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OC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以及与肾嗜酸细胞瘤(RO)、嫌色性肾细胞癌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病理确诊为HOC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随访,并与同期诊断的27例典型RO 和17例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eChRC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结果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9~75岁(中位年龄56岁)。均为散发性。7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痛就诊。7例获得随访,时间8~96个月(平均37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大体检查:7例单发,1例单侧多发。肿瘤直径1.4~5.7 cm,平均3.6 cm,切面灰红、灰黄色,边界清楚。镜下观察:瘤组织边界清楚,6例与周围肾组织直接相邻,2例有纤维性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分隔,3例瘤组织边缘可见内陷扩张的肾小管,1例瘤组织呈巢团状浸润包膜。瘤组织主要有2种组织学形态:Ⅰ型(4例),由所占比例多少不一的典型RO区与典型eChRCC区混和组成;Ⅱ型(4例),瘤组织具有RO和eChRCC两肿瘤共同的组织形态学特点,3例呈巢团状、梁索状或片状排列,具有显著的水肿性间质,瘤细胞胞质嗜酸,有边界,核小圆形、核周空晕明显;1例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水肿性间质不明显,胞质嗜酸、浅染或透明,核小圆形,部分可见明显核周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波形蛋白阴性、Ksp-cad弥漫性强度不等阳性,6例(6/8)CD117弥漫阳性,6例(6/8)CK7斑片状或散在着色,S-100A1(4/8)、cyclin D1(6/8)和claudin7(5/8)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但范围和强度较单纯的RO和eChRCC均有缩小和减弱趋势。结论HOCT是一种兼具RO和eChRCC形态特点的低级别嗜酸性肾肿瘤,联合应用CK7、CD117、Ksp-cad、cyclin D1、claudin7和S-100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三种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辅助作用。该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生物学行为上可视为恶性潜能不能确定的肾上皮性肿瘤。

  • 标签: 肾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膀胱平滑肌细胞与膀胱脱细胞基质(BAM)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兔膀胱平滑肌细胞,采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进行鉴定。将以1×105个/mL的单细胞悬液均匀接种于制备BAM支架上,通过与单独培养的膀胱平滑肌细胞作对照,绘制两组细胞生长曲线图,对比观察两条生长曲线的差异性。结果第4代兔膀胱平滑肌细胞形态为典型的"长梭样",免疫荧光显示α-SAM表达阳性。膀胱平滑肌细胞能够在BAM上很好地黏附生长,两组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似。结论膀胱平滑肌细胞与BAM生物相容性好,可用膀胱平滑肌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以BA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尿路移植物。

  • 标签: 肌细胞,平滑肌 膀胱 膀胱脱细胞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C类5组A成员(GPRC5A)对喉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喉癌患者22例,留取患者肿瘤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PRC5A在喉癌组织和喉癌细胞中的表达;在人喉癌Hep-2和AMC-HN-8细胞株中分别转染pcDNA3.1-GPRC5A和对照质粒pcDNA3.1。MTT法检测GPRC5A对喉癌细胞增殖的影响;V-FITC/PI法检测GPRC5A对喉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活性氧指示剂DCFH-DA检测喉癌细胞中活性氧(ROS)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喉癌细胞中VEGF、E-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结果(1)GPRC5A在喉癌组织和喉癌细胞中表达低于对应的癌旁组织和人正常喉部上皮细胞(P<0.05)。(2)过表达GPRC5A可抑制喉癌细胞的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VEGF、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P<0.05);过表达GPRC5A可显著提高喉癌细胞ROS水平,降低细胞中NAD+和ATP的水平(P<0.05),提高细胞的凋亡率(P<0.05),促进喉癌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的蛋白表达(P<0.05)。过表达GPRC5A可抑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3/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STAT3/SOCS3/C-MYC)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P<0.05),且喉癌组织中GPRC5A与STAT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3)STAT3和C-MYC抑制剂处理可显著抑制喉癌细胞Hep-2中VEGF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P<0.05),促进细胞凋亡(P<0.05),降低细胞中促炎因子IL-6的水平(P<0.05),显著提高细胞中ROS的水平。结论GPRC5A通过调节STAT3/SOCS3/C-MYC信号通路,抑制喉癌细胞的增殖和EMT,诱导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可为喉癌的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分子基础。

