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角膜厚度的改变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学中心120例(240眼)行SMILE且完成1年随访的低、中、高度近视患者,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记录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角膜顶点和直径2 mm、6 mm同心圆上的角膜厚度,比较术后相邻时间点同一区域及同一时间点不同区域角膜厚度的变化(△CT)。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组患者术后1 d至1周角膜不同区域△CT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至1个月角膜变薄(P<0.05);术后1个月至3个月角膜各个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P<0.05);术后3个月至1年,不同区域△CT均为正值且逐渐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至1年角膜增厚均呈现递减趋势,且中央增厚较周边明显。3组之间比较,顶点、2 mm同心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 mm同心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中央区厚度(顶点、2 mm圆)增加量与等效球镜度(SE)、切削深度(AD)呈正相关(r=0.73,P<0.001;r=0.38,P<0.001),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呈负相关(r=-0.27,P=0.01)。高度近视组中央区厚度(顶点和2 mm圆)增加量与眼压(IOP)呈正相关(r=0.69,P<0.001)。结论:SMILE术后角膜厚度逐渐增加,3个月时基本稳定,且中央增厚较周边明显,近视度数越高增厚越明显。

  • 标签: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角膜厚度 近视
  • 作者: 张薇 安维康 洪涛 刘利鹏 郑亚飞 马楚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数字化口腔医学中心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口腔科,北京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用数字化方法探讨分析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和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美学修复及种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5至10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共纳入5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4例,年龄(25.8±4.5)岁。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种植导板软件进行口内扫描数据和锥形束CT数据的拟合配准,测量并记录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唇侧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以及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及牙槽骨厚度。结果57例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42±0.21)、(1.19±0.17)和(1.23±0.20)mm(F=12.47,P<0.001);男性上颌前牙龈缘下2 mm和牙槽嵴顶下4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31±0.21)和(0.67±0.22)mm]分别显著大于女性相应测量项目[分别为(1.26±0.22)和(0.58±0.19)mm](t=2.01和3.97,P<0.05);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均呈正相关(r=0.387和0.344,P均<0.05)。结论上颌中切牙牙龈厚度大于侧切牙和尖牙;男性牙龈厚度大于女性;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即牙龈越厚,牙槽骨也越厚。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像,三维 美学,牙科 牙龈 牙槽骨质丢失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光凝(LP)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史患儿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mGCIPL)厚度变化差异。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且有LP和IVR治疗史的ROP患儿35例7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36只眼,女性17例34只眼;年龄(5.54±1.04)岁。根据接受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LP组、IVR组,分别为18例36只眼和17例34只眼。两组患儿年龄(t=-1.956)、性别构成比(χ2=0.030 )、出生胎龄(t=-1.316)、出生体重(t=-1.06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62、0.197、0.297)。所有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Cirrus HD-OCT 5000的黄斑立方体512×128模式对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14.13 mm2椭圆环形区域进行扫描,设备自带软件获得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6个扇形区以及平均、最小mGCIPL厚度。两组间mGCIPL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GCIPL厚度与年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LP组比较,IVR组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区域以及平均、最小mGCIPL厚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4、6.719、7.682、7.697、5.151、5.008、7.148、6.581,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GCIPL厚度与年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mGCIPL厚度较接受LP治疗者更薄。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激光凝固术 血管生成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人群中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MT)对激素替代治疗-冻融胚胎移植(hormone replacement 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HRT-FET)临床结局的影响,并分析达到理想临床妊娠率时对应的最佳EMT和EMT区间。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激素替代周期HRT-FET准备子宫内膜的10 239个周期,根据BMI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BMI=18.5~24.9 kg/㎡)、超重组(BMI=25.0~29.9 kg/m2)和肥胖组(BMI≥30.0 kg/m2),每组再根据EMT分为4个亚组:EMT<8.0 mm、8.0 mm≤EMT<10.0 mm、10.0 mm≤EMT<12.0 mm、EMT≥12.0 mm,分别比较各组BMI患者各亚组的临床特征及结局指标,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探讨不同BMI患者转化日EMT对FET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达到理想临床妊娠率时对应的EMT及EMT区间。结果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低体质量组各亚组间随着EMT的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各亚组间,随着EMT的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增加明显(正常体质量组各亚组均P<0.001,超重组各亚组P=0.123、P=0.009、P=0.016;均P<0.001);肥胖组各亚组间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增加不明显(P=0.449,P=0.279),当EMT≥12.0 mm时,增加明显(P=0.021),活产率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5,P<0.001)。②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影响均呈曲线关系,即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先明显上升,后增速变缓并高水平维持,再有下降趋势;低体质量组及肥胖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③根据曲线拟合,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进行阈值效应分析,正常体质量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影响的内膜拐点为10.0 mm,EMT低于10.0 mm时,其每增加1.0 mm,临床妊娠率提高20%(OR=1.20,95% CI=1.13~1.26),活产率提高19%(OR=1.19,95% CI=1.13~1.26);超重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拐点也为10.0 mm,低于10.0 mm时,其每增加1.0 mm,临床妊娠率提高24%(OR=1.24,95% CI=1.13~1.26),活产率提高26%(OR=1.26,95% CI=1.14~1.40)。EMT超过拐点时,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增幅不明显。结论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EMT分别在10.0~13.5/10.0~12.7 mm、10.0~14.0/10.0~12.5 mm区间时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最佳,子宫内膜过薄或者过厚均影响临床妊娠结局。低体质量组及肥胖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影响呈直线关系,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激素替代 冻融胚胎移植 体质量指数 子宫内膜厚度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 简介:目的:探讨大型辐射装置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屏蔽计算中公式的运用、参数的选择和相应图、表的使用。方法:国家标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出版物及相关教材。结果:用于多个建设项目的屏蔽计算。结论:可在大型辐射装置防护评价中使用。

