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腹伴有双侧指固有动脉缺损的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健侧指、弃指、足底内侧、足背、腕掌侧静脉皮瓣倒置后将皮瓣静脉与指固有动脉吻合,桥接血管缺损,恢复血流通道,闭合创面。结果5例19个游离静脉皮瓣仅1例一侧坏死约0.5cm×0.5cm,其余皮瓣均成活,手指远端血运正常,皮肤外形美观。结论游离静脉皮瓣损伤小,是修复手指近节指腹伴有双侧指固有动脉缺损的较好皮瓣。

  • 标签: 静脉皮瓣 指固有动脉 双侧 软组织缺损 游离 修复
  • 简介:熔覆层中的颗粒相分布不仅影响材料性能,同时也是研究熔覆过程各种反应机制的主要依据。本文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Q235钢表面Cu-5%Al激光熔覆层的富铁相颗粒分布情况。发现熔覆过程中在熔池中存在熔体对流环,熔池中的对流带动颗粒运动,是决定熔覆层颗粒分布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钢基Cu 激光熔覆 层颗粒组织 图像分析 颗粒组织 分布
  • 简介:本文叙述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光学原理,以花粉颗粒为例,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示镜对生物组织进行连续“光学切片”断层扫描,并重建其三维结构。结果显示重建后的图像为高分辨率的三维原色图像,可沿着X,Y,Z轴旋转或其它任意角度显示。

  • 标签: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三维重建 花粉 组织结构
  • 简介:  我们应用手背尺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小指中节以近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一次完成,不需断蒂,收到满意效果.……

  • 标签: 中以近 以近软组织 侧逆行
  • 简介:基底膜是宿主与癌细胞的重要屏障,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是基底膜的重要组成成份.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或LN作为肿瘤的预后指标已有报道[1].为了研究MVD与LN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我们检测了31例直肠癌MVD和LN.

  • 标签: 微血管密度 层粘连蛋白 直肠肿瘤 预后
  • 简介:在64侧成尸下肢标本上对足底软组织进行了观测。第一跖骨头足底软组织厚度:11.6±3.5mm,第二跖骨头:13.6±3.1mm,第三跖骨头:13.3±2.9mm,第四跖骨头:12.0±2.8mm,第五跖骨头:10.7±2.8mm,第五跖骨底:16.7±4.8mm,跟骨结节:16.8±2.9mm。上述各处解剖层次,第五跖骨底第四层为肌腹、肌腱,跟骨结节缺少第四层,其余均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腱。本文认为足鹿软组织厚度在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性别上(除外第三跖骨头)也没有显著差异,并认为修复足鹿软组织的皮瓣要具备足够的厚度,尤其是浅筋膜层。

  • 标签: 足底软组织 厚度 皮瓣
  • 简介:通过研究肠粘连形成过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索肠粘连的可能发病机理。方法SD大鼠35只,5只作为正常对照,30只按Harris方法形成腹膜粘连模型。分别于术后3h至7d处死,动态取粘连形成过程中创面部位盲肠浆膜、壁层腹膜和腹膜粘连部位组织,置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以上粘连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3d粘连的腹壁和盲肠正常结构破坏,纤维蛋白渗出渐形成一条红染的边缘清楚的粘附带。4-5d表面炎性渗出,以及新鲜肉芽组织形成,间皮细胞减少或消失。6-7d间皮细胞与纤维细胞之间融合在一起,不易辨认出肠与腹膜组织的明确界限,于粘连缝隙的表面可见一层不连续的扁平的间皮细胞。结论纤维蛋白渗出增加和间皮细胞在腹膜粘连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肠粘连预防的重点放在尽量减少纤维蛋白渗出和促进腹膜间皮的生长可能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通过观察腹膜粘连的病理改变,对外科手术以及其它创伤所引起的腹膜病变的去粘连有非常实际的理论价值及形态学依据。

