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PDCA循环护理在肝癌介入中的效果。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100例,时间范围2022年7月份至2023年7月份,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参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PDCA循环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护理质量更高,P<0.05。结论 为肝癌介入患者提供PDCA循环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值得提倡。

  • 标签: PDCA循环护理 肝癌介入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快速评估急性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效果是临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学习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分析方法。方法前瞻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诊断明确且接受成功PCI术的ACS患者203例。根据PCI术后是否存在70%及以上狭窄,分为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n=72)和术后合并70%以上狭窄组(n=131)。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采用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分析计量资料。记录患者PCI术前、术后2 h ECG,利用动态学习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生成心电动力学图(cardiodynamicsgram,CDG)。在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中,以术前为心肌缺血,术后为非缺血,利用10次10折交叉验证训练支持向量机生成心肌缺血预测模型及CDG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中,支持向量机心肌缺血预测模型对心肌缺血的预测准确率73.61%、敏感度84.72%。患者CDG在PCI术后由散乱转变为规整,CDG指标显著降低(P<0.001):术后不合并≥70%狭窄组中90.28%(65例)患者,术后合并70%以上狭窄患者组中79.39%(104例)患者的术后CDG指标较术前降低。结论本研究利用动态学习获取的CDG可直观、较为有效评估PCI术前后的心肌缺血变化,这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电动力学图 动态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 2017年 9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老年急性综合征患者 92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功能,通过血小板聚集率较基线下降情况将其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 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非 CR组), CR组的判定标准为:血小板聚集率较基线下降在 10%或 10%以下,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 1年的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与再次住院率。结果 92例患者中, 33例出现 CR,发生率为 35.86%,与非氯吡格雷抵抗组相比,氯吡格雷抵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再次住院率显著高于非 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情况,且其抵抗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  

  • 标签:   氯吡格雷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3年9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88例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治疗组接受介入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和1年内患者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5%及患者1年生存率97.7%(43/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0.5%、79.5%(35/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高龄 心绞痛 冠脉介入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动脉穿刺在介入治疗中的一些特殊患者应用的意义以及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中可行性及安全性,同时观察肱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6例肱动脉穿刺在介入治疗中介入路径选择,患者平卧位,右手掌心向上,穿刺点在肘部肱动脉分支前,选择动脉搏动最强处,先在穿刺点用利多卡因局麻,用桡动脉穿刺针取45°角穿刺进入肱动脉,送入导丝,拔除穿刺针,送入6F桡动脉血管鞘,术后拔除鞘管,压迫止血10min,再用绷带加压包扎。6~8h后可解开绷带,术后无须严格卧床休息。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地进行肱动脉穿刺并完成介入,无一例并发症发生,肱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熟悉肱动脉穿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对其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和处理对策的充分准备,可以减少并发症及其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在介入治疗中,对部分桡动脉、股动脉穿刺有禁忌的患者,肱动脉穿刺的介入路径,不失为一较理想的选择。

  • 标签: 肱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治疗,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桡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0月—2018年4月收治的行经桡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术的患者300例,均实施细心的护理,总结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结果本组经桡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术的患者300例,均顺利出院,其中行支架植入术患者9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患者4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0.00%。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介入术需精心的临床护理配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术后合并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诊治方法。方法以98例冠冕介入治疗术后合并心脏损伤后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介入治疗术后合并心脏损伤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术后8d床边心超提示积液明显吸收,复查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介入治疗术可引起心脏损伤后综合征,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心脏损伤后综合症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及早诊断和对症治疗。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 目的 本文深入的对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7年一整年期间所救治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病例 100例,为研究对象展开此次研究。将 100例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用随机数字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 50例患者。对照组的 50名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以往的保守药物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新型的介入治疗方式,分别对组内的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和 1年内患者生存率,和患者治疗后的总体感觉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 48/50),患者 1年生存率为 98%( 4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82 %( 41 /50),患者 1年内生存率为 74%( 37/50)。对于治疗后的患者总体满意度来说,治疗组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后满意度。结论 对于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介入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从当前的研究来看,介入治疗对提高治疗总效率,患者 1年内生存率,患者治疗后满意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高龄冠心病心绞痛 冠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介入术中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8例行介入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4)。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路径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比较并发症,观察组发生率为4.5%(2/44),对照组为15.9%(7/44),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术中,实施护理路径干预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增加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冠脉介入术 护理路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肌梗死成功率明显提高且并发症下降,心肌梗死发生后最短的时间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使濒临死亡的心肌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使患者不但能躲过危险期而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心肌,对梗死后心肌重塑及预后极为有利。介入治疗是目前最积极的治疗措施,具有危险小、手术简单、效果肯定的优点。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介入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