  • 标签: 大型辐射装置 屏蔽厚度 厚度计算 计算公式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讨孕早期(孕11-13+6周,CRL45-84mm)正常胎儿IT厚度的超声测量值及其随着孕周(顶臀径)增加的变化规律,孕早期检查胎儿IT厚度在早期筛查开放性脊柱裂和胎儿染色体异常方面的重要作用。方法在孕11-13+6周时孕妇常规接受超声检查来筛查染色体异常,通过胎儿的正中矢状切面来测量颈部透明厚度和显示鼻骨,同时超声检查在该切面中的胎儿第四脑室前后径表现为可清晰显示的无回声区,即为颅内透明,介于脑干和第四脑室脉络丛之间。将筛选出的符合研究标准的80例胎儿第四脑室的前后径(即IT厚度)测量值及其顶臀径测量值作为研究数据,经统计分析后研究其随着孕周增加的变化规律,所有数据图像均电子存档。结果孕11-13+6周时,超声检查正常胎儿的正中矢状切面上第四脑室均可正常显示,并且其平均前后径随着顶臀径的增加而从顶臀径45mm时1.0mm增加到顶臀径84mm时2.0mm,胎儿IT测量值随孕周增长而呈线性增加(r=0.736,P<0.01)。讨论孕早期(孕11-13+6周,CRL45-84mm)通过超声检查胎儿正中矢状切面不仅可以测量出颈项透明厚度来早期筛查胎儿异常,还可以清晰显示鼻骨,腭,下颌骨,丘脑,中脑,脑干,延髓,第四脑室,而且可以测量出胎儿IT厚度及顶臀径。IT变小或消失不仅是孕早期筛查染色体缺陷的观察指标,更是孕早期开放性脊柱裂有价值的观察指标。

