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0 个结果
  • 简介: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中工程措施部分普遍应用浆砌石拦渣坝进行系统受力分析、静力平衡原理探讨;依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典型设计拦渣坝进行抗滑、抗倾以及地基承载力计算以确保拦渣坝安全稳定,发挥拦渣功效,减少水土流失。

  • 标签: 拦渣坝 典型设计 安全稳定性
  • 简介: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县份之,由于近年无序开采小稀土矿,造成矿产资源严重浪费和流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使长汀稀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规范稀土矿开采,实行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需要.

  • 标签: 长汀县 水土流失 福建 小稀土矿 矿产资源 产业化经营
  • 简介:以加快水土保持步伐、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生态脆弱区典型流域为例,以航片为基本信息源,通过实地调查,获得1990年和2002年土地利用数据.根据统计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计算土地利用合理性指数,采用限制影响因素法,评价研究区土地资源,并与2002年土地利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990-2002年,基本农田、林草地类增加,坡旱地减少.1990年,土地利用合理性指数为0.55,2002年为0.67.2002年,农地类土地资源呈两级趋势,具备灌溉条件水浇地为Ⅰ等适宜,旱梯田与坡旱地为Ⅲ等适宜.林地类土地资源有90.32%属Ⅱ等适宜.牧草地类土地资源属于Ⅰ等适宜和Ⅱ等适宜.通过分析,Ⅲ等适宜农地更适合草类生长.保持现有水浇地和旱梯田面积,将Ⅲ等适宜农地退为草场,研究区农林牧用地结构将达到1.0∶2.5∶4.8.

  • 标签: 地类 适宜性 旱地 水浇地 梯田 牧草地
  • 简介:为科学评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石漠化地区治理效果,进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石漠化地区官麦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和经果林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石漠化径流小区土壤改良和产流产沙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产流量最多,水保林产流量最少。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蚀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荒山草地、坡耕地、梯地、经果林和水保林,其土壤侵蚀量分别占总侵蚀量65.00%、56.13%、52.43%、50.35%和46.03%;2)水保林、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可有效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3)治理后坡耕地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最高,经果林和水保林次之,荒山草地全氮质量分数最低,坡耕地、经果林、水保林和梯地土壤全氮量分别较荒山草地高90.63%、74.48%、26.56%和22.4%,全磷质量分数分别较荒山草地高123.64%、96.36%、67.27%和16.64%。综合分析表明: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水保林效果最好,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次之。该研究为解决西南地区石漠化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石漠化 径流量 土壤侵蚀量 土壤结构 土壤肥力
  • 简介:通过稻草覆盖和客土措施(Ⅰ和Ⅱ)建立荔枝果园14年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果园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变化趋势。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对照1.75倍和1.65倍,措施Ⅰ和Ⅱ〉0.25mm水稳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88%和42.52%。②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土壤速效K含量增加幅度最大。③利用灰色关联法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果园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排列顺序为:措施Ⅰ(1.000)〉措施Ⅱ(0.782)〉对照Ⅰ(0.333),措施Ⅰ(0.923)〉措施Ⅱ(0.801)〉对照Ⅰ(0.333),表明果园覆苹措施是改良侵蚀退化赤红壤有效途径之

  • 标签: 侵蚀赤红壤 荔枝果园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 灰色关联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强度侵蚀红壤区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在长汀县选取4具有代表措施,采样分析不同措施区各种土壤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强度侵蚀红壤经过多年治理后,土壤区系中三大菌落数量、土壤微生物量C、N都有不同程度提高。通过对比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性质质量指数,可以看出乔灌混交对于改善土壤微生物效果最明显,封禁管理效果相对较差。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强度侵蚀 治理措施 土壤质量
  • 简介: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对象,研究游憩活动泰山植被、土壤、水体影响以及游客环境改变可接受程度。研究表明:游憩活动对植被、土壤和水体冲击程度均为南天门景点〉扇子崖景点〉天烛峰景点〉桃花峪景点;游客环境改变可接受程度依次为桃花峪景点〉天烛峰景点〉扇子崖景点〉南天门景点。方差分析显示,4景点受游憩活动冲击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游人数量与植被、土壤、水体受到冲击程度均呈正相关,其中,植被和土壤是两最主要受冲击对象,且植被与土壤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泰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游憩活动环境冲击调查评估,有利于促进泰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风景名胜区 游憩冲击 调查评估 泰山
  • 简介:以深圳市观天路西延段道路工程项目为例,介绍了该道路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水土流失成因与特点,按照深圳城市生态水土保持要求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进行了项目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为开发建设项目中类似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典型经验。

