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加强腹部切口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及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术后腹部切口疼痛轻12例,中9例,重5例;伤口甲级愈合20例,手术瘀痕6例;对照组患者中,术后腹部切口疼痛轻16例,中6例,重4例;伤口甲级愈合25例,手术瘀痕1例,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患者手术腹部切口进行加强腹部切口护理,能提高伤口愈合效果,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妇产科 腹部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普外科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并对相关促进愈合的方法进行相对应的探讨。方法 :对在我院普外科自 2017年 1月~ 2017年 6月期间所收治 500例进行了外科手术的患者的临床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调查,对其中有出现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发生原因进行比对分析,并且针对导致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给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结果 :500例研究对象中 ,有 20例患者的治疗资料展示出现了外科手术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问题 ,占所研究的患者的总数的 4%。而在 20例发生外科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中,其中有 14例患者切口处发生了脂肪液化,有 4例患者手术切口处发生了感染,有 2例患者发生了切口裂开。结论 :对于普外科手术的患者来说,原发病的作用、患者伤口处感染等可影响切口愈合,对此可通过放置在患者皮下安置引流管、改善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积极的治疗基础疾病、持续的时间、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等,促进患者的切口愈合保证患者的身体康复。 【关键词】普外科;术后切口愈合;愈合不良的原因;解决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2016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患儿病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表法将这26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每组均为13例。对照组的患儿采用传统的切腹手术治疗,实验组的患儿则是进行小切口手术治疗。将两组患儿在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法之后的恢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患儿在进行小切口手术之后的出血量、手术平均使用时间及患儿术后的住院时间均明显的少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相当显著,不仅恢复快、创伤小,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广泛应用。

  • 标签: 小切口手术 小儿疝气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30例瘢痕妊娠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在手术前均通过既往病史、B超检查、妇科检查及阴道彩超检查确诊为瘢痕妊娠。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后联合彩超指导进行清宫手术,其中13例成功,剩余17例为术中出血,另行止血治疗后清宫成功6例,仍有11例行开腹手术切除病灶后作子宫修补术。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且保住患者子宫,保留了患者生育能力。术后2个月进行回访,患者的血β-HCG水平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结论B超手术在瘢痕妊娠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瘢痕妊娠,可采取药物联合彩超指导清宫治疗,严重者可进行瘢痕病灶切除并行子宫修补术,治疗成功率较高,适用于大部分医院。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切口 瘢痕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的超声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阴道腔内超声25例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的超声像图表现。结果25例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处早期妊娠的病例中,单纯孕囊型12例,混合回声包块型8例,部分位于宫腔型3例,超声诊断率92.0%;误诊2例,误诊率为8.0%。结论超声是检查子宫下段切口处妊娠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指导选择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改善预后。

  • 标签: 超声检查 子宫下段切口处 妊娠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高效适用的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的护理方法,减少患者病痛,迅速恢复正常身体机能。方法充分利用我院临床治疗资源,将选取多位患者分组展开不同的护理形式和方法,对比两种护理形式的异同,治疗康复效果高低。结果在多种切口处康复期易出现的病症进行分析,发现综合护理方式能够降低病症发生几率。结论综合护理是一种适宜推广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得到重视并逐步普及。

  • 标签: 妇产科手术 腹部切口 护理 适宜推广 重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后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64例开腹手术的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对术后24h、48h、72h分别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术后24h、48h及72h,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极主动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开腹手术后的切口疼痛。

  • 标签: 普外科 术后疼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普外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到本社区医院就诊的普外切口感染的患者2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内涂莫匹罗星纱条引流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清创纱条填塞方法。结果在切口感染治疗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上,本研究所选取病例观察组比对照组均要少,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莫匹罗星内涂并取凡士林纱条放置引流治疗方法在普外切口感染的应用,有着治疗时间显著缩短和切口愈合快等特点,其应用价值非常大。

  • 标签: 普外科 切口感染 临床治疗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腹部切口裂开的病历资料。结果总结分析影响切口愈合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结论纠正基础疾病等全身性和局部因素,合理的术中处理(含预防性腹膜外全层减张缝合),精心的术后管理,可有效地降低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发生率,能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术后病死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切口脂肪液化得到妥善的处理,患者均痊愈。其中有4例患者进行了二期缝合处理。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成本,临床应对引发腹部切口的风险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处理,尽量避免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 标签: 腹部手术切口 脂肪液化 妇产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总结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会阴伤口愈合不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2例。分析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会阴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以及伤口愈合时间,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本组84例会阴愈合不良患者中,原有阴道炎症占的比例最大,为52.38%,其次为产后出血、缝合技术不当、复杂裂伤等;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会阴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评分显著升高,伤口愈合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产妇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因素较多,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减少伤口感染发生率,促进伤口的愈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会阴伤口 愈合不良 原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经左胸单切口和经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治疗中段食管癌的手术疗效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8例中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左胸单切口组和右胸三切口组(经右胸-腹部-颈部),并对术后并发症、留置胸管时间、食管上切缘阳性、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左胸单切口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明显少于右胸三切口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在留置胸管时间和食管上切缘阳性率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左胸单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8%,明显低于右胸三切口组的27.8%,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胸单切口治疗中段食管癌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在淋巴结数目清扫范围上不如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手术。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治疗有效性。

  • 标签: 经左胸单切口 经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 中段食管癌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浅层异物剔除术后滴用贝复舒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愈合的作用。方法将54例(54只眼)角膜浅层异物剔除术后有创面损伤的患者,随即分为两组,30只眼应用贝复舒加环丙沙星滴眼液为治疗组。另24只眼只滴用环丙沙星滴眼液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观察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角膜浅层异物剔除术后的患者采取贝复舒滴眼液的效果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

  • 标签: 贝复舒 角膜 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干细胞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眼科手术治疗的66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成33例观察组和33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只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角膜上皮修复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明显,且复发率较低,能有效的缩短患者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该治疗方案具有推广普及的重要价值。

  • 标签: 翼状胬肉切除术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菌谱特征,提供感染性角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溃疡刮片或术中切除的角膜溃疡组织标本资料,对普通细菌及真菌培养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感染病原菌谱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1046例(只眼)的角膜溃疡标本培养阳性率为35.3%。分离的病原菌以真菌为主(53.1%),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31.2%)、革兰阴性杆菌(11.1%)及革兰阳性杆菌(4.6%);而真菌中以镰刀霉属构成比最高,为69.4%,其次是曲霉属(21.9%);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50.4%)。结论该院感染性角膜炎以真菌性角膜炎多见,主要病原菌是丝状真菌,以镰刀霉属的感染为主。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病原菌 丝状真菌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20例,将其以抽签的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氟康唑滴眼液联合两性霉素B滴眼液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P<0.05。结论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伊曲康唑 两性霉素B 真菌性角膜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传统的翼状胬肉手术治疗,其术后复发率高达20%~30%且易发生睑球粘连、散光等并发症。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我院采用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杂性翼状胬肉36例,效果满意。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缘移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CEC)变化量化分析,为降低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PEA)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68例(73眼)及糖尿病合并白内障64例(68眼)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超声时间及累计释放能量对角膜内皮的影响进行对比,将术后1d、1wk、1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术后1周以超声时间(X1)、累积释放能量(X2)为自变量,超乳时间及累计释放能量对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影响更明显(90.3%)。2.术后1d、1wk、1mo,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量要高于对照组。3.术后1d、1wk、1mo,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的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要低于对照组。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超声时间、累积释放能量对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更大,且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量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均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

  • 标签: 糖尿病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角膜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