  • 标签: 超声检查 颅内透明层 孕早期筛查 胎儿
  • 简介:目的:利用频域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threedimensionalfrequencydomaincoherentopticaltomography,3D-OCT)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retinalnervefibrelayerthickness,RNFLT)的影响。方法:对83例83右眼接受LASIK治疗的受试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wk;1,3mo行3D-OCT检查,测量视乳头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12个钟点位RNFLT,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的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视乳头下方、颞侧、5:00~11:00位RNFLT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视乳头上方、鼻侧、1:00~4:00位、12:00位RNFLT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对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视乳头上方、鼻侧、1:00~4:00位、12:00位RNFLT分别行配对t检验得出,术后1d时视乳头上方、鼻侧及1:00~4:00位、12:00位RNFLT较术前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3mo时以上各方位RNFLT较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表明RNFLT变薄与屈光度及激光时间成正相关。结论:LASIK术后早期上方及鼻侧RNFLT变薄,但术后1wk恢复至正常水平,LASIK手术对RNFLT无长远影响。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索高度近视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方法:拟选取2020年9月~2022年8月拟行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根据眼轴长分为高度近视组(眼轴≥26mm)和对照组(眼轴<26mm)。观察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不同时间视神经纤维厚度差异不明显,(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较小,与对照组相比,(p<0.05)。对照组术后的视神经纤维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且较高度近视组明显变薄(P

  • 标签: 高度近视眼 老年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角膜内皮细胞 视神经纤维层 黄斑区厚度变化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索高度近视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方法:拟选取2020年9月~2022年8月拟行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根据眼轴长分为高度近视组(眼轴≥26mm)和对照组(眼轴<26mm)。观察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不同时间视神经纤维厚度差异不明显,(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较小,与对照组相比,(p<0.05)。对照组术后的视神经纤维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且较高度近视组明显变薄(P

  • 标签: 高度近视眼 老年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角膜内皮细胞 视神经纤维层 黄斑区厚度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孤独症患者异常脑皮质厚度分布特征。方法汇集来自国际孤独症专业数据库(Autism Brain Imaging Data Exchange,ABIDE)在全球20个站点收集的孤独症患者(孤独症组,n=525)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569)的脑结构影像学数据。基于脑结构数据,应用FreeSurfer测量每个受试者的皮质厚度并对2组脑皮质厚度进行t检验比较。根据受试者年龄,分成<12岁组(孤独症患者n=150,对照者n=151),12~18岁组(孤独症患者n=210,对照者n=233)及>18岁组(孤独症患者n=159,对照者n=183),应用t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孤独症患者异常脑皮质厚度分布特征。结果孤独症组相对于对照组在与初级面孔识别相关的左右侧脑枕叶面部区域皮质厚度增加(左侧:size=1 043.95 mm2,Z=4.31,MNI坐标:x=-13.1,y=-102.4,z=2.4;右侧:size=1 364.13 mm2,Z=5.14,MNI坐标:x=14.4,y=-101.3,z=3.1),以及与背侧注意网络相关的右侧脑额上回后部皮质厚度减少(size=485.86 mm2,Z=4.71,MNI坐标:x=6.8,y=-13.1,z=61.6)。根据年龄分组结果显示,<12岁组孤独症患者相对于对照者,右侧额上回中部及后部(size=914.44 mm2,Z=4.86,MNI坐标:x=19.7,y=32.4,z=41.1)及左侧颞下回(size=638.16 mm2,Z=-4.36,MNI坐标:x=-34.7,y=-32.5,z=-22.8)皮质厚度减少;12~18岁组孤独症患者相对于对照者右侧额上回后部皮质厚度减少和枕骨面部区域皮质厚度增加;>18岁组孤独症患者与对照者之间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枕面区域和额上回后部皮质厚度异常可能是孤独症患者神经发育的特征,尤其在低年龄的孤独症儿童与健康儿童的差异更明显。

  • 标签: 孤独性障碍 磁共振成像 孤独症脑成像数据交换数据库 背侧注意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硅油填充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及屈光状态对其的影响。方法临床自身对照研究。2019年1~7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0例50只眼及对侧眼50只纳入研究。所有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1个月,患眼行医学验光,根据检查结果订制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佩戴24 h。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采用频域OCT测量受检眼SFCT。观察硅油眼屈光矫正前后的SFCT变化。硅油眼与对侧眼SFCT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手术后1个月,硅油眼平均屈光度数为(+6.38±1.12)D。硅油眼、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47.12±17.63 )、(276.32.55±17.63)μm;硅油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P<0.001 )。硅油眼屈光矫正后平均SFCT为(276.32±24.86)μm;与屈光矫正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P<0.001 );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05 )。结论硅油眼SFCT较正常眼明显变薄;屈光矫正后可恢复。

