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4年6月鞍区病变患者36例,其中垂体肿瘤30例,鞍区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沿眉弓做切口,切口长度约5cm,骨窗范围长约3.5cm,宽2.5cm,弧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的辅助下完成手术.结果36例中30例垂体肿瘤者手术全切除率为80.00%(24/30),次全切除率13.33%(4/30);脑膜瘤3例均达到辛普森Ⅱ级切除;颅咽管瘤2例,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夹闭后交通动脉瘤1例.16例垂体肿瘤患者于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2例伤口发生脑脊液漏,1例手术后额叶内小血肿,1例手术后视力较术前减退,1例伤口感染.手术中嗅神经保留完好,无一例死亡.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创伤,对于部分颅前窝及鞍区病变,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经额手术入路.

  • 标签: 眶上锁孔入路 临床应用 后交通动脉瘤 2004年6月 临床合理应用 一过性尿崩症
  • 简介:目的对毒鼠强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毒鼠强中毒治疗的认识.方法分析我院18例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血液灌流治疗使血液中毒鼠强浓度分别由原来的0.15μg/ml、0.028μg/ml、0.042μg/ml降低至0.05μg/ml、0.001μg/ml、0.001μg/ml.结论毒鼠强中毒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早促进毒物排泄,控制抽搐,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各脏器功能,预防并发症.二巯基丙磺酸钠和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有效.

  • 标签: 急性毒鼠强中毒 二巯基丙磺酸钠 血液灌流 临床表现 诊断
  • 简介:1病例报告A先生,42岁,国家公务员,已婚,个性外向。2004年下半年因为工作紧张出现失眠,并且有心烦、高兴不起来、做事没有兴趣,自我评价下降,觉得做任何事情效率下降,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并且有早醒。就医后诊断抑郁症,服用帕罗西汀20mg/d,1周左右自觉精神状态好转,心情改善显著,思维活动“比平时想得多,想得快”,自我描述为“比平时的状态要好”,唯一不满意的是“勃起不行”,求助医生后,考虑是轻躁狂的出现,建议停用帕罗西汀,改服碳酸锂,但患者要求仅改善“性问题”,为此停用帕罗西汀换用米氮平30mg/d,同时联合碳酸锂0.75/d。随后患者的性问题逐渐好转,同时原来比较兴奋的状态也逐渐消失,如此1年时间,期间基本正常,偶有失眠,能适应工作,工作效率正常。1年后擅自停用碳酸锂,仅服米氮平,约1月后出现入睡困难,但并不感到累,且感觉精力充沛,性情变得急躁,想法多,咨询医生,建立停米氮平,重服碳酸锂,1月后基本恢复正常。

  • 标签: 双相Ⅲ型抑郁 诊治
  • 简介:无症状脑梗死(ACI)在人群中患病率为8%~28%不等,其危险因素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相同,但有一些特殊因素值得重视,ACI无明显临床症状,ACI进展过程中可致认知功能减退、抑郁状态及症状性脑梗死,诊断依靠头颅磁共振影像(MRI)或头颅CT检查,ACI是否需要进行卒中的二级预防仍存在争议,本文就ACI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无症状脑梗死 临床症状 诊断 预后
  • 简介:阿司匹林抵抗涉及临床抵抗和生化抵抗两种定义.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尽管服用阿司匹林,仍然发生了心脑血管病事件.但是这一概念忽略了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复杂性,而将各种已知或未知致病因素的临床后果都归因于阿司匹林抵抗;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使一种或几种血小板功能试验达到预期的抑制效果.目前常用的血小板聚集或抑制试验缺乏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试验结果缺乏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缺乏与体内实际血小板功能状态以及临床事件相关性的研究.因此,目前有关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缺乏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阿司匹林抵抗 心血管疾病 血小板聚集 血栓素A2
  • 简介:目的探讨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的类型、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5例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患者,通过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确立诊断,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33例低钠血症患者经过3~10d治疗血钠恢复正常,并维持正常血钠水平,痊愈出院;2例由于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正确鉴别脑性耗盐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是治疗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的关键。试验性补液治疗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鞍区病变 低钠血症 脑性盐耗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 简介:2017年12月22-24日,应满洲里中蒙医院的邀请,我们一行两人,分别考察了内蒙古的满洲里和根河,当时满洲里的白昼温度-12℃~-22℃,根河白昼气温-44℃,是属于中国的寒带地区。寒带地区,简称寒地。寒带是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的纬线圈内。由于太阳光斜射,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其他地带少,气候终年寒冷,称为寒带。

