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佛教的净土法门,是指通过念佛、观想等方式,佛、菩萨感应道交,得其力量加持,往生其所居净土,速证菩提。诸佛菩萨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摄受众生,据说是因为其弘深无边的悲愿力。诸佛菩萨在过去久远劫前,已发普度众生的誓愿,经累劫修行,其功德愿力至弘至深,所以能够普摄一切有缘众生。按净土类经典的说法,在诸佛菩萨中,阿弥陀佛誓愿最弘,愿力最大。无论何等极恶众生,一称其名号,均蒙其接引,

  • 标签: 弥勒信仰 弥勒像 弥陀净土信仰 西方净土信仰 净土宗 五台山研究
  • 简介: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远去,如今的夜晚灯火通明如白昼,休闲娱乐层出不穷,人们习惯了晚睡,直至深夜甚至凌晨才入睡,基督徒也深受影响,没有办法早起祷告、读经。现今社会生活支出的增加、压力的增大,使人们忙于日常事务,这也是忽略早晨祈祷、读经的因素之一。

  • 标签: 休闲娱乐 社会生活 基督徒 读经 早起
  • 简介:宁波宝庆寺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989),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嘉定十五年(1222)宋宁宗赐名“宝庆讲寺”。寺里历代住持及僧众均有重视义理、尊重学术、礼待学人的优良传统,一直讲法不辍。曾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性启蒙教材《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曾为宝庆寺撰写了《宝庆讲寺记》。大

  • 标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启蒙教材 《三字经》 优良传统 中国历史 佛教文化
  • 简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有计算机在手就能呼风唤雨。只要上网点选,就得到各门各类的答案,连书本、笔记都可抛到云霄外!大家都变成足不出户而天下事尽在胸臆的秀才,……完全无法想象世间仍有很多人,终其一生没见过书、纸、笔,没用过任何电器、电子、网络,不知什么是学校、同学、老师……。却拥有一副顶天立地的性格,拥有比我们更仁厚的关怀,更善良、真挚、诚恳的爱心!那年是1988年,在走过中国大地之旅中,为要达成一探被称作中华民族文化源头的黄河发祥地,历尽千辛万苦,抵达位在青海、海拔近五千公尺的黄河源头后,

  • 标签: 《藏眼与汉眼》 艺术家 文学作品 散文 随笔 中国
  • 简介:清圣祖(康熙皇帝)崇奉三宝,对佛教持保护态度。圣祖在位六十余年间,六下江南,多次东巡辽沈,几乎每次都要参拜佛寺,接见僧人,题写匾额碑文。每次出巡时,大多往名山古刹,或赋诗题词,或亲撰碑记,以宣扬佛教。康熙廿八年,圣祖第二次南巡,驾临杭州时,驻跸灵隐寺。《云林寺志》载:“帝亲洒宸翰,书‘云林’二字,赐名“云林寺”。

  • 标签: 灵隐寺 名山 康熙皇帝 碑文 碑记 佛寺
  • 简介:无论在艾青的诗中还是在他的人格中,都能看到《圣经》——基督教对他的深刻影响。不仅《一个拿撒勒人的死》《病监》《马槽》《播种者》《火把》等诗直接《圣经》或基督教有关,就是作为他诗歌主体精神的对苦难的敏感、对光明的追求乃至对祖国的热爱等无不与基督教意识相对应,而他那种献身时代

  • 标签: 基督教意识 艾青 深刻影响 耶稣 宗教意识 诗论
  • 简介:密宗的学派很多,各派都有不同功法,各法又有不同层次.如果能正确掌握一种方法,精进不懈地修持,到一定阶段必能收到一定效果.通过理论实践研究,本文仅就谛洛巴→那洛巴→马尔巴→密勒日巴这一学派关于悟性的原理、方法机理,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人脑悟性的开发.这一宗派达摩东来一花开五叶的禅宗极为相似.两宗经历年代大体相同,各自一脉相承,独立形成完整体系,对于研讨人脑的悟性会有一些帮助.

