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4 个结果
  • 简介:《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我国脑血管病专业治疗领域的科技学术期刊。本刊创刊于2007年,国际刊号:ISSNl673—9248,国内统一刊号:CNll-9131/R,逢双月出版。本刊以介绍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服务于广大临床医生为己任,促进我国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发展,同时强化脑血管病和相关领域交叉学科的互动。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脑血管病 电子版 杂志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 稿约
  • 简介:目的测试纳米微粒在磁场导向下对微血管的栓塞效果。方法利用壳聚糖和Fe3O4磁流体合成顺磁性纳米微粒,利用体外模拟微血管观察磁粒在磁场下的凝聚,然后将纳米微粒静脉注射入大鼠并在脑区放置磁场.取脑组织后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微血管栓塞情况。结果制得的顺磁性纳米微粒混悬液呈黑色,无絮状物或沉淀。电镜下测量微粒的平均有效粒径为15.3nm。其在外加磁场下能在体内外微血管内发生凝聚,栓塞微小血管。结论利用顺磁性纳米微粒进行磁靶向微血管栓塞是可行的,这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浅表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血管栓塞 纳米技术 磁靶向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我们选取3例病人,他们都曾经接受过3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血压均没有被很好地控制.术前经头DSA、MRI检查,提示左侧延髓腹外侧区有血管压迫,均进行了Ⅸ和Ⅹ颅神经入脑区的MVD,并且对术前术后的血压及激素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3例病人术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下降.结论有这样一组原发性高血压,他们的高血压与延髓腹外侧的血管压迫有关,而且可能通过延髓MVD被治疗.

  • 标签: 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 高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以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的96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处,均为动脉血管压迫。术后68例症状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无效;其中有1例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责任血管的识别以及减压棉片的放置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急性脑血管病后可引起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退减,甲状腺功能低下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退减可能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本文将二者关系综述如下。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甲状腺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
  • 简介: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概念是由Schdev提出的,其定义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严重到可以诊断的水平,包括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到血管性痴呆(VaD)的一系列疾病类型.在过去20年VaD的诊断标准不断发展,但准确的定义仍存在争议.以往根据Alzheimer病(AD)引申的VaD早期诊断标准着重于记忆的缺陷,而非与VaD密切相关的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的障碍.……

  • 标签: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亚型
  • 简介:脑膜血管瘤(meningioangiomatosisMA)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良性增生性瘤样病变。其病理学特征是软脑膜上皮细胞或成纤维母细胞沿软脑膜血管间隙侵入大脑皮层,绕血管周围生长,微小血管增生伴胶原变性和钙化,形成斑块状病变。临床上分为两型:(1)与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eurofibromaⅡ,NFⅡ)相伴,多在尸检时发现,临床上常无症状;(2)与NFⅡ无关,被称为散发型。多发于青年人或者儿童;被认为是引起顽固性癫痫的原因之一,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 标签: 脑膜血管瘤病 外科治疗 继发癫痫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 成纤维母细胞 瘤样病变
  • 简介:  血管性痴呆(VaD)在临床上定义为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脑部损伤所致的获得性智力损害[1].普遍认为,血管性病变是造成痴呆的第二大类原因,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2].VaD的特点是,起病突然,病情呈阶梯性恶化,早期功能缺陷呈斑片状分布,有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损害 量表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118例颅内动脉瘤用可控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其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108例痊愈,3例长期昏迷,7例死亡.72例术后2~36个月期间影像随访,无变化者63例,复发8例,1例栓塞后再出血.结论弹簧圈栓塞疗效肯定,但定期随访是必要的,尤其对部分栓塞者.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症、存在问题、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中,1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置入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结果以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10例完全闭塞,8例闭塞90%以上,1例闭塞90%以下。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3例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宽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进行栓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 球囊 血管内治疗
  • 简介:《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ISSN1673-9248;CN11-9131/R),是"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 标签: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期刊 编辑工作 征稿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09年收治的5例椎动脉动静脉瘘病人均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例表现搏动洼包块者另行手术治疗。结果5例病人均达到即刻全部栓塞,临床症状好转,没有发生并发症。5例病人中仅1例瘘口被闭塞而保持椎动脉通畅,其余4例均需要牺牲椎动脉才能闭塞异常血流。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椎动脉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椎动脉动静脉瘘 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球囊 弹簧圈
  • 简介:目的回顾近十年来收治的15例假性动脉瘤,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3.9岁(9~57岁).外伤性9例,夹层所致者4例,手术所致者2例.颈内动脉11例,椎动脉3例,颈外动脉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4例.影像学特点表现为不位于血管分叉处,形状不规则,瘤底部常有"小壶"影.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颈动脉Seldinger's穿刺,在系统抗凝情况下栓塞动脉瘤.结果15例假性动脉瘤中栓塞动脉瘤而保持载瘤动脉通畅4例,闭塞载瘤动脉7例,球囊及微弹簧圈闭塞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假性动脉瘤而保留载瘤动脉4例.全部病例栓塞后动脉瘤均消失.半年后血管造影随访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而首选的方法.

  • 标签: 颅内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情况,分析QTc间期与心律失常关系.方法用TCL-98-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对82例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82例(100%)均发生心律失常;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20例,52例(63.41%)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致命性室心律失常42例次;同一病例发生两种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的患者共22例(26.83%);27例患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患者,25例(92.59%)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非常高,特别是严重心律失常;建议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常规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或心电监护,特别是出现长QT间期综合征时,加强对心律失常的诊治.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QTC间期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及痴呆(V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脑梗死143例,随访3个月,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组、血管性痴呆(VaD)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VEGF的水平,并对血浆ET-1和VEG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VaD组患者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VaD组患者血浆VEGF含量明显低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亦明显低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2)血浆ET-1水平与VEGF存在明显负相关(r=-0.808,P〈0.01)。(3)VaD组患者血浆ET-1与MoCA值成负相关(r=-0.719,P〈0.01),VaD患者血浆VEGF与MoCA评分成正相关(r=0.670,P=0.01);而N-VCI、VCIND组患者血浆ET-1、VEGF与MoCA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ET-1和低VEGF参与了VCI及Va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ET-1与VaD病情成正相关,血浆VEGF与VaD病情成负相关,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作为判断VaD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