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庄子关于"自然"之论,与他的人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庄子哲学里,"自然"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的存在状态,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一种原初状态或不待造作的真实状态,也是一种真美状态。庄子讲"自然",是将"自然"与人的存在状态联系起来,是要让人明白人的本然,明白本来的生活到底如何。

  • 标签: 庄子 自然 状态
  • 简介:自然课程与梅洛-庞蒂对本体论突破所做的修正相符合,因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把对自然的追问深植于知觉现象学之后的思想运动中。在他看来,知觉现象学所通向的对语言表达的分析展现了意义作为建制(institution)的定义,梅洛一庞蒂将它理解为使表达自得(appropriationexpressive)的开放系列肇始的东西。正是这种建制理论使对被感知事物的分析转向自然反思的方向:被感知事物是区别于被制定的事物(l'institue)的自然事物。自然是“非构造的,非制定的”,因此是表达的源泉。本文认为以下四个命题可以用来概括自然哲学:(1)“全体并不比部分更不真实”;(2)存在一种否定的实在,因此在存在和虚无之间不存在二择一;(3)自然事件并不具有惟一的时空定域;(4)只有作为发生性的普遍性。

  • 标签: 知觉 表达 本体论 自然
  • 简介:20世纪英美哲学中自然主义的倾向始终占据主导,在意向性问题的研究上亦是如此。心灵哲学中涌现出了各种意向性自然化的方案,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塞尔(J.Searle)的生物自然主义理论,他通过对意向性的特殊定义及相关哲学概念的澄清和分析,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权威性和心理学的合法性调合起来。这一理论的实质是突现论与多层次自然主义立场的结合,其中对于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存在不恰当的描述,但这也正是进一步发展生物自然主义理论的突破之处,那就是用依随突现论替代因果突现论完成意向性的自然化。

  • 标签: 意向性 自然主义 塞尔
  • 简介: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五卷第七章,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著名的自然正义。本文试图探讨这里所谈的自然正义究竟是谁之正义、到底是何种自然。本文认为,自然正义既不是神的,也不是低等动物的,而是属人的正义;更进一步,自然正义作为公民的正义的一种,不是对所有人有效,而仅仅在自由和平等的公民之间才有效力;再经过与《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的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进行对比,笔者认为,自然正义之所以自然,因为它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是由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完善而来的。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自然正义 自然 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
  • 简介:康德提出世界历史理念,认为自然目的性引导人类走向公民法治社会,只有在世界公民法制社会中人的能力才能发展完善。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历史理念,指出其核心是一切人的作为人的自由。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历史是世界法庭”的眼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世界历史理念 康德 黑格尔
  • 简介:本文从“事实、符号与意义”的角度,描述了“直躬证父”的故事在中国早期经典文本中的变化。它从一个客观存在的故事梗概,发展出多样的叙事方式,从这多样的叙述方式中生发出不同的思想原则。对这一变化的描述,就是进入古典思维世界的过程。

  • 标签: 直躬证父 故事 思想史
  • 简介: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在自然观的演进中具有革命性意义,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根基,借助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视角正确看待我国绿色发展的目的、途径、原则及境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制度诠释及实践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人化自然观 绿色发展
  • 简介:用于描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的观念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产生。当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第一世界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第二世界在冷战中为争夺全球的统治地位而斗争时,第三世界常常成为战场或者军事行动的演出场所。这个被认为是欠发展的第三世界同时还充当着一场指向全球现代化之命运的战争的炮灰、晴雨表以及掠夺物,这种命运就是:世界的三分之二,"其未来已经押在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身上"。

  • 标签: 第三世界 毛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全球现代化
  • 简介:文章以作者二十年来对毛泽东个人思想之当代价值的三次思考为主线而展开,指出:(1)不能把毛泽东所确立的革命传统与其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立起来,不能把晚年毛泽东的极左错误与其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价值观相混淆;(2)晚年毛泽东的错误与落后民族国家革命后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困难直接相关,不能直接照搬经典思想,而是必须从世情国情出发;(3)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重新定位毛泽东、重新发明毛泽东、重新发现毛泽东的理想主义遗产

  • 标签: 毛泽东 革命 社会主义 现代化
  • 简介:道家倡自然,道教重益生。在生死立场与生命态度上,道家和道教之间发生重大转向与变化。它既与"道"在先秦诸子文化当中地位的下降有关,也与道教产生的思想资源之驳杂性密切相关;既是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人们应对和解决人与宇宙及社会关系的理论需要与精神诉求。

  • 标签: 自然 益生 生命态度
  • 简介: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的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英国 印度 破坏 重建 双重使命
  • 简介:本文尝试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观点出发,对黑格尔之'感性确定性分析'中的动作性词语作一个解释学的解读工作,以便发掘出黑格尔辩证法之中介游戏或者间接同一性机制所以可能发生的动态的源初'地带'.

  • 标签: 动作 意谓 中介 否定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