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的腺病毒并利用其骨骼肌内异位特性,探索移植异位形成的自体进行缺损修补的体内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将BMP-4基因构建入AAV载体内,纯化出AAV-BMP-4。将AAV-BMP-4吸附于明胶海绵(Gelfoam)上并植入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饲养室饲养的SCID小鼠的股肌袋内,4周后进行AAV-BMP-4的活性测定。在小鼠背部皮下应用AAV-BMP-4,观察骨骼肌肉诱导异位,待组织形成稳定后,取出这些组织移植入事先制备好的小鼠的颅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其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成功构建出纯化后浓度达5×1012 vp/ml的AAV-BMP-4病毒颗粒。病毒颗粒植入小鼠的股肌袋内可成功诱导异位组织的形成,小鼠背部皮下植入AAV-BMP-4+Gelfoam复合体后4周出现了少量的新生组织,量达1 cm×2 cm×2 cm。X线和MicroCT的检查均证实了小鼠的背部皮下组织形成。经修剪移植入小鼠颅骨缺损模型处的组织在植入缺损处后,没有出现异常增生的现象,而是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外形的轻微改建,颅骨缺损得到了良好的修复。结论体外构建的AAV-BMP-4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AAV-BMP-4+Gelfoam在骨骼肌肉中可有效诱导,利用新生组织可以成功地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移植的组织植入颅骨缺损后未出现过度生长的现象,且与宿主结合良好。

  • 标签: 腺病毒 AAV-骨形态发生蛋白-4 诱导分化 骨缺损 成骨
  • 简介:骨折临床愈合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由于全身性因素、生物学因素、骨折局部条件及手术的影响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辛伐他汀是一种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辛伐他汀能增加骨密度、促进生长、有效预防或减少骨质疏松症。淫羊藿是一种传统的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中药,近年研究证明其提取物亦具有促进形成作用。本文就此二种药物促进骨折愈合研究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进一步分析二者单独及联合应用促进作用的机制。

  • 标签: 斯伐他汀 淫羊藿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的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BMSCs,观察其形态特征;选择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等生长因子诱导BMSCs的分化,碱性磷酸酶染色测定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兔BMSCs梭型,细胞扁平,胞体狭长,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第3代培养的细胞CD29和CD44阳性,CD34和CD45阴性。诱导培养10d,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提示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BMSC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作为稳定种子细胞进行体内组织工程研究。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培养 细胞鉴定 成骨诱导
  • 简介:目的:观察卵巢去势1个月对大鼠切牙牙髓组织中牙、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只成年雌性SD大鼠(8周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卵巢去势组,每组各5只;在全麻下,将去势组大鼠双侧卵巢摘除,假手术组行相同切口,保留卵巢;1个月后,处死大鼠,分离牙髓组织,通过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两组大鼠牙髓组织中牙、骨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去势组牙髓组织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0s-terix,OSX)、钙素(Osteocalcin,OCN)、牙本质涎蛋白(dentinsialoprotein,DSP)、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sialophosphoprolein,DSPP)的基因和/或蛋白表达等牙及指标均较假手术组牙髓低,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卵巢去势1个月可以明显降低大鼠切牙牙髓组织中牙、指标的表达,提示卵巢去势下调了牙髓细胞的牙及能力。