  • 标签: 寒地睡眠医学 寒地睡眠障碍
  • 简介:目的探索抑郁症患者与性别、性格的关系及临床特征。方法封80例住院的抑郁症首发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住院抑郁症病人80例,92.5%的病人出现过自杀观念,25H的病人有明确的自杀行为,而且同时伴有严重焦虑,失眠时更易出现自杀行为,并且在性别、性格上有显着差异。结论未来10年中,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2号杀手,长期躯体不适,且治疗无效者要考虑抑郁症的可能,且性格内向及女性占多数。

  • 标签: 临床分析 自杀行为 抑郁症患者 临床特征 统计分析 自杀观念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Titin抗体及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1例MG患者和80例对照组成员进行Titin和AchR抗体的检测。结果Titin抗体对MG具有特异性,它在合并胸腺瘤的MG(MGT)、晚发型MG患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分别为80%、69.4%)和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早发型MG患者的阳性率(25%)和抗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发型MG患者中AchR抗体阳性率比晚发型MG患者明显增高,并且早发型MG患者的AchR抗体水平也明显高于晚发型MG和MGT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抗体检测为MG诊断和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联合检测可以提高MG诊断的灵敏度。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TITIN抗体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 简介: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对三叉神经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析1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双侧三叉神经各向异性值(FA)值在术前、术后短期(1W)及术后长期(6个月)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患者组术前三叉神经FA值患侧较健侧下降约7%(P=0.001);术后1W患侧FA值稍有上升,双侧差异缩小为3%(P=0.081);术后6个月患侧与健侧已无明显差异(P=0.493)。对照组双侧FA值无差异(P=0.609)。结论DTI序列从影像学上证实MVD术可通过恢复病变三叉神经纤维的正常走行及髓鞘再生两个方面起作用。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扩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自2004年1月到2007年12月收治的经综合治疗的10例H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均于有效治疗后10d内病情逐渐出现改善,其中8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遗留左眼外展稍差,1例遗留经常轻度头痛。随访半年-2年,有2例复发1次,1例复发3次,此3例患者每次复发激素治疗均有效。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尽早明确HCP诊断.应及时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手术清除病灶,防止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

  • 标签: 脑膜炎 磁共振成像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对冲性额叶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对冲性额叶挫裂伤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手术治疗32例,保守治疗63例(因病情变化,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改行手术治疗25例)。结果按GOS评分评估预后:保守治疗的38例中,恢复良好29例,中残6例,重残1例,死亡2例;手术治疗的57例中,恢复良好43例,中残8例,重残3例,死亡3例。结论综合考虑对冲性额叶挫裂伤和中央型脑疝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性特点,掌握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叮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损伤 对冲伤 额叶挫裂伤 中央型脑疝 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评价脑力隆在偏头痛治疗中对脑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与治疗效果关系.方法将83例偏头痛患者,分为脑力隆治疗组42例,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41例.治疗前后观察TCD、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并对头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MCA、PCA、ICA血流速度均较前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的MCA、PCA、IC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9.8%,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力隆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治疗偏头痛中疗效更显著,这可能与其对血液粘度的明显改善有关.

  • 标签: 偏头痛 脑力隆 经颅多普勒 血液流变学 神经内科
  • 简介: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在特定的外力机制下脑内发生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982年由Adams等正式命名,并被国际学术界公认。本文对DAI新近几年来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诊断及治疗、预后评估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提高对其诊疗效果。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方法对9例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54岁;术后随访10~109个月,均无转移和复发。MRI检查示,肿瘤位于侧脑室内8例、右颞叶1例,T1WI呈等信号6例、低信号及高信号各1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增强扫描轻度增强、无明显强化各4例。病理检查示,瘤组织胶质纤维丰富,瘤细胞成簇状分布其间;除1例右颞叶肿瘤无微囊结构外,其余均有微囊形成。免疫组化检查: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突触素(SYN)、上皮膜抗原(EMA)、神经元特异性核心抗原(Neu-N)为阴性;Ki-67标记指数4%1例,1%~3%8例。结论室管膜下瘤多发于老年男性,进展缓慢,预后较好。其大多发生在侧脑室内,发生在脑实质的少见。认识其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有利于诊断及治疗。

  • 标签: 室管膜下瘤 临床特点 影像学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及时对患者心理特点作出临床判断,并及时给予心理矫正及对脑卒中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1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采用Hopkin's症状清单进行心理问题调查,根据评定结果,分为心理问题组(A组)与心理活动正常组(B组)两组均对入院时及30天时采用ADL评定、欧洲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ESS)及病残程度分级,对两组的恢复转归进行比较.结果5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且心理问题为多样性,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结论Hopkin's症状清单是对脑卒中后心理障碍的一个可靠的辅助诊断手段,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医疗指导意义.并且有效的心理治疗,对脑卒中的预后有明显改善意义.

  • 标签: 心理障碍 脑卒中 Hopkin's症状 心理问题 精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