  • 标签: 密宗 那洛巴 谛洛巴 修持 实相 达摩
  • 简介:<正>"鼓励教会与科学团体互存开明的态度,也非设想神学科学两大学科之合一——如同某一特定之科学领域内部或神学内部之合一。随着对话及共同探索的继续,双方之互相理解及共同关注的议题将增加,这将成为将来研究讨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神学科学之对话当继续,并且其广度及深度也当增加。须克服的是单方面之简约主义、

  • 标签: 宗教对话 简约主义 彼得斯 清教徒主义 基督教世界 宗教与科学
  • 简介:佛教研究曾经是陈寅恪学术研究的一个重镇,也是他最为拿手的好戏之一,并且业已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对佛教的研究。本文首先概述陈寅恪学习、研究佛教的经历,然后论述其佛教研究论著,并且做出几点价值判断,最后剖析陈寅恪为什么放弃了对佛教的研究。

  • 标签: 陈寅恪 佛教 缘起 四谛 判教
  • 简介:“城隍”一词,可分可合,“城”筑于地面的防御工事;“隍”挖地如沟而无蓄水者日:“隍”合二为一,乃为“城隍”神名。“城隍”之有祀所,据说最早的一所,是安徽芜湖的城隍祠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赤乌是孙权的年号,安徽为魏吴分界,芜湖属吴,合肥属魏,《三国演义》有张辽大败孙权于此的记载,称之日

  • 标签: 城隍 纪信 道教 霍光 秦裕伯
  • 简介:体育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体育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宗教的各种影响,并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宗教并没有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世界认识的深入而趋于灭亡,由此揭示了宗教在现今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影响着体育科学的发展。

  • 标签: 体育科学 宗教 科学技术 人类 时间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佛教建筑曾达到过难以想象的辉煌程度,但在经过4次大规模的灭法运动,佛教艺术及其辉煌的殿堂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没有发现过唐以前地面上的建筑。这使得人们相信,由于灭法、战乱、自然灾害和木构建筑的寿命等原因,唐代异彩纷呈的佛教建筑已经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是在1937年,一对年轻的建筑师夫妇在山西五台山,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 标签: 佛光寺 梁思成 佛教建筑 中国历史 佛教艺术 木构建筑
  • 简介:郑振铎(1898-1958),字警民,又字铎民,常用笔名有西谛、郭源新等。祖籍福建长乐,出生于浙江温州,是著名的作家、藏书家和社会活动家。郑振铎在青年和中年时期,基督教会所属机构有着一段历史渊源,一些信奉基督教的朋友们也有着密切的来往。

  • 标签: 郑振铎 基督教 教会 人际关系 宗教信仰
  • 简介:神相交是我们灵性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神相交的过程,是我们寻求、渴望、切慕、等候、深爱、聆听及回应神的过程,神相交也意味着神会更多介入我们的生命、思想及属灵的渴望中.

  • 标签: 《与神相交 安静自己》 中国 当代 陆玉瑜 杂文
  • 简介: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圣人,二者都有能动的构造观念的能力,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客体的关系随认识层次的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客体的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的境界。

  • 标签: 僧肇 圣人 实相 主体 客体
  • 简介:2004年7月1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社会转型期的传统宗教社会关怀》学术会议,特邀请无锡灵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国平先生作主题报告,该报告为我们研究当代宗教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根据作者整理后的文稿略作删改。

  • 标签: 佛教文化 人文关怀 社会道德 灵山 慈善基金会
  • 简介: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有所接触时,必然发生相互激荡。从宗教的观点而官,基督教和佛教都是超越文化的。然而从人类文化现象来看,两者若想在抽象的理念信仰之外融入生活,它势必是一种文化,必然在文化的范围之内。抽象的信仰理念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适当地世俗化。基督教自唐代以来有四次入华传教的经历,即唐朝景教的传播、元朝也里可温教的入华兴衰、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入、以及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各派的相继传入。同样是外来宗教来华,基督教和佛教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遭遇。本文想以佛教初传来华的经历为衬,通过景教佛教两者不同经历的比较,分析一下基督教(景教)在唐朝传播最终失败的原因。

  • 标签: 景教 佛教 中国 宗教文化 宗教传播
  • 简介:在2006年6月11日因明专业委员会筹备期间,中国社科院的刘培育先生和我到任继愈先生家拜访。任先生的住处闹中取静,厅堂似乎只有三样东西:鸟语、花香藏书。先生晚年身体多有不适,日常起居多由保姆照顾,但是藏书多由自己打理。没有过多的寒暄,先生与我们相谈甚欢。谈话的内容是关于一门叫做因明的绝学,那也是我的毕生所学。

  • 标签: 任继愈 因明 大师 专业委员会 中国社科院 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