  • 标签: 肠粘连 腹膜 纤维蛋白 间皮细胞 形态学
  • 简介: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组织工程皮肤的生物学活性。 方法 将表皮细胞和(或)成纤维细胞种植于脱细胞真皮表面,经培养后形成各种皮肤替代物,分别于接种后3、7d时收集培养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转化型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含量。 结果 各皮肤替代物上清中均可检测到一定量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培养7d与3d时相比,除TGFβ1外,其余各指标的含量均明显上升(P<0.01)。含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皮肤替代物与单纯含成纤维细胞的皮肤替代物相比,培养上清中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减少(P<0.01)。 结论 体外培养的皮肤替代物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种植表皮细胞对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标签: 表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活性肽 脱细胞真皮基质
  • 简介:目的:从三维水平定量揭示大肠腺癌、腺瘤及正常粘膜上皮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阐明其能量代谢的主要途径.方法:手术大肠腺癌8例,肠镜大肠腺瘤8例,大肠癌正常粘膜8例.按体视学原理和方法在电镜下随机摄片,以胞浆为参照空间,测试腺上皮细胞中形态正常的和空泡变性的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数密度(Nv)、平均自由程(λ)、形状因子(PE)、改良形状因子(pe)、规化形状因子(RFF)、平均体积(v)及平均表面积(s),比较这些参数在不同组织间的差异.结果:正常线粒体的Sv、Nv、pe、RFF在大肠腺癌、腺瘤和正常粘膜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泡化线粒体比较,三组间Vv、Sv、λ、PE、pe、RFF、v、s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部线粒体比较,三组间Nv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肠腺瘤线粒体增生明显,其生物氧化产能功能的结构基础较腺癌和正常组织增大,糖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大肠腺癌癌细胞线粒体减少,生物氧化产能功能的结构基础较正常及腺瘤减弱,糖代谢以无氧酵解为主;线粒体空泡化普遍存在于大肠腺癌、腺瘤和正常组织中,其形态更趋向于圆形.

  • 标签: 大肠腺癌 体视学 图像分析 线粒体 大肠腺瘤 能量代谢
  • 简介:组织蛋白酶B是溶酶体内半胱氨酸内切蛋白水解酶,作用广泛,参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组织蛋白酶B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肺纤维化的关东密切。文章对组织蛋白酶B的生物学活性、组织蛋白酶B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厦介导细胞凋亡的途径、组织蛋白酶B与肺纤维化的关系等内容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 标签: 组织蛋白酶B 细胞凋亡 肺纤维化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7岁,诊断慢性肾衰竭,并行透析治疗9年,最初5年为腹膜透析,改成血液透析已4年.患者于8月前开始注意到其腹部出现皮下多发性结节,均在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因为高凝状态,该患者每日或隔日注射1支低分子肝素已有3年,1年来注射部位为腹部皮下几个相对固定部位),每次在结节附近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均有痛感,这种痛感几天后自行消退;因为注射后疼痛及结节形成,患者频繁改换肝素注射部位,但新的注射部位也出现同样结节;这些结节大小不等,平时无痛感,且数目不断增多,至6月前发展到已有腹部皮下结节20余个,始告知医师.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自行消退 钙化结节 软组织 多发 腹部
  • 简介:目的探求一种新的推断死后间隔时间(PMI)的方法。方法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两组温度(5-10℃,30-35℃)大鼠死后0-24h内不同时间点大腿骨骼肌组织中平均ATP含量。结果两组温度下平均ATP含量在死后均迅速下降.而高温组比低温组平均ATP含量下降更快,其下降速度分别于死后3.5、7h以后趋于平缓并逐步接近于零。统计分析可知两组温度平均ATP含量变化与PMI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两组温度下骨骼肌平均ATP含量的降解可用于死后一定时间内PMI的推断。

  • 标签: 骨骼肌组织 含量变化 相关性的研究 PMI 死后 大鼠
  • 简介:本研究应用小鼠GVHD模型探讨异基因T淋巴细胞在移植受体体内的迁移和分布。将C57BL/6的骨髓细胞和转基因荧光C57BL/6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输入经8Cy全身照射的BALB/c小鼠,建立eGFP标记供体淋巴细胞的GVHD小鼠模型;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测GVHD模型中eGFP^+细胞的分布;ELISA法检测GVHD靶组织中趋化因子MIP—1α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①输入脾细胞和骨髓细胞第8天后出现GVHD临床及病理表现;②CVHD模型中,受体鼠肝、皮肤、肠、脾、肺、舌有eGFP^+细胞浸润;③GVHD小鼠肝、脾eGFP^+细胞中CD4^+、CD8^+细胞比例均逐渐升高;④GVHD鼠脾、肝组织中MIP—1α水平升高,脾中MIP-1α水平高峰出现于移植后第3天,肝中MIP—1α水平高峰出现于移植后第7天。结论:除肝、肠、皮肤外,肺、舌可能也是GVHD靶器官。肝、脾组织中供体淋巴细胞浸润伴随MIP—1α水平的升高。