  • 标签: 脉络膜/病理生理学 屈光不正 远视 硅油类
  • 简介:摘要目的作者通过对1167例(男620例,女547例)巴马瑶族青少年的4项皮褶厚度(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及腓肠肌位皮褶)进行研究,探讨瑶族青少年皮下脂肪发育规律。方法邵象清人体测量方法。结果(1)四肢皮下脂肪厚于躯干;(2)男性在12岁之后呈下降趋势,在15岁以后又呈上升趋势,女性在7~9岁间呈现波动,9~16岁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厚。结论巴马瑶族青少年皮下脂肪发育有其自身特点,因皮褶厚度存在地域性、民族性等差异。

  • 标签: 巴马瑶族 皮褶厚度 青少年
  • 简介:通过观察LASIK术前后角膜厚度变化的规律,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我们认为,LASIK术后角膜厚度进行性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个月以后逐渐趋于稳定。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 角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内膜日子宫内膜厚度对激素替代冻融囊胚移植周期(HRT-FET)临床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子宫内膜厚度的阈值及最佳区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激素替代冻融准备子宫内膜的2 825囊胚移植周期,以转化内膜日子宫内膜厚度作为连续变量五等分组法将患者分为Q1组(3.5~7.9 mm)、Q2组(8.0~8.9 mm)、Q3组(9.0~9.5 mm)、Q4组(9.6~10.7 mm)、Q5组(10.8~21.0 mm)5个亚组,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探讨转化内膜日子宫内膜厚度对囊胚移植FET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以Q1组为对照组,调整混杂因素后,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他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高于Q1组,Q3和Q4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阈值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囊胚移植周期子宫内膜厚度阈值为9.6 mm,子宫内膜厚度<9.6 mm时,子宫内膜厚度每增加1 mm临床妊娠率提高23%(OR=1.23,95%CI=1.11~1.36),活产率提高21%(OR=1.21,95%CI=1.10~1.33),子宫内膜厚度超过阈值时,临床妊娠率增加不明显(OR=0.92,95%CI=0.84~1.02),而活产率呈下降趋势(OR=0.88,95%CI=0.81~0.96)。结论在囊胚HRT-FET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与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呈曲线关系,最佳子宫内膜厚度区间为9.0~11.0 mm。

  • 标签: 超声检查,经阴道 冻融胚胎移植 子宫内膜厚度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 简介:目的对比64与320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64(64CT组,20例共38枚支架)和320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320CT组,42例共64枚支架)资料,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有效辐射剂量(ED),并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及320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率、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4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5/5)、92.31%(24/26)、71.43%(5/7)、100%(24/24)及93.55%(29/31);320螺旋CT分别为100%(11/11)、95.65%(44/46)、84.62%(11/13)、100%(44/44)及96.49%(5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64及320螺旋CT均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20螺旋CT对患者心率的要求更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更少。

