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何大草的历走小说,力图书写历史中被压抑的“他异元素”,建构女性作为主体性的历史。其主要表现为:女性的叙述视角、对女性欲望的肯定和书写以及对传统女性扁平化形象的突破。

  • 标签: 何大草 历史小说 女性 主体性
  • 简介:<正>作为一个美学命题,“发愤”说是明清小说作家和批评家对小说功能的一种美学认识和概括。“发愤”说揭示了古代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揭示了小说作家普遍的卑微不幸的命运,强调了小说的社会批判和政治批判意义,肯定了小说的巨大价值和功用,囿于篇幅,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其主体表现功能这一范围。

  • 标签: “发愤”说 明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表现功能 《金瓶梅》 张竹坡
  • 简介: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多年来,我们也一直这么不断的告诉自己,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中,也特别关注这一问题。但到底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多年的教育教研活动让我明白,要“放手”。怎么“放手”?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也成为了我们每个教师须致力研究和实行的一个课题。

  • 标签: 初中化学课堂 主体性 培养
  • 简介:李希凡先生以其特殊的求学背景、知识结构、政治际遇、思想个性、学术旨趣书写了一个当代文化人的传奇,其红学研究成果已成为当代《红楼梦》经典意义的一部分,成为红学史不可或缺的、浓墨重彩的一页。通过梳理李希凡先生在成名之前的学习经历、知识积累、专业旨趣、理论认识以及学术成果,还原其“一举成名”背后的学术基础;同时,综观其三个阶段的红学研究成果,辨析贯穿其中、或显或隐的学术主体性精神。

  • 标签: 李希凡 红学家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 简介:在谈到人的主体构建问题时,法国哲学家拉康认为,人的自我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虚假的幻象,人的自我在本质上是分裂的。……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他者,自我的本质就是一种挫折。[1]拉康是对20世纪人文学科产生巨大震撼的人物,他的学说广泛影

  • 标签: 莫里森 他者 拉康 白人 美国黑人 自我
  • 简介:杜丽娘与朱丽叶分别是《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中的女主角,她们虽分属于两个不同地域,但在主体意识的自我认识上却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由于孕育两部经典之著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又让两人同中有异,如果将杜丽娘比作破茧之蛾的话,那么朱丽叶更像一只扑火之蛾。本文主要从主体意识的缺失与苏醒两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挖掘隐匿于其后的深层文化心理根源。

  • 标签: 杜丽娘 朱丽叶 主体意识 自我认知
  • 简介:新世纪的历史文化散文告别20世纪90年代的"众声喧哗",而成为个别"痴迷者"坚守的永远的阵地。王充闾是"痴迷者"之一。他把深切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历史文化散文创作,在哀叹生命华彩绽放与陨落的同时获得超越性的感悟,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

  • 标签: 王充闾 生命体验 创作主体 历史文化散文 历史人物 超越性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的中产阶层叙事,根植于新的现代性的想象。中产阶层被形塑为现代性的主体阶层,其传媒形象主要在三个维度展开:消费主义的主体、市场经济的主体以及公民权利政治的主体

  • 标签: 传媒 现代性 中产阶层
  • 简介:我最初知道杨波写散文,是通过他“如是而已”的微信公众号,在工作闲暇之余,背靠床头,偶尔打开,在灯下细细品读,觉得他的散文写得很有味道。有次开会聚在一起,我与杨波交流阅读感受,大意说他的散文写得不温不火,典雅有致,大有汪曾祺遗风。我这一说,竟让他有些手足无措,拘束得红了脸,或许,我的阅读也多少感受到了他散文的一些精妙之处吧。他说一部散文集已交付出版社准备出版,以后一定会送上一本。

