(diVD)、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将病程≤3周定义为急性期;4~12周定义为亚急性期;>12周定义为慢性期。观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病程(12~24、>24周)时患眼视野MD值、视盘RPC血流密度、pRNFL厚度和黄斑GCC厚度变化。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程视野MD值、RPC血流密度及黄斑GCC、pRNFL厚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RNFL厚度、黄斑GCC厚度、视野MD值变化与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亚急性期以及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wiVD分别为(44.96±2.76)%、(41.50±3.49)%、(39.08± 5.43)%、(38.56±6.48)%。不同病程患眼wi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39,P<0.001)。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之间wiVD平均值差值为-0.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眼di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79,P=0.365)。患眼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除下方外,鼻侧、颞侧、上方象限血流密度均随病程进展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6、6.069、8.943,P<0.05)。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之间鼻侧、颞侧、上方血流密度的平均值差值为-0.984、-0.230、-0.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眼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7,P=0.842);整体pRNFL厚度、黄斑GCC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22、14.954,P<0.001、<0.001),均随病程进展明显变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wiVD、视盘周围颞侧象限RPC血流密度与视野MD值(r=-0.225、-0.268,P<0.05)、黄斑GCC厚度(r=0.480、0.436,P<0.01)均有相关性。结论NAION患眼全视盘和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除下方象限)随病程进展逐渐降低,病程12周后趋于稳定。

  • 标签: 视神经病变,缺血性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病程的细菌性炎症患者中降钙素原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选 2016年 2月至 2019年 3月于我院就诊的 399例不同病程的细菌性炎症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与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统计 399例细菌感染不同程度病患凝血指标分布情况, 399例病患根据 PCT表达水平高低来展开炎症程度分组,在 PCT表达量上升时,凝血相关指标会不断增加,统计学有对比意义( P< 0.05)。结论:在不同病程的细菌性炎症中凝血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降钙素原与凝血功能指标同向变化提示凝血功能的监测可在有效鉴别脓毒病程情况,值得临床思考。

  • 标签: 细菌性炎症 降钙素原 凝血功能指标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乡镇公务员是我国公务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政府中最贴近基层农村的政府公务员,,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政府行政效能关系密切。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对影响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对策。

  • 标签: 乡镇公务员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不同病程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66例,将其按病程不同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有患者33例。A组患者病程≤5年;B组患者病程>5年,对两组患者均给予系统性、科学性健康宣教,将其对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晓率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越长,其对健康教育知晓率越差,因此,患病早期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科学性、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对改善及强化患者自身行为,促进疾病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同病程 精神分裂症 女性患者 健康教育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程和相关流行病学参数。方法利用对数正态、威布尔、伽马分布模型对广东省2020年1月1日至3月15日密切接触者中感染者的病程频率分布进行拟合,并对感染者基本特征和病程及相关流行病学参数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1 580名密切接触者中515人被感染,续发率为4.4%,其中449例为确诊病例,66例为无症状感染者。确诊病例潜隐期、潜伏期、症状前传染期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期以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最优,确诊病例传染期和临床症状期以伽马分布拟合最优,而无症状感染者潜隐期以威布尔分布拟合最优。确诊病例的潜隐期、潜伏期、症状前传染期、传染期和临床症状期(95%CI)分别为4.50(3.86~5.13)、5.12(4.63~5.62)、0.87(0.67~1.07)、11.89(9.81~13.98)和22.00(21.24~22.77)d,无症状感染者的潜隐期、传染期(95%CI)分别为8.88(6.89~10.86)和6.18(1.89~10.47)d。结论所估计COVID-19病程和相关流行病学参数与既有数据相近。