  • 标签: 卵巢去势 牙髓 成牙 成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场在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在恒定磁场和无恒定磁场的条件下,分别在培养皿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在实验的1、3、5、7天进行细胞增值,碱性磷酸酶,VonKossa染色检测。比较恒定磁场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作用的影响。结果3天时,MTT显示细胞增值有差异。在5、7天时,所有检测均有差异。在第7天时,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显示磁场组的阳性率要高于非磁场组。结论恒定磁场增强骨髓基质干细的成骨细胞分化,改变细胞形态。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根尖倒充材料对牙根尖区的影响。方法:观察样本为开展显微根尖手术的54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均在2020年1月-2021年7月的时间纳入,通过1:1比例分成27例/组的甲组、乙组,根管填充材料各为MTA(三氧化矿物凝聚体)、银汞合金,对比临床疗效上的不同。结果:甲组明显要高于乙组的手术成功率,并且组间得到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根尖周炎应用显微根尖手术治疗过程中不同根管填充材料,治疗效果各有不同,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 标签: 牙根尖区成骨 根尖填充材料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含量锌加入钛种植体表面涂层后对整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钛种植体分为PEO-Zn组(n=36)和PEO-Ca/P组(n=36),应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法(PEO)在其表面制备磷酸钙活性涂层,PEO-Zn组采用含锌涂层,PEO-Ca/P组为不含锌的涂层。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两组涂层表面形貌,X线衍射仪分析涂层晶相结构。将种植体72颗植入18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每侧2颗。术后对大耳白兔进行双荧光标记,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与12周取两组带种植体的组织,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新形成,采集图像测量荧光条带间距计算矿化沉积率;应用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观察组织与种植体结合长度,计算接触率。结果扫描电镜可见两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膜内层致密,外层呈粗糙的多级孔洞状结构。X线衍射仪分析显示PEO-Ca/P组中钙元素主要以CaO和羟基磷灰石(HA)存在,PEO-Zn组中锌元素主要是以Zn3P2和ZnO存在。各时间点两组种植体周围均显现二甲酚橙与钙黄绿素标记的荧光带,呈条状,两荧光带间距离明显。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矿化沉积率均高于PEO-Ca/P组(5.25±0.59比4.79±0.43,4.62±0.54比4.18±0.50,4.90±0.54比4.44±0.53,均P<0.05),4周时PEO-Zn组矿化沉积率最快(P<0.05)。两组种植体在植入后各时间点均能与组织不同程度紧密连接,呈性结合。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接触率高于PEO-Ca/P组(32.69±7.43比28.06±8.15,51.95±5.41比47.03±6.13,73.91±8.15比61.73±11.84,均P<0.05),12周时PEO-Zn的接触率最高(P<0.05)。结论PEO法制备的含锌磷酸钙涂层,提高了种植体生物活性,加速了组织的形成与改建,促进了种植体-界面的整合。

  • 标签: 磷酸钙类 活性涂层 牙种植体 骨整合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 简介:目的:探讨作为修复材料的无机活性元素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止血机制。方法:体外测试无机活性元素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吸水率和膨胀度;将无机活性元素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置人血液浸泡后.通过血流变实验和血小板聚集实验,检测血液粘度的变化和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并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对血小板的黏附情况及血小板形态的影响。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无机活性元素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10m2/g,孔隙率90%,吸水率34%,膨胀度5.6%;置入血液后,在中、高切变率下导致血液粘度增高(P〈O.05),并对血小板有一定的聚集和黏附作用。结论:无机活性元素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止血特性,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修复材料。