  • 标签: 受体,G-蛋白偶联 喉肿瘤 细胞增殖 氧化性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形态异常血细胞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0年8月期间400例住院患者,对其进行采血后分析测定结果。结果:将镜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仪对形态异常血细胞的敏感度100.00%(124/124),特异度为71.01%(196/276),准确率为80.00%(320/400),阳性预测值60.78%(124/204),阴性预测值100.00%(196/196)。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的性能良好,其能够敏感地检测形态异常的血细胞,具有较强的重复性,但不能完全代替镜检。

  • 标签: 形态异常血细胞检测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敏感度 特异度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离术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模式,两组患者均接受白细胞分离术联合化疗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分离术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中对LILRB2检索来指导后续研究;方法:在数据库中对LILRB2检索获取结果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LILRB2在表达广泛,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病。结论:LILRB2在基于免疫功能的基础上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比如参与肿瘤的调控、神经退行性变等。

  • 标签: DISC1 浸润 神经胶质瘤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清T细胞亚群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中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02例PTC患者资料(男26例,女176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合并HT的PTC组即研究组(94例),不合并HT的PTC组即对照组(108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病灶数、有无侧颈区转移、T细胞亚群和NLR等,分析PTC合并HT的危险因素,NLR与PTC恶性程度的相关性。应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分析,危险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在性别(χ2=0.214,P=0.261)、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病灶数(t=0.201、0.313、0.372,P=0.732、0.373、0.53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中位年龄偏小(39.5 vs 50.5,P=0.001),以双侧甲状腺切除为主(χ2=7.802,P=0.005),CD4+T细胞比例大于对照组[(64.3±2.4)vs(53.4±2.1),P=0.001],CD8+T细胞比例小于对照组[(35.4±0.4)vs(46.8±5.1),P=0.001],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1.97±0.44)vs(1.24±0.31),P=0.001]。CD4/CD8比值是PTC合并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35,95% CI(0.009~0.093),P=0.001],NLR与PTC的淋巴结侧颈区转移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86,P=0.045)。结论检测血清T细胞亚群和NLR从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角度揭示PTC与HT可能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氏甲状腺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毛蕊异黄酮(calycosin,CA)对人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系SH-SY5Y细胞增殖和瓦博格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H-SY5Y细胞培养于DMEM培养基,实验分为对照组和CA组、CA+siRNA阴性对照组和CA+siRNA TAp73α组。CA组的细胞用50、100和150 μmol/L CA分别处理24、48和72 h。CA+siRNA阴性对照组的细胞转染阴性对照siRNA质粒24 h后,再加100 μmol/L CA处理48 h。CA+siRNA TAp73α组的细胞转染TAp73α干扰RNA质粒24 h后,再加100 μmol/L CA处理48 h。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水平,用化学检测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的水平和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用液闪法检测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量。采用细胞外通量分析仪检测细胞外液酸化速率、细胞氧气消耗速率和细胞糖酵解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Ap7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TAp73α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LSD-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两两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50、100和150 μmol/L CA处理的SH-SY5Y细胞,在24、48和72 h细胞的增殖水平显著降低,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经50、100和150 μmol/L CA处理的SH-SY5Y细胞在48 h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了培养液中乳酸的水平,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的乳酸相对水平分别为(100±0)%、(84.31±5.14)%、(52.06±6.37)%和(32.16±4.11)%,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显著降低了SH-SY5Y细胞中LDH活力,LDH的活力在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分别为(24.32±3.77)U/mg、(19.39±2.34)U/mg、(12.34±2.64)U/mg和(7.61±1.06)U/mg,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显著降低了SH-SY5Y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葡萄糖吸收的相对水平在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分别为(100±0)%、(78.36±6.22)%、(42.91±5.07)%和(26.18±4.39)%,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显著降低了SH-SY5Y细胞细胞外液酸化速率,细胞外液酸化速率在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的相对水平分别为(100±0)%、(75.37±5.37)%、(38.42±4.11)%和(22.31±2.86)%,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氧气消耗速率的相对水平在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分别为(100±0)%、(85.76±5.29)%、(64.11±6.07)%和(42.86±3.85)%,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糖酵解能力的相对水平在对照组和CA组(50、100和150 μmol/L)分别为(100±0)%、(75.87±8.06)%、(54.93±6.33)%和(36.75±5.28)%,对照组和CA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100、150 μmol/L的CA显著上调了TAp73蛋白的表达水平,对照组和CA组(100和150 μmol/L)的TAp7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76±2.64、35.84±5.61和67.51±5.97。