  • 标签: 肺炎,病毒性 接触者追踪 流行病学计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不同病程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6年7月应用PKP治疗130例186个椎体。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病程)分组:〈3周为A组(46例);3~6周为B组(44例);〉6周为C组(40例)。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0~30个月,未见肺栓塞、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各组PKP术后所有伤椎疼痛均显著减轻,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止痛效果随时间保持稳定;各组疼痛缓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术后各组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不同,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KP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程度不同,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对新鲜和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可有效止痛;PKP对病程小于3周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有显著效果。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互联网 +全病程管理用于呼吸内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9 年 7 月 -2020 年 1 月呼吸内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9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 每组各 45例。根据病情给予两组患者标准化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互联网 +全病程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六分钟步行试验、 COPD生活质量相关生活问卷( COPD assessment test, CAT)、焦虑抑郁量表 (SAS SDS)的得分差异及再入院次数。结果:实施互联网 +全病程管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焦虑抑郁程度、再住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互联网 +全病程管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短期预后有积极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缓解不良情绪,降低再住院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互联网 + 全病程管理 再住院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代谢情况与高血压病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中心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收录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95例;按照患者的高血压病程长短分成HT1组、HT2组及HT3组;对三组患者的血脂、血糖各项指标及微血管病变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分析对比发现,HT3组患者的总胆固醇、餐后2h血糖、血肌酐、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及视网膜异常率明显高于HT2组(P<0.05),而HT2组同样明显高于HT1组患者(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将进一步导致血脂、血糖代谢异常,且随着其高血压病程的持续延长,其血脂及血糖代谢异常及微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逐渐加重,因而监测并有效控制血压对纠正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血脂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微小RNA-1(miR-1)和微小RNA-155(miR-155)的表达与ACI疾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台州市立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ACI患者173例为研究组,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78例)、中度组(54例)、重度组(41例)三个亚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1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miR-1和miR-155表达水平。根据90 d内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评估血清miR-1和miR-155表达对ACI预后的预测效能以及ACI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高血压史[56.65%(98/173)]、收缩压[(134.02±27.35)mmHg]、舒张压[(88.45±9.52)mmHg]、总胆固醇[(3.78±0.8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8±0.73)mmol/L]、血清miR-1(2.07±0.37)和miR-155(1.56±0.32)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9.44%(71/180)、(119.37±22.14)mmHg、(81.46±14.13)mmHg、(3.59±0.68)mmol/L、(1.74±0.69)mmol/L、(1.01±0.22)、(1.02±0.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4±0.22)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31±0.2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2,t=5.542、5.429、2.373、4.498、32.865、17.982、2.725,均P<0.05);随着疾病程度的增加,ACI患者血清miR-1、miR-155表达水平逐渐升高(t=10.212、13.050、3.092、7.027、3.983、4.099,均P<0.05);预后不良组高血压史[64.47%(49/76)]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42.27%(41/97)](χ2=8.419,P<0.05),收缩压[(136.51±12.56)mmHg]、舒张压[(89.53±6.65)mmHg]、NIHSS评分[(7.26±0.58)分]、血清miR-1(1.32±0.15)、miR-155(1.21±0.12)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42.27%(41/97)、(132.19±9.32)mmHg、(86.34±5.62)mmHg、(6.44±0.62)分、(1.01±0.07)、(0.99±0.05)](t=2.597、3.418、8.880、10.695、4.633,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清miR-1和miR-155表达预测ACI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4(95%CI:0.745~0.884)、0.839(95%CI:0.780~0.897),二者联合对预测ACI预后的AUC为0.944(95%CI:0.912~0.97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入院NIHSS评分、miR-1与miR-155升高是ACI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iR-1和miR-155表达水平与AC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可能是ACI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 标签: 脑梗死 卒中 核糖核酸酶类 基因表达 高血压 胆固醇 预后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檗碱对小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致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20只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 = 5):对照(S)组、脂肪肝(H)组、小檗碱(B)组、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组(ATRA,A组)。12周末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计算肝指数(肝质量/体质量比值);进行肝组织HE、Masson和油红O染色,采用SAF评分评价肝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程序性坏死相关蛋白,即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磷酸化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p-MLKL)及Nrf2表达水平。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S组相比,H组血清ALT、AST、LDH、TG、TC、TNF-α、IL-1β水平及肝指数显著升高;肝组织充满空泡样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可见大量红色脂滴,Masson染色可见胶原纤维增生明显,SAF评分(6.60±0.55与0.80±0.45)显著增高。RIPK3及p-MLKL表达上调,Nrf2水平相对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H组相比,小檗碱干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脏生化指标与血脂指标水平、促炎介质表达、肝指数及SAF评分,RIPK3和p-MLKL也表达下调,而Nrf2水平进一步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B组相比,给予Nrf2抑制剂处理可拮抗小檗碱对脂肪肝的保护效应,血清ALT、AST、LDH、TG、TC、TNF-α、IL-1β水平及肝指数显著升高,SAF评分升高,RIPK3和p-MLKL表达相对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小檗碱可明显改善小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损伤,其机制与激活Nrf2、抑制肝细胞程序性坏死有关。

  • 标签: 小檗碱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程序性坏死 核因子-E2相关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全病程管理远程智能血糖管理模式在T2DM(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实施糖尿病全病程管理远程智能血糖管理的280例T2DM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诊的实施传统管理的280例T2DM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管理前、管理1月后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结果观察组管理1月后FBG、2hPG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低,观察组预防及处理高血糖、低血糖、足部护理、血糖监测、遵医嘱用药、规律运动、饮食控制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全病程管理远程智能血糖管理可有效调控、降低T2DM患者血糖,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值得借鉴。

  • 标签: 2型糖尿病 全病程管理 远程智能血糖管理 个案管理师 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