  • 标签: 小鼠GVHD模型 T淋巴细胞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感觉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P,SP)对离体培养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表达的特点及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甲醛注射的方法造成Wistar大鼠局部无菌性炎性反应,提取肉芽组织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RT-PCR方法检测SP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bFGF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时间及剂量-效应关系;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bFGF蛋白表达情况,观察时间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10-7mol/LSP可诱导成纤维细胞bFGFmRNA的表达,在作用后3、6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2h后可检测到bFGF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24h达高峰,48h后逐渐回落.SP在10-9~10-5mol/L范围内可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bFGFmRNA表达,在10-8~10-5mol/L范围可诱导bFGF蛋白的表达,均在10-7mol/L剂量点达到峰值(P<0.01).结论SP可诱导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bFGF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且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特点,在SP调控创伤愈合的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P物质 肉芽组织 成纤维细胞bFGF 表达 调控作用 创伤愈合
  • 简介:本文首先报告了作者自行研制的单相块材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2D和3D晶粒组织演变过程MonteCarlo仿真算法和软件;继而扼要讨论了相关的理论发现及其在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建模与设计中的应用.与多种真实材料实验数据比较研究表明,本文研究成果比文献中已有理论模型和仿真方法更适合于研究和预报复相材料中第二相粒子对基体晶粒组织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 标签: 三维晶粒长大 显微组织稳定性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仿真设计
  • 简介:曾听一位严重烧伤患者的母亲这样说道:“尊敬的大夫,我由衷地感谢您用高超的医术把我儿子从烧伤的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但我将诅咒你们一辈子,因为我儿子的严重瘢痕和畸形使他生不如死,为此我们母子将煎熬终生!”这段话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赞美还是指责,是我们无力创造健康幸福还是在无意中制造痛苦?此时此刻,深感科学的肤浅与无奈。

  • 标签: 创面修复 组织工程 严重烧伤患者 遗憾 梦想 医务工作者
  • 简介:目的研究视网膜缺血组织的线粒体形状因子参数变化特点规律。方法给SD大鼠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建造视网膜造血的动物模型,用电镜和图像分析仪等方法,对缺血视网膜组织中线粒体的形态因子参数动态改变进行了体视学定量分析。结果大鼠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视网膜内节,外网状及内网状层在缺血状态下,线粒体形状因子发生改变,并随着时间变化有显著性差异。视网膜内节线粒体形状因子FormPE随着注射后时间的改变而变化最为明显,外网状层线粒体形状因子FormPE有一定程度改变,内网状层中时间组间线粒体形状因子FormPE有少许改变。呈现缺血-损伤-修复的过程。结论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视网膜线粒体形状因子发生缺血性改变;缺血视网膜组织不同部位的损伤,其线粒体形状因子参数改变不同;线粒体对缺血极为敏感,反应最为强烈。

  • 标签: 视网膜缺血 线粒体 形状因子 动态研究 定量研究
  • 简介:示指皮肤缺损后指骨或肌腱外露者需采用皮瓣修复。目前可供移位修复手部创面的带蒂皮瓣较多,但理想的皮瓣并不多见。为此,作者在应用第一掌骨背侧逆行筋膜皮瓣的基础上,设计了示指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示指软组织缺损。本组自2000年6月—9月用第二掌骨背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

  • 标签: 第二掌骨背侧逆行筋膜皮瓣 修复 示指软组织缺损 临床分析
  • 简介:患者,男,25岁,以发热、咳嗽1周为主诉入院,最高体温39.4℃,轻咳无痰。胸片示双肺纹理明显增强,右肺下野有一小模糊影。入院诊断为肺内感染,给予一般抗炎、对症治疗,入院常规检查发现全血细胞减少,尤为白细胞明显,为2.0×109/L左右,B超检查示脾脏明显增大,肝脏轻度增大。患者入院3d体温始下降,1周正常,但逐渐出现黄疸,3

  • 标签: 黄疸 发热 贫血 恶性组织细胞病 临床资料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有手术指征子宫肌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和对照组,米非司酮组每日服用10mg米非司酮,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期间用B超监测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随后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未经药物治疗即行手术治疗。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子宫肌瘤组织中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经米非司酮治疗后的子宫肌瘤患者其子宫平均体积226.8cm^3,较用药前332.4cm^3明显缩小(P<0.001),最大肌瘤的平均体积68.43cm^3较用药前146.2cm^3明显缩小(P<0.001)。米非司酮组肌瘤组织中PCNA标记指数为(17.885±6.97)%,未服药对照组PCNA标记指数为(31.195±10.10)%,米非司酮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P<0.001);米非司酮组子宫肌瘤组织PCNA阳性表达强度为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2例,Ⅳ级0例,以Ⅰ、Ⅱ级为主,未服药对照组PCNA阳性表达强度为Ⅰ级4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1例,以Ⅱ、Ⅲ级为主,未服药对照组的PCNA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米非司酮组(0.01

  • 标签: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 瘤组织 PCNA 对照组 阳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