RNA干扰沉默TAp73α的表达,影响CA对SH-SY5Y细胞增殖和瓦博格效应的抑制作用。结论CA可抑制人NB细胞株SH-SY5Y细胞的增殖,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TAp73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瓦博格效应有关。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毛蕊异黄酮 细胞增殖 瓦博格效应 TAp7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并发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例AITL并发EBV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为混合淋巴瘤(CL)患者,以低热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右侧腋窝肿物活组织检查示AITL并发EBV阳性DLBCL,予以8个周期化疗后达不确定的完全缓解;后续应用西达本胺维持治疗,仍生存中。例2为不一致性淋巴瘤(DL)患者,以皮下结节起病,后出现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皮下结节病理检查诊断为DLBCL,右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为AITL;接受7个周期化疗,因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而死亡。结论AITL合并EBV阳性DLBCL罕见,临床症状主要以AITL的表现为主,存在T细胞及B细胞免疫表型特征,预后差,治疗方案主要依据预后较差的淋巴瘤进行选择。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混合淋巴瘤 不一致性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经治疗后复发并向富含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THRLBCL)样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NLPHL和THRLBC鉴别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NLPHL治疗后复发并向THRLBCL样转化患者的治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经ABVD方案治疗后复发,再次经病理活组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THRLBCL样转化,经R-CHOP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结论NLPHL化疗效果不佳时需考虑是否存在向THRLBCL样转化的可能,需及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淋巴瘤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富含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转化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肿瘤(OST)分类分级的临床意义以及分类分级与p53、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为OST的准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石蜡包埋卵巢组织100例,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2013年8月于美国马里兰州举行的卵巢交界性肿瘤工作会议制定的标准以及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两级组织学分级系统对OST进行分类分级。100例卵巢组织包括10例正常卵巢组织(NOT)、12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OSA)、18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OSBT)、22例低级别浆液性癌(LGSC)和38例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类型石蜡包埋组织中p53以及Ki-67蛋白表达。分析各类型OST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p53蛋白表达和Ki-67阳性指数间的关系。结果OSBT、LGSC、HGSC组发病年龄>50岁[38.9%(7/18)、45.5%(10/22)、73.7%(28/38)]、低分化[0(0/18)、0(0/22)、100.0%(38/38)]、Ⅲ~Ⅳ期[5.6%(1/18)、27.3%(6/22)、39.5%(15/38)]患者比例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OT、OSA、OSBT、LGSC、HGSC组间,p53蛋白阳性率[20.0%(2/10)、25.0%(3/12)、27.8%(5/18)、31.8%(7/22)、57.9%(22/38)]、Ki-67阳性指数[(10.40±0.00)%、(31.49±6.53)%、(42.81±6.84)%、(74.29±6.54)%、(77.04±8.8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卵巢浆液性癌(LGSC+HGSC)患者中,发病年龄≤50岁和>50岁组间p53蛋白阳性率和Ki-67阳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转移组间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的NOT、OSA、OSBT、LGSC、HGSC患者间Ki-67阳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ST分类分级与患者发病年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相关,其可用于指导治疗以及判断预后。p53蛋白阳性率及Ki-67阳性指数随乳腺病变分级升高而增加,可能与OST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卵巢肿瘤 肿瘤,组织学类型 基因,p53 Ki-67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种肿瘤干细胞(CSC)标志物(EpCAM、CD133、CD90和CD24)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中的表达及其在HCC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共5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HCC组织和其中29例术前外周血样本,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或qRT-PCR检测HCC组织或外周血CTC中EpCAM、CD133、CD90和CD24的表达,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获取临床资料(包括肿瘤直径、肿瘤数量、卫星灶、血管浸润、肿瘤包膜完整性、Edmondson分期、BCLC分期和肝硬化等)以及生存时间,比较4种标志物在HCC组织和外周血CTC中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EpCAM、CD133、CD90和CD24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33/50)、18%(9/50)、60%(30/50)和56%(28/50),在外周血CTC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16/29)、38%(11/29)、31%(9/29)和59%(17/29)。HCC组织中CD90表达水平与肝硬化发生呈正相关(P<0.05),CD133表达与患者5年存活率呈负相关(P<0.05)。外周血CTC中EpCAM和CD24表达水平与患者Edmondson分期密切相关(P值均小于0.05)。HCC组织CD133阳性的患者生存时间低于CD133阴性的患者(P<0.05);HCC组织或者CTC中EpCAM任一阳性的患者生存时间低于双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而实验患者的外周血CTC中CD90单阳性的患者生存时间低于CD90双阴性/双阳性或HCC组织单阳性的患者(P<0.01)。结论根据4种CSC标志物在HCC组织和外周血CTC中的不同表达特征可组合判断患者的预后生存时间提供参考信息,其中HCC组织中CD133表达可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组织样本和血液样本检测可提供多样化检测的需求。