  • 标签: 道路工程 水土流失防治 水土保持设计 生态文明
  • 简介:为评价农业政策与环境拓展APEX模型在淮河中上游坡面尺度适宜,将其应用于淮河中上游3径流小区,在采用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扩展法进行灵敏度分析基础上,利用蒙特卡罗模拟结合多目标函数技术自动校正模型,并使用1982—1986年日径流和产沙数据实测值与模拟值评价模型适宜。结果表明:湿度条件2下径流曲线数初始值(CN2)、损耗系数(CNI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EC)以及最大径流率-降雨能量调整因子(APM)产沙模拟影响较大,CN2和CNIC对地表径流模拟影响较大;在模型校正阶段,径流和产沙日平均模拟值分误差绝对值(APE)小于20%,纳希-苏特克利夫有效系数(EF)和R2分别大于0.45和0.55;在模型验证阶段,径流和产沙日平均模拟值APE小于25%,EF和R2分别大于0.4和0.5。这说明APEX模型适用于淮河中上游坡面尺度,可用于评价该地区不同土地管理措施下水土流失。

  • 标签: APEX模型 水土流失 模型校正 验证 淮河中上游
  • 简介:针对我国温室蔬菜水肥体化管理水平低下、灌溉施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研究以设施花椰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不同滴灌施肥处理花椰菜根系生长和其生长土壤硝态氮分布规律影响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由不同水肥顺序组成4种滴灌施肥处理,即T1(1/5N-4/5W)、T2(1/5W-1/5N-3/5W)、T3(2/5W-1/5N-2/5W)、T4(3/5W-1/5N-1/5W),如T2(1/5W-1/5N-3/5W)表示整个灌水过程前1/5时间灌水,接下来1/5时间施肥,后3/5时间灌水冲洗管道,其他类同。在花椰菜生育期内土壤水分状况进行测定,收获后测定花椰菜产量、品质及根长密度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滴灌施肥设施花椰菜产量、品质和氮素累积量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花椰菜氮素累计总量随着滴灌施肥时间向后推移先减小后增加,其中T4处理氮素累计量最高,达50.23mg/kg。2)通过对比各处理种植前和收获后土壤无机氮变化状况,发现种植前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呈表层高、深层低特点,收获后土壤剖面的无机氮分布更为均匀,对比发现T1和T4处理更容易发生硝态氮淋失。3)灌溉施肥过程中前期施肥处理根系纵向生长更好,而后期施肥处理根系横向生长更好,其中T3处理根长密度最大,为2.54cm/cm~3,根系分布范围最广。4)各根系根长参数与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呈次线性正相关,其中直径〈2mm根系根长拟合效果最好(R~2=0.8118)。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根系生长分布等指标,灌水过程中前2/5时间灌水,接下来1/5时间施肥,后2/5时间冲洗管道T3方案较优。

  • 标签: 滴灌施肥 根系分布 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
  • 简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水文条件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和磷养分流失影响。试验处理包括2施肥水平(低肥和高肥水平),4水文条件(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和降雨强度(60mm/h,历时60min)。结果表明: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土壤侵蚀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3.1和1.7倍,同自由下渗相比,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HPO4-P浓度和流失量有显著增加;低肥水平条件下,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和壤中流+降雨地表径流中,NO3-N浓度分别是0.88、58.90、698.41和87.80mg/L,对应水文条件下地表径流中,HPO4-P浓度分别是0.252、0.322、0.811和0.383mg/L,高肥水平条件下,径流中NO3-N和HPO4-P浓度也有相同趋势;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和HPO4-P流失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27~39和1.3倍,壤中流+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和HPO4-P流失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100~114和1.5~1.7倍,同时,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泥沙中NO3-N和HPO4-P流失量也比自由下渗条件下显著增加。

  • 标签: 水文条件 紫色土 壤中流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
  • 简介:等高绿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种十分有效坡耕地植被恢复和水土保育技术,被认为是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有效途径之。以等高绿篱(新银合欢和黄荆)篱前淤积土为研究对象,评估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土层深度、不同距篱(坎)距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绿篱处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和自然含水量均高于石坎梯田处理,而土壤密度和田间持水量均小于石坎梯田处理,尤其在表层和第2层,其差异更明显,等高绿篱保育土壤效益显著;同土层,随距篱(坎)距延长,绿篱处理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和饱和含水量逐渐减小,而石坎梯田处理变化不明显;随土层加深,各处理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和饱和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减小,且处理之间差异也逐渐缩小;距篱(坎)远近间接反映了绿篱处理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影响程度,距篱越近,影响越大;新银合欢处理与黄荆处理之间相比,效应相当。

  • 标签: 等高绿篱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 三峡库区
  • 简介:为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对植物根系固土性能影响,通过油松单根施加拔出荷载进行直接拉拔实验,分析土壤含水率与干密度拔出过程中根-土界面摩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单根拉拔实验中根系有被拔出和被拉断2种破坏模式:根-土最大摩擦力与根系直径有明显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单根简化模型分析根-土间摩擦情况,证明与实验结论致;且根系直径在定范围内时,根-土最大摩擦力随土壤含水率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而随土体干密度升高单调增大。