  • 标签: 散文随笔集 阅读感受 杨波 札记 体形 学者
  • 简介:提出新诗主体性问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目前有一种影响不小的意见,认为新诗迄今所取得的成就难以与中国古典诗词相比,更直率地说就是新诗的实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新诗的诗艺尚在探索和发展中,自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不赞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标准来贬低新诗的成就。中国古典诗词的辉煌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延续,这主要倒不是因为楚辞、唐诗、宋词创造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而是因为它们的形式依存于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古代汉语。更重要的是,古今社会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期待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古代社会,写诗作词不仅是诗人和词人的自我表现,更是文人之间的一种交际方式。可是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当下,人们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已经拥有远较古代社会更有效的手段,读者对诗歌的要求也就不再那么一致地重视它的朗诵和传唱特性。这种流向更多地是去追求诗美本身,而忽略了音乐性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 标签: 主体性问题 新诗 生命律动 中国古典诗词 诗美 现代社会
  • 简介:本节课旨在通过“分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引领小组讨论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学过程让小组成员有所思、有所获、有所评、论有所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的品质,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 标签: 以学生为主体 问题引领 小组合作讨论 分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
  • 简介:重庆抗战文学的评价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凋零"论,这不仅关乎定位重庆文学的历史价值,也涉及如何看待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的主体人格问题。如同巴赫金在《教育小说及其在现

  • 标签: 主体人格 抗战文学 中国作家 农民作家 语境 抗战时期
  • 简介:文学的现代化首要的是创作主体意识的现代化。鲁迅处在中国文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激变期,之所以能够成为创建现代型文学的主将,并精心营造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经典,关键在于鲁迅敏锐地感应着世界文学发展之潮流和我国文学演变之趋向,敢于直面“风雨如磐阉故园”的严峻现实与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在中西文化的剧烈冲突中以严于解剖的自觉转换精神首当其冲地实现自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以适应救国救民与文艺变革的需要。“人文现象总是与意识相联系”,“人类行为就是由经过其意识之中的不同因素组织而成

  • 标签: 鲁迅 创作主体 中国文学 文学现代化 文学演变 世界文学
  • 简介:摘要我国高等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就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

  • 标签: 高校 公共教育 学生 主体性 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必然要求。据问卷及访谈内容分析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增强大学生主体地位,以提升自主意识和完善问题引导机制是从内在方面的实现路径;而保持良好的自律性,提高学生素质及能力,积极在实践中落实则是建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外化途径。

  • 标签: 优质课堂 学生主体 路径
  • 简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红楼梦》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更具有恒久的美学价值。在《红楼梦》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翻译美学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再现这一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片段“共读《西厢》”的两英译本,对此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文学典籍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 标签: 文学典籍翻译 共读《西厢》 翻译美学 者主体性
  • 简介:是鲁迅先生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而于一九二六年写就的小说,初名,讲述古时著名剑师干将为楚王铸成宝剑,后遭杀害,其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很巧的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一名年轻的先锋作家--余华也写就了一篇饶有兴味的子报父仇的短篇小说.从取材上说,如同鲁迅"仍旧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①,巧妙化用了八十年代流行的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十五年前一代武林宗师阮进武遭人暗算,十五年后其子阮海阔受母命替父寻仇.事实上,余华在写作之时并没有阅读过,"他所读到的鲁迅只是中学课本上的鲁迅"②,但在一九九六年阅读鲁迅之后,他认为二十世纪小说家中最有学问的只有两位,一个是博尔赫斯,一个就是鲁迅.从余华的中短篇作品来看,人们也普遍认为他是当代写作者中与鲁迅距离最为接近的一个.如此一来,颇具有相似性的与便有可能成为互供参照的阅读标本,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两代"先锋"作家是如何对传统的侠文化文本进行改写以实现艺术的现代性的,同时还可以找到新的角度去阐释、解读两代先锋作家的主体精神及文化心态.

  • 标签: 《鲜血梅花》 《铸剑》 作家 复仇 放逐 余华
  • 简介:在我们国家,中外文学关系一直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但是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中美、中俄、中法、中英、中德、中日都有许多卓越的研究成果,而弱势民族的文学则被严重地忽视了"。在这一学术研究背景下,宋炳辉教授的专著《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以下简称《弱势民族文学》)的问世,不仅填补了中国与弱势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空白,更进一步拓展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范围,是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领域的一次跃升。

  • 标签: 民族文学 现代中国 主体意识 东欧 文学关系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