  • 标签: 肝细胞癌 循环肿瘤细胞 EpCAM CD133 CD90 CD24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已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5例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另抽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3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全血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和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侧向散射光强度(Neu-X)、荧光染色信号强度(Neu-Y)、前向散射光强度(Neu-Z)],计算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并比较两组间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这些指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NLR、PLR及中性粒细胞Neu-X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淋巴细胞绝对值和中性粒细胞Neu-Z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NLR、Neu-X、Neu-Z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8,0.592,0.614,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达0.765,三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外周血NLR、Neu-X、Neu-Z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蜕膜各淋巴细胞亚群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的表达,及其与子痫前期免疫失衡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剖宫产分娩的单胎妊娠子痫前期患者25例为子痫前期组,按照1∶1的比例选取剖宫产日期和分娩孕周匹配的产前检查正常并择期剖宫产分娩的健康单胎妊娠孕妇25例为正常妊娠组。剖宫产胎盘娩出后收集蜕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PD-1、PD-L1和LAG-3在蜕膜T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和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PD-1、PD-L1和LAG-3的表达差异。结果子痫前期组蜕膜中PD-1在T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37.84±3.82与57.02±3.89,t=3.529,P<0.001;3.28±0.48与5.69±0.99,t=2.184,P=0.034),而在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子痫前期组蜕膜中PD-L1在NK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0.60±0.11与1.32±0.19,t=3.319,P=0.002),而在T细胞和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子痫前期组蜕膜中LAG-3在T细胞和NK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2.32±0.36与4.09±0.67,t=2.335,P=0.024;35.40±4.97与56.27±4.49,t=3.282,P=0.002),而在NK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结论免疫检查点PD-1、PD-L1和LAG-3在子痫前期蜕膜淋巴细胞亚群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可能通过母胎界面免疫细胞过度激活参与子痫前期的免疫失衡。

