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本院62例采取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麻醉方法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对比麻醉效果。结果 麻醉优良率方面,观察组(96.77%)比对照组(77.42%)高(P

  • 标签: 超声 神经阻滞 临床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经皮椎弓钉棒系统对患有胸腰椎骨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患有胸腰椎骨折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6例。采用常规开放性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经皮椎弓钉棒系统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胸腰椎骨折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胸腰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手术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经皮椎弓钉棒系统对患有胸腰椎骨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经皮椎弓根钉棒 胸腰椎骨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椎弓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护理的探讨。方法对27例采取经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术后护理的回顾总结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根据疗效评定优19例,占70%;良5例,占19%;可3例,占1%;优良率88%。结论对该部分胸腰椎骨折患者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正确的体位和康复训练,配合医生治疗。做好常规护理,从而有了最佳治疗效果。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 术前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腰椎骨折椎弓螺钉内固定手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螺钉内固定术,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功能训练、出院指导,同时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全组手术患者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科学护理对提高临床疗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使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胸腰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传统开放后路椎弓螺钉内固定术的比较,探讨经皮椎弓螺钉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的40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经皮椎弓螺钉微创内固定(观察组)和开放后路普通椎弓螺钉内固定(对照组),比较两组Cobb角、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前术后VAS评分等情况。结果术后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13.2±4.5)个月。两组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螺钉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该手术难度不大,有开放椎弓螺钉经验的医生能很快掌握,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脊柱微创手术。

  • 标签: 经皮 椎弓根螺钉 微创 胸腰椎骨折
  • 简介:坐骨神经痛是常见病,其病因很多,青年人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或先天性骨性椎管狭窄所致;老年人则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腰椎滑脱等退变原因所致.我院自2003年1月以来共对156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行CT引导下神经封闭治疗并对其跟踪随访,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坐骨神经痛 CT 封闭治疗 神经根 椎体后缘 骨质增生
  • 简介:摘要我院自2015年1月起收治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大小便功能障碍并行急诊手术减压的患者5例,术后积极开展大小便功能的康复护理,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滑脱 马尾神经损伤 术后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阻滞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和肋间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55例,分别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神经阻滞治疗。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CD4+、CD4+/CD8+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4+、CD4+/CD8+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神经阻滞治疗可缓解疼痛,但对免疫功能提升无明显作用。

  • 标签: 神经阻滞治疗 老年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针灸推拿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神经型颈椎病病人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在为全部病人均提供推拿治疗的基础上,随机选取30例病人增加针灸治疗,并将两组病人分别设定为推拿组、针灸推拿组。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6.8%显著更高;且研究组病人干预后的症状评分明显更低,P

  • 标签: 针灸 推拿 神经根型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护理要点以及康复重点。方法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118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结果11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月~18月,平均为9.4±2.7月。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肌肉萎缩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对神经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的积极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急性发作期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脊髓压迫症与脊神经压迫症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患者出现双腿和(或)双臂无力首先要想到可能为脊髓或神经压迫,特别是四肢有感觉丧失和括约肌障碍的患者。

  • 标签: 脊髓压迫症 脊神经根压迫症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椎间盘突出腰椎不稳椎弓内固定腰椎椎体间融合疗效观察方法本组54人,男34人,女20人。年龄54-74岁,平均65岁。病史5-10年。均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同程度腰椎不稳。术前均经3个月正规保守治疗,疗效欠佳行手术治疗。采取后路环形减压椎弓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完全自体骨未包括椎间融合器病例)。结果术前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拍片、CT检查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后路椎弓内固定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自体骨)是一种治疗腰椎不稳疗效可靠方法。

  • 标签: 腰椎 融合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腋路两点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部以下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60例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同时观察中毒反应、血管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以单支神经比较,两点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止的成功率较单点组高,其他3支神经阻止成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肘部以下5支神经阻滞总成功率两点组高于单点组。两组间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点法连续臂丛阻滞具有成功率高、阻滞更完善、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两点法 单点法 临床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踝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6月于我院进行踝部手术的病人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应应用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等相关指标,比较两者差异,评估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应用于踝部手术中的效果明显优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超声引导 下肢神经阻滞 踝部手术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踝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 6月于我院进行踝部手术的病人 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30)和对照组( n=30),对应应用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等相关指标,比较两者差异,评估麻醉效果。结果 : 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P<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应用于踝部手术中的效果明显优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超声引导 下肢神经阻滞 踝部手术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胸椎神经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PICA)行术后镇痛,对照组采用单纯静脉自控镇痛(PICA)。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有效按压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48h内VAS评分和有效按压给药次数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少。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开胸术后,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胸椎旁神经阻滞 开胸手术 术后静脉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 74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7例,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传统盲探操作,观察组采用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指标、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麻醉药物剂量少、麻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而镇痛维持时间及麻醉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07, t=4.410, t=3.025, t=7.975; P< 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79, 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264, P> 0.05)。结论: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盲探法相比,可 减少局麻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延长麻醉维持时间,提高麻醉效果。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彩超引导 麻醉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小儿上肢手术患者,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局麻药,用量按0.3~0.5ml/kg给药。60例患儿均采用惠普多参数监护仪连续检测ECG、HR、SpO2。结果60例患儿均取得良好的阻滞效果,术中患儿患肢松弛,对手术刺激及止血带耐受良好。结论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特点,且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小儿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