  • 标签: 无机活性元素 支架材料 止血
  • 简介:目的研究CPC及CPC/BMP复合人工降解性能,寻找加快CPC降解的有效途径.方法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在体外模拟生理环境进行CPC和CPC/BMP复合物的溶解试验.通过植入小鼠肌袋和犬桡骨植入试验,观察材料在体内的降解情况和降解规律.结果BMP促进了CPC的体外溶解.肌肉内植入CPC/BMP可以异位诱导新形成.植入骨缺损后CPC/BMP可以诱导新形成,有效地修复缺损.新形成的同时,材料出现了较快的降解.CPC不能异位诱导新形成,缺损修复能力较弱,降解缓慢.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具有理想的降解性能和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缺损修复材料.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骨形态发生蛋白 降解
  • 简介:关节软骨受损或缺失,是导致关节炎等渐进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成熟的透明软骨由于缺乏神经支配和血管供应,且软骨细胞增殖能力差,所以很难自我修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尚存在局限性,且操作复杂,阻碍了临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较强,并保留有分化潜力,但向软骨分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细胞因子、支架材料、培养基等.寻找促进诱导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的活性因子,是目前关节软骨再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就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的相关活性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成软骨分化 活性因子 软骨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天然珊瑚石和珊瑚羟基磷灰石2种人工材料夹心法对下颌厚度扩展中的影响。方法中国实验用山羊9只,12~16个月龄,体质量15~20 kg,行双侧下颌外板截术后,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在双侧下颌分别夹心置入天然珊瑚石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在术后6、12、18个月3个时间点取材,每次3只山羊,分别取天然珊瑚石人工、珊瑚羟基磷灰石置入区2 cm大小骨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HE、甲苯胺蓝染色)、扫描电镜检测,观察下颌情况。结果3个时间点观察下颌术区均已性愈合,钛板、钛钉大部分或者全部被组织包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术后6个月天然珊瑚石侧骨化程度明显优于珊瑚羟基磷灰石侧,天然珊瑚石已经完全降解;术后12~18个月珊瑚羟基磷灰石侧明显增强,成熟程度也较术后6个月时更高,珊瑚羟基磷灰石在术后18个月完全降解。扫描电镜发现,术后6个月天然珊瑚石侧较珊瑚羟基磷灰石侧明显,术后12~18个月两侧无明显差别。结论天然珊瑚石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夹心法在下颌厚度扩展中明显,夹心法是一种下颌厚度发育不良矫治的简单可行方法,为下颌厚度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夹心法 天然珊瑚 珊瑚羟基磷灰石 成骨
  • 作者: 沈松 孙圣军 葛少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Wnt3a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确定Wnt3a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再生的作用。方法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Wnt3a(0、20、100、200、500 μg/L)刺激PDLSC(计为5组),培养2、4、7或10 d后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培养21 d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相关基因Ⅰ型胶原、runt 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情况。将Wnt3a蛋白包裹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复合透明质酸水凝胶中,注入牙周炎小鼠的龈沟中。在1、2、4和8周取上颌牙槽样本,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HE染色及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Runx2和骨钙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牙槽再生情况。结果培养10 d后,与0 μg/L Wnt3a组相比,Wnt3a在20~500 μg/L时均可显著促进PDLSC增殖(P<0.01)。培养21 d时,0、20、100、200及500 μg/L组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96±0.27、1.90±0.47、2.18±0.24、2.32±0.15、1.99±0.43,Runx2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8±0.15、3.19±0.17、6.19±0.28、9.19±0.41、5.55±0.06,Ⅰ型胶原和Runx2 mRNA的表达与0 μg/L Wnt3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射水凝胶第1、2、4、8周后,包裹Wnt3a的水凝胶组小鼠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为(497.3±18.2)、(455.7±12.5)、(401.0±8.5)、(362.3±15.5) μm]与牙周炎组小鼠[分别为(710.3±10.2)、(614.0±16.4)、(564.3±12.5)、(502.3±6.8) μm]相比均显著减少(P<0.01),牙周炎症减轻。注射水凝胶4周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牙周炎组相比,Wnt3a水凝胶组成骨相关基因ALP(0.72±0.01)、Runx2(0.77±0.03)及骨钙蛋白(0.72±0.07)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Wnt3a可以促进PDLSC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以及实验性牙周炎小鼠的牙槽再生。

  • 标签: WNT蛋白质类 牙周炎 牙周膜干细胞 牙槽骨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正畸力值对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 PDLSCs)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用50 g、150 g力值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加力7 d后分离培养PDLSCs,检测其生物学功能和分子信号通路。结果相比对照组,加力7 d后,50 g力值组大鼠第一磨牙近中移动,150 g力值组移动距离大于50 g力值组。分离培养不同组PDLSCs,50 g力值组PDLSCs脂分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150 g力值组PDLSCs分化能力小于对照组,而成脂分化能力大于对照组。机制研究显示50 g力值组PDLSCs的active-β-catenin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而150 g力值组PDLSCs的active-β-catenin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不同正畸力值对PDLSCs作用不同,50 g力值促进PDLSCs脂分化,而150 g力值抑制其分化。

