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9 个结果
  • 简介:在两次参与式影像发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主体性视角对四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有关健康风险的认知和表述加以讨论。调查中,近50名儿童用拍摄照片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呈现出他们对健康风险的认识。孩子们拍摄的照片并用自己的语言对照片内容做出的各种解释说明,幼小的个体也能反省自身的卫生习惯和饮食偏好,而对诸多外在健康风险的关注则是聚焦在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农民工社区垃圾问题、交通事故隐患的扩大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的持续。认为孩子们提供的照片和解释捕捉到镶嵌在严峻现实问题中的自身问题,而且折射出主体性诉求。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诉求充斥着焦虑,同时也表达出对崇德文化和向善社会的渴望及期待。

  • 标签: 流动儿童 打工子弟学校 健康风险 主体性
  • 简介:基层社会自治具有特定的法律含义。自然村是基层社会自治的自然单元,必须培育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民族思维,创建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推动国家治理重心向农村基层下移。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民委员会承担了过多的政府事务,基层政府存在严重的利益化趋势,基层社会组织治理作用发挥缺位,基层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举措是:构建适合农村基层社会实际的社区治理体系,完善适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的政府治理体系,打造适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的社会组织体系,建设适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的法律规范体系。

  • 标签: 民族地区 社区治理 基层政府 社会组织 村民自治 法治体系
  • 简介:<正>中青年教师是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提高中青年教师质量对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极大,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本文拟在对我院中青年教师质量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中青年教师质量现状的剖析,探讨提高中青年质量的对策.一、我院中青年教师质量的现状

  • 标签: 中青年教师 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战略措施 质量现状 教师质量
  • 简介:<正>近十年来,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充实到高校师资队伍中,使高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我国九十年代和下世纪的高等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一些青年教师中,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国家和集体的观念淡薄,奉献精神减弱,不安心教师工作等等。因此,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今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带有

  • 标签: 青年教师科研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 高校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
  • 简介:为着藏学研究的深入,必须加强对藏区周边和周边藏区的研究,理由:一、我国四川甘肃等省比西藏还要大的藏族地区,本来就属于藏学研究的范畴。周边国家锡金、不丹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部分地区,也是藏文化圈地区。那里不论过去和现在,都与我国藏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历史上藏族的活动范围很广,不仅在上述地区,甚至包括更广阔的中亚、东亚大舞台,都留有众多的藏族历史文化遗迹。三、我们必须了解上述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有利于我国藏区改革开放的政策。

  • 标签: 藏学 藏区周边 周边藏区
  • 简介:“因俗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 标签: 因俗而治 明清时期 土司地区 国家治理 民族政策
  • 简介:<正>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是民族经济迅速振兴、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条件。近十年来,有关论述为数颇多,高见不少,但实际成效却不能令人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以致与发达地区之间本来已经很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笔者认为,对这关系国家四化全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自然资源 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差距 民族经济 国民
  • 简介: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具有治理环境复杂、治理内涵广泛、治理主体政治特殊和治理客体非均等化等特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治理环境、治理主体和治理内容等方面,已形成诸多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经验。但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基础、治理内涵、治理主体能力、治理模式等约束条件有待改进。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可从理念现代化、组织和机制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方法现代化去构筑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体系并实施相关策略

  • 标签: 民族地区 公共事务治理 现代化
  • 简介:明清鼎革,辽宁是最早涉足王朝战争的地区之一。战乱,造成当地人口大幅度减少。此后,在清廷八旗驻防、招民垦荒以及流放政策的导向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辽宁。驻防旗人与关内移民成为清代辽宁居民的主体。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旗民关系经历了初识阶段的疏离、冲突阶段的紧张,最终走向杂居、融合。

  • 标签: 清代 辽宁 旗人 关内移民 民族融合
  • 简介:三宣六慰地区是明代西南边疆经营的重要区域。明朝为治理该区域,采取抚、剿并行的策略。抚夷活动区域是明朝羁縻控制的区域,此活动是明朝维持大一统的华夷一体格局的措施,关系到三宣六慰地区稳定和西南边疆安全。

  • 标签: 抚夷 明代 三宣六慰 西南边疆 民族关系
  • 简介:通过实证调研发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所有类型的信贷配给,进一步通过对影响农户融资的主要配给方式——数量配给的分析发现:正式机构主要依赖借款人财产来解决自己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户信贷市场的垄断结构、政府本意补贴的利率上限管制措施等,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内生性信贷配给的严重程度,并使信贷配给强度呈现结构的非均衡,底端群体面临更严重的信贷配给。要缓解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需要完善农村财产权利体系,进行抵押制度改革和利率制度改革,构建风险保障体系和竞争机制。

  • 标签: 欠发达地区 信贷配给 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 数量配给
  • 简介: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造能力已成为竞争和创业的关键因素,民族地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民族地区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学基础,并对民族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构想。

  • 标签: 民族地区学生 创造力 培养
  • 简介: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是保证国家生存和应有地位的重要条件。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国家认同日渐成为备受关注的学术话语和重要的实践课题。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前沿要地,同时,又处于国家认同的"边缘地带"。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强化国家认同的基础制度,是搭建个人对于国家归属与忠诚感的桥梁。

  • 标签: 国家认同 民族地区 农村社会保障
  • 简介: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成人教育以其独特的价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解放前西北地区成人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在西北开发中的历史贡献,总结了解放后西北地区民族成人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从理论层次分析了成人教育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由此提出发展成人教育的基本思路.

  • 标签: 成人教育 西北地区 社会发展 互动关系
  • 简介:茶马古道滇藏线以普洱为起点,是当地民族以骡马贩运普洱茶而形成的悠悠古道。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整理资源,探讨茶马古道形成的生态学意义,从普洱茶的采摘与制作、茶马古道成型的生态溯源及马帮行规等,梳理窥视茶马古道上的人与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朴素民族生态伦理,并指出民族生态伦理对作为世界遗产的茶马古道其核心价值构成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普洱茶 民族生态伦理 茶马古道
  • 简介:壮族地区的许多学生由于受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在英语语音语调学习上颇感困难。运用对比分析理论,通过对比分析壮语与英语语音语调上的差异来探讨英语语音语调的教学方法,帮助壮族学生解决英语学习中语音语调的问题。

  • 标签: 对比分析理论 壮语 英语语音 语调
  • 简介:积极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是事关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应该采取措施,加快西部发展,并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进步。

  • 标签: 西部地区 民族经济 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