  • 标签: 先兆子痫 蜕膜 淋巴细胞亚群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B7-H1抗原 抗原,C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ARDS患者81例(A组)与同时间段体检的健康人69例(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A组治疗前与B组体检时血清G-CSF、GM-CSF水平及氧合指数(OI);比较A组治疗前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G-CSF、GM-CSF水平,分析血清G-CSF、GM-CSF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及诊断ARDS的价值。结果治疗前,A组血清G-CSF、GM-CSF分别为(201.89±19.44)ng/L、(48.95±6.03)ng/L,均高于B组的(38.13±5.22)ng/L、(7.71±0.9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889、56.228,均P<0.001)。A组OI为(159.09±16.81)mmHg,低于B组的(385.13±20.3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19,P<0.001)。A组患者中,重度病情者(13例)血清G-CSF、GM-CSF分别为(271.99±23.15)ng/L、(65.07±8.38)ng/L,中度病情者(30例)分别为(203.14±18.36)ng/L、(50.91±7.18)ng/L,轻度病情者(38例)分别为(176.92±15.98)ng/L、(41.89±6.02)ng/L,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3.201、57.116,均P<0.05)。ARDS患者血清G-CSF、GM-CSF水平与OI值均呈负相关(r=-0.819、-0.824,均P<0.05)。血清G-CSF、GM-CSF及两者联合检查对ARDS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95% CI:0.628~0.933)、0.752(95% CI:0.590~0.913)、0.912(95% CI:0.835~0.989),约登指数分别为0.686、0.696、0.739,两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及约登指数均最高。结论与健康人相比,ARDS患者血清G-CSF、GM-CSF水平高,且血清G-CSF、GM-CSF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G-CSF联合GM-CSF对ARDS具有较理想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集落刺激因子类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OC曲线 病人病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COGCP)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确诊为UCOGCP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记录肿瘤部位、长径、形态、边界、密度或信号、包膜、钙化、出血、囊变、强化程度,以及有无胰管扩张、胰腺实质萎缩,有无周围血管侵犯、淋巴结及器官转移。结果4例UCOGCP中病灶位于胰头部1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1例。病灶长径3.3~13.0 cm,平均8.8 cm;呈类圆形3例,不规则状1例;边界清晰并见包膜2例,边界模糊2例。4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3例有囊腔分隔。CT平扫示4例肿块均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1例有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其中2例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MRI检查示2例T1WI呈混杂低信号,其中1例见小斑片高信号出血灶;T2WI呈混杂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弥散受限。2例主胰管扩张,1例胰腺实质萎缩。1例侵犯十二指肠降部,3例周围血管(包括门静脉、脾动脉、脾静脉)受侵,其中1例伴门静脉和脾静脉瘤栓形成,1例伴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结论UCOGCP影像学特征为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可伴出血及钙化,增强后实性成分轻度强化,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有望提高该疾病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胰腺肿瘤 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作者: 竺得洲 高杰 郑志杰 蓝云 徐铮 张建政 刘智 孙天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广州 510515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北京 100700,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北京 10070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学部创伤显微外科,北京 100048,南方医科大学,广州 510515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北京 100700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学部创伤显微外科,北京 10004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是否存在与调节免疫炎症相关的亚群,比较其BMMNCs亚群差异。方法选取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为A和B。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和淋巴细胞亚群。对2例患者的BMMNCs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将细胞聚类分群,对每个亚群差异表达倍数前20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判断每个亚群的主要功能,找出调节免疫炎症的相关亚群及基因。比较2例患者的预后、BMMNCs亚群种类及对应细胞比例差异。结果A患者外周血指标仅IL-10稍偏高。B患者C3偏低,C4接近正常值下限,IL-2、IL-6、IL-10明显偏高,CD8+T细胞百分比偏低,CD4+/CD8+偏高,其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将2例患者的BMMNCs分成相同的5个亚群,其中亚群2和亚群4的功能与调节免疫炎症相关,亚群2中的CCL4、CCL5、LTB、CXCR4及亚群4中的C1QA、C1QB、CD14、SPP1可能是关键基因。A患者最终预后较好,其BMMNCs中构成亚群2和亚群4的细胞比例均高于B患者[47.00%(1 431/3 045)vs. 29.28%(882/3 012),5.88%(179/3 045)vs. 3.85%(116/3 012)]。结论运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能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BMMNCs分成不同亚群,其中有与调节免疫炎症相关的亚群,其可能影响患者伤后免疫炎症状态及预后。

  • 标签: 单细胞测序技术 转录组 髋骨折 骨髓 单个核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1例人嗜粒细胞无形体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有血小板减少,多发淋巴结肿大和血清铁蛋白异常增高等表现,最终经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抗体检测,骨髓穿刺涂片等检查确诊,予以口服多西环素,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

  • 标签: 无形体科 嗜吞噬细胞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噬血细胞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块石蜡包埋切片技术在血性胸腔积液中对肺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经血性胸腔积液诊断并经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的60例肺腺癌患者资料。对血性胸腔积液分别行细胞学涂片、去红细胞离心沉淀法制成细胞块石蜡包埋切片并进行细胞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标本中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7(CK7)、NapsinA、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5/6(CK5/6)、calretinin、P63、P40等的表达。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比较细胞块石蜡包埋切片及细胞涂片技术对血性胸腔积液中肺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胞块切片背景清晰,细胞形态清晰易辨,可做成永久性标本。60例肺腺癌患者血性胸腔积液细胞涂片结果显示,21例诊断为异型细胞,39例诊断为腺癌,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腺癌的符合率为65%(39/60);血性胸腔积液细胞块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K7、NapsinA、TTF-1、CEA均阳性,P40、P63、CK5/6、calretinin均阴性,依此均诊断为腺癌,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腺癌的符合率为100%(60/60),高于细胞学涂片(χ2=23.088,P<0.01)。结论去红细胞离心沉淀法制成细胞块石蜡包埋切片技术在血性胸腔积液中对肺腺癌的诊断率高,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高,可提高经血性胸腔积液诊断肺腺癌的准确性,对细胞学分型亦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血性胸腔积液 细胞块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