  • 标签: 根系 摩擦特性 土壤含水率 土壤干密度
  • 简介: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分析1961-201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因子变化趋势,并用偏微分方法定量分析各气候因子变化潜在蒸散影响。结果显示:1)近50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α〈0.01),风速和日照时间显著减少(α〈0.01)。半干旱区面积不断扩大,气候总体呈暖干变化趋势。2)潜在蒸散实际水汽压变化最敏感,其次为最高气温、风速和日照时间,最低气温变化最不敏感。夏季潜在蒸散对日最高气温最敏感,其他季节实际水汽压最敏感。3)风速年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其次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实际水汽压贡献最小。春夏秋冬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气候因子依次为风速、日照时间、气温。温度升高、湿度减少埘潜在蒸散正影响已被风速、辐射下降负影响所抵消。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潜在蒸散作用有助于加深气候变化影响机制认识,并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潜在蒸散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贡献率 黄河中上游地区
  • 简介:为探明水分条件对保水剂作用效果影响,采用盆栽实验,测定冬小麦生长结束后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不同用量(T1:0、T2:27mg/kg、T3:54mg/kg、T4:81mg/kg)处理土壤持水、供水及导水性能等。结果表明:保水剂施用均提高了土壤持水、供水、导水能力及土壤有效水含量。轻度胁迫条件下,以T3处理持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导水能力最强,而供水能力以T4处理为佳;充分供水条件下,随保水剂用量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导水能力均提高,但T3和T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轻度胁迫相比,充分供水条件下各处理持水能力、供水能力及导水能力均较高,而有效水含量以轻度胁迫条件下T3处理较高,较对照增加18.6%。从经济角度考虑,2水分条件下以T3处理(54mg/kg)效果为佳。

  • 标签: 保水剂 水分条件 持水能力 供水能力 土壤有效水
  • 简介:果农间作是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主要模式之.采用定位监测方法,以4、6和8年生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大豆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距离果树距离增大而增高;2)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8年生间作系统>4年生间作系统>6年生间作系统,8年生间作系统比4年生间作系统高3.13%,比6年生间作系统高10.38%;3)随着树龄增长,间作大豆平均株高、生物量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其中8年生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受影响最严重.随着果树树龄增长,建议增加果农界面的距离或适时停止复合经营.

  • 标签: 不同树龄 果农间作系统 土壤水分 晋西黄土区
  • 简介:研究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有助于从微观角度理解土壤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实施人工恢复30年后,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和阔叶林(BF)3种典型林分在0~60cm土层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恢复林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以>2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均在60%以上),而在水稳团聚体中,以<0.05mm粒径占优势。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顺序依次为BF(53.38%c~84.27%〇>SP(52.22%c~70.86%〇>PB(22.70%C~47郾83%〇。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PB最髙,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水稳大团聚体(>0.25mm粒径)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髙于相应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微团聚体(<0.25mm粒径)则低于后者,说明有机碳对于大团聚体形成和水稳性具有积极作用。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增加,总有机碳积累具有正面影响。保留密度大、灌木(草)层盖度髙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土壤团聚体数量和质量更髙;因此,在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增加林下灌草覆盖等措施,增加有机碳输人,促进团聚体形成和稳定,从而加速了退化土地土壤结构改善和功能恢复。该研究可为南方严重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中林分类型选择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人工恢复林 机械稳定性团聚体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红壤
  • 简介:用来解释物种丰富热带雨林物种共存机制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已经引起了生态学家广泛关注,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共存机制及物种多样维持研究很少。笔者采用卡方检验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古田山典型常绿阔叶林24hm^2样地中胸径不小于10mm、个体数大于18106种木本植物与平均海拔、坡度和凸度3小地形生境指标进行生境关联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106种木本植物中,84种(79%)至少与种生境显著相关(P〈0.05);CCA及随机化排列测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分布受生境因子限制;因此,古田山24hm^2样地木本植物分布与生境显著相关,生境特化是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在局域尺度上木本植物多样维持主要机制。

  • 标签: 生物多样性 物种共存 生态位理论 中性理论 常绿阔叶林
  • 简介:为了解黑龙江省东部山地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质影响,试验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和原子吸收法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和地表径流中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K、Na、Ca、Mg、Cu、Zn、Mn和Fe等水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和地表径流pH值变化都不甚明显,变异系数都较低.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溶解氧含量降低,浊度和电导率明显增加,氧化还原电位逐渐降低,Na、Ca和Mg离子总平均浓度逐渐升高.穿透水和树干径流中K、Ca元素淋溶量明显高于其他元素,且树干径流各元素净淋溶和淋溶系数均高于穿透水.地表径流水质酸化有缓冲作用.

  • 标签: 兴安落叶松 人工林 大气降水 穿透水 树干径流 地表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