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八十年代末,我从大学毕业,因学的是中文,有幸分配到老家县城的文化局工作。因为县城历史上有过名人的足迹,所以亦曾略沾文化气息,李白有名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即在此号歌,杜牧有"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也于此吟唱。经历千年之后,此城既非交通中心,又非经济重镇,日渐没落。只是每年梅雨时节的洪水从不爽约,届期而至,弄得城东城北近河低地,一片泽国,陆地行船,"人歌人哭水声中"倒是真实的写照。

  • 标签: 八十年代 庸俗 权利 文化局 经济重镇 交通中心
  • 简介:<正>黄健翔当然有权利喜欢意大利队,也有权利不喜欢澳大利亚队——哪怕理由是多么荒谬。当意大利队在世界杯决赛16进8的生死战中,以一个有争议的点球淘汰了澳大利亚队时,黄健翔的欣喜若狂无可非议,声嘶力竭地狂吼"意大利万岁"也不应被禁止,但前提是狂吼的地点应该是他自己家里,而不是CCTV的直播间。因为,黄健翔在充分享受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

  • 标签: 黄健翔 意大利队 澳大利亚队 世界杯决赛 生死战 韩日世界杯
  • 简介:首先我得说明,我是没有资格谈论喀拉拉邦的.若不是在《天涯》(2001年第4期)和《读书》(2000年第8期)杂志上连续读到一组关于它的文章,我连"喀拉拉邦"这个名字都不知道.假如前几天有人说,那个地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应给予关切,那我一定会觉得不知所以然.因此这里得事先声明,下面的文字不是关于喀拉拉邦的,而是关于那一组文章中讲的喀拉拉邦的;所发的议论,大体上也仅以它们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基础.

  • 标签: 喀拉拉邦底层 宪法权利 底层宪法
  • 简介:“迷信是傻子遇见了骗子的结果”。对于愚昧迷信根源的揭露,伏尔泰的这一思想不能说是深刻的,然而,就对于愚昧迷信现象的批判而言,伏尔泰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比较全面的。

  • 标签: “法轮功”邪教 理性精神 迷信活动 思想道德建设
  • 简介:陈昊苏同志在“1989年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对娱乐片主体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电影功能可以分为娱乐功能、艺术(审美)功能和教育(认识)功能三个层次。

  • 标签: 主体问题 娱乐片 陈昊苏 娱乐功能 故事片 电影
  • 简介:刘琦的短篇小说发表于2002年第10期,这是一篇在语言和构思上都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复仇的故事.胆小懦弱的农民覃吉富,他的妻子被蛮横的村长李福来长期霸占,迫于权势,他也只能是忍气吞声,"憋屈了一辈子".后来又得知女儿在钱财的诱惑下成为村长的玩物时,积聚的反抗像火山一样喷发,覃吉富终于举起了捍卫自己权利的斧子,但在女儿的阻拦中,把锋利的斧子抹向自己的脖颈而自杀.

  • 标签: 刘琦短篇小说 女儿贞操 捍卫女儿
  • 简介:一若干年来,文学理论界在对建国以来历史的哲学反思中,在对文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和探讨中,突出地提出了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的表现性问题。本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创作主体既要“反映现实”又要“表现心

  • 标签: 主体论 主体性 哲学反思 主体观 黑格尔哲学 超自我
  • 简介:作为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一个经典书写,在香港和马来西亚却不约而同地花开两支.然而,同样是对的重写,它们体现了怎样别致的叙事策略?对于意义的操控,它们又体现出怎样的介入层次和针对性?本文则主要就以上层面探析其中的主体介入.

  • 标签: | 主体介入 消解
  • 简介:向天渊博士的《现代汉语诗学话语(1917—1937)》一书运用现代西方话语分析方法,借鉴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1917—1937年之间的现代汉语诗学予以阐释,侧重从形式层面(即如何言说)对现代汉语诗学话语的生成机制与存在样态进行大致的梳理与概括,突破了仅仅从观念层面(即言说了什么)入手的研究模式,从话语主体、话语方式、话语文本、话语理路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给予了现代汉语诗学话语别开生面的描述与分析。该书是将比较文学阐发研究运用于现代汉语诗学领域的一次新尝试。

  • 标签: 诗学话语 言说 比较文学 现代西方 阐释 文本
  • 简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理论的命题,它仿佛已经变成或即将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比如,当我们迈进一家大型超市,或步入一家肯德基连锁店,或走进一座咖啡馆等等,都会猛然发觉:自己一不小心已经迈入了全球化的消费市场,被实实在在地全球化了.因此,我愿把全球化理解为一种状态,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一种不可回避的状态.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广泛 想象性 现实 全球化 时代
  • 简介:<正>作为一个美学命题,“发愤”说是明清小说作家和批评家对小说功能的一种美学认识和概括。“发愤”说揭示了古代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揭示了小说作家普遍的卑微不幸的命运,强调了小说的社会批判和政治批判意义,肯定了小说的巨大价值和功用,囿于篇幅,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其主体表现功能这一范围。

  • 标签: “发愤”说 明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表现功能 《金瓶梅》 张竹坡
  • 简介:文学的现代化首要的是创作主体意识的现代化。鲁迅处在中国文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激变期,之所以能够成为创建现代型文学的主将,并精心营造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经典,关键在于鲁迅敏锐地感应着世界文学发展之潮流和我国文学演变之趋向,敢于直面“风雨如磐阉故园”的严峻现实与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在中西文化的剧烈冲突中以严于解剖的自觉转换精神首当其冲地实现自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以适应救国救民与文艺变革的需要。“人文现象总是与意识相联系”,“人类行为就是由经过其意识之中的不同因素组织而成

  • 标签: 鲁迅 创作主体 中国文学 文学现代化 文学演变 世界文学
  • 简介:是鲁迅先生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而于一九二六年写就的小说,初名,讲述古时著名剑师干将为楚王铸成宝剑,后遭杀害,其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很巧的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一名年轻的先锋作家--余华也写就了一篇饶有兴味的子报父仇的短篇小说.从取材上说,如同鲁迅"仍旧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①,巧妙化用了八十年代流行的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十五年前一代武林宗师阮进武遭人暗算,十五年后其子阮海阔受母命替父寻仇.事实上,余华在写作之时并没有阅读过,"他所读到的鲁迅只是中学课本上的鲁迅"②,但在一九九六年阅读鲁迅之后,他认为二十世纪小说家中最有学问的只有两位,一个是博尔赫斯,一个就是鲁迅.从余华的中短篇作品来看,人们也普遍认为他是当代写作者中与鲁迅距离最为接近的一个.如此一来,颇具有相似性的与便有可能成为互供参照的阅读标本,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两代"先锋"作家是如何对传统的侠文化文本进行改写以实现艺术的现代性的,同时还可以找到新的角度去阐释、解读两代先锋作家的主体精神及文化心态.

  • 标签: 《鲜血梅花》 《铸剑》 作家 复仇 放逐 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