  • 标签: 冠状血管 支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种高分辨率频域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RTVue XR-OCT和Cirrus 5000 HD-OCT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的差异和一致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7—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52例52眼,由同一检查者分别使用RTVue XR-OCT和Cirrus 5000 HD-OCT测量角膜中央直径0~2 mm范围中心区(C区),距角膜中央2~5 mm范围内上方(S区)、鼻上方(SN区)、鼻侧(N区)、鼻下方(IN区)、下方(I区)、颞下方(IT区)、颞侧(T区)及颞上方(ST区)的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比较2种眼前节OCT测量相应区域的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的差异,分析其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RTVue XR-OCT测量角膜C区、S区、SN区、N区、IN区、I区、IT区、T区和ST区的角膜厚度分别为(521.73±29.85)、(554.31±32.38)、(553.54±33.30)、(546.96±32.05)、(537.54±32.10)、(532.13±31.51)、(528.42±30.38)、(532.25±30.08)和(544.85±30.70)μm,Cirrus 5000 HD-OCT测量的各区域角膜厚度分别为(526.77±30.62)、(555.13±33.32)、(558.08±32.57)、(554.46±31.42)、(548.29±31.84)、(539.69±32.74)、(536.19±32.40)、(533.38±31.90)和(543.83±32.02)μm,2种OCT测量各个区域的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种OCT测量的各区域角膜厚度值均呈强的正相关(r=0.99、0.89、0.95、0.97、0.95、0.93、0.96、0.97、0.92,均P<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2种OCT测量角膜厚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TVue XR-OCT测量的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分别为(52.06±3.26)、(52.58±3.48)、(53.06±3.56)、(53.75±3.49)、(53.81±3.40)、(53.48±3.35)、(52.96±3.32)、(52.67±3.19)和(53.12±3.15)μm,Cirrus 5000 HD-OCT测量结果分别为(46.75±3.25)、(47.40±3.36)、(47.58±3.64)、(48.85±4.48)、(48.46±4.54)、(48.40±4.96)、(48.06±5.12)、(47.46±3.91)和(48.79±3.90)μm,2种OCT测量的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种OCT测量的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r=0.17、0.08、0.16、0.28、0.20、0.24、0.19、0.21、0.13,均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2种OCT测量角膜上皮厚度的一致性欠佳。结论RTVue XR-OCT和Cirrus 5000 HD-OCT对角膜厚度测量差异较小,一致性较高,可相互替代;对角膜上皮厚度测量差异较大,一致性较差,不可相互替代。

  • 标签: 角膜 角膜上皮 厚度 眼前节 光相干断层扫描 差异性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弱视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弱视、脉络膜中英文为检索词,在万方、中国知网、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检索文献。排除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以及综述性文献。采用STATA 15.0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加权均数差(WMD)和95%可信区间(CI )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并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测异质性来源。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75篇文献,最终纳入1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弱视患者650例,年龄3~65岁。均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SFCT. Meta分析结果显示,弱视眼SFCT较对侧眼(WMD=18.89 μm,95% CI 14.81~ 22.98 μm,P<0.001 )、正常眼(WMD=39.49 μm,95% CI 33.88~ 45.09 μm,P<0.001)增厚。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眼之间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5.03 μm ,95% CI-19.50~ 9.44 μm,P=0.495 )。结论弱视患者弱视眼SFCT较对侧眼和正常眼厚。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眼之间SFCT无差异。

  • 标签: 弱视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脉络膜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血流灌注(CBP)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观察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连续就诊的IMH患者60例60只眼(IMH组)以及健康志愿者60名6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IMH组60只眼中,裂孔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8、15、29只眼。两组受检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7、0.157、0.542,P>0.05)。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受检眼黄斑区不同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AMCT)和CBP。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各自分为4个区,包括内环上方(IS)、内环下方(II)、内环鼻侧(IN)、内环颞侧(IT)、外环上方(OS)、外环下方(OI)、外环鼻侧(ON)、外环颞侧(OT);共计9个区域。观察不同区域AMCT、CBP分布特点。AMCT与CB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MCT、CBP与IMH分期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受检眼比较,IMH组患眼黄斑各区域AMCT均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4.641、2.888、3.390、3.575、4.870、4.077、4.946、4.578,P<0.05)。IMH组患眼OS、OT区域CB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4、4.51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T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r=0.314,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AMCT与IMH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5、0.374、0.289、0.379、0.441、0.392、0.303、0.341、0.292,P<0.05)。IN、OI、OT区域CBP与IMH分期无明显相关性(r=-0.138、-0.016、-0.221,P>0.05);其余区域CBP与IMH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r=-0.560、-0.390、-0.819、-0.692、-0.329、-0.587,P<0.05)。结论与正常者比较,IMH患眼黄斑区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显著变薄;局部区域存在脉络膜低灌注。其局部区域AMCT与CBP呈显著正相关;IMH分期越高,各区域AMCT有增厚趋势,多数区域CBP有减少现象。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脉络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