  • 标签: 正畸力 牙周膜干细胞 成骨分化 β-catenin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8岁男童因“双眼视物不清进行性加重5年”来诊。既往多发性骨折病史;眼科检查:右眼矫正视力0.5,左眼矫正视力0.6;双眼蓝巩膜、全角膜变薄、前膨。全身查体示多部位韧带较为松弛。该名患者诊断为先天性发育不全,给予患者特殊的大直径联合稳定边弧的方法设计的硬性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双眼矫正视力提高至0.8。

  • 标签: 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 角膜扩张症 硬性角膜塑形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毛囊区神经嵴干细胞(neuralcreststemcells,NCSCs)体外分化能力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探讨其用于再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与前体细胞MC3T3-E1比较分析,在DMEM/F12培养基中加入诱导液,进行分化诱导,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及茜素红染色,观察NCSCs分化能力;在诱导1、2、4、7周不同时段,RT-PCR方法分别检测Runx2、Osterix、转录活化因子4(activatingtranscriptionfactor4,Atf4)、桥素(os-teopontin,OPN)、钙素(osteocalcin,OCN)等相关分化调控基因的表达特点。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特异性标记物Runx2、OPN、OCN均为阳性,但分化能力低于MC3T3-E1细胞。RT-PCR结果发现,不同诱导时段,OPN、OCN及Atf4mRNA均表达,但Runx2早期高表达,晚期低表达,Osterix早、晚期表达,中期未见表达;而MC3T3-E1细胞在各期未见明显差异。NCSCs诱导7周后,ALP和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呈阳性。结论NCSCs具有成分化的能力,初步探讨其分化机制,为体内实验进行颌或颅骨缺损的修复奠定基础。

  • 标签: 神经嵴细胞 毛囊 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角双L型截术矫正颧骨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4月唐都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颧骨截内推术的3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计算机辅助角双L型截26例(计算机辅助组),年龄(28.4 ± 6.6)岁;常规手术9例(常规手术组),年龄(27.3 ± 4.8)岁。计算机辅助组患者行手术导板指引下成角双L型截,预弯钛板辅助颧骨截块就位,钛板、钛钉固定。常规手术组患者行L型截,内推后以钛板、钛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不连、双侧不对称)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组比较手术模拟与术后3个月CT的差异。对2组的手术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患者满意度和不对称发生率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计算机辅助组手术时间(85.1 ± 17.8) min,常规手术组手术时间(62.2 ± 11.7) 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20);2组患者术后早期均未发生明显截块移位,也未出现明显软组织下垂,常规手术组有1例患者右侧颧骨发生不连,左侧颧骨块部分吸收。计算机辅助组不对称发生率为3.8%(1/26,不要求手术纠正),常规手术组为33.3%(3/9,其中1例要求手术纠正),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9,P=0.046);计算机辅助组患者满意度为100%(26/26),常规手术组为78%(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9,P=0.019);计算机辅助组患者术后CT与手术模拟CT图像显示,颧骨块的位置偏差为(0.21±0.19) mm。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角双L型截术治疗颧骨肥大,可以实现颧骨的精确截和截块的精确就位,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并可降低不连和双侧不对称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颧骨肥大 外科,计算机辅助 截骨术,L型 手术导板
  • 简介:目的:研究形成蛋白受体(BMP-R)在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大鼠BMSCs,将原代细胞分为4组,分别应用普通培养基(CM)、诱导培养基(OM)、形成蛋白-2(BMP-2)和OM+BMP-2诱导培养基培养。应用碱性磷酸酶(ALPase)活性和钙结节染色(VonKossa法)检测分化程度,RT-PCR检测形成蛋白受体(BMP-R)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OM可诱导BMSCs分化,表现出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基质矿化能力。BMP-2可提高OM诱导BMSCs分化的能力;OM在早期即可诱导BMP-RⅠA和BMP-RⅡ的表达,而BMP-2诱导BMP-R较迟。结论:BMP-2可提高OM诱导BM-SCs分化成的能力,BMP-R在BMSCs分化成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骨形成蛋白-2 BMP-2 骨形成蛋白受体 骨髓间充质细胞 骨形成 BMP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