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编写一部有一定质量的志书,虽说是众手编成,但就编纂工作而言,主编对质量所起的作用最大。质量是主编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主编意识的中心。志书编纂工作一开始,就存在着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直至志书出版问世为止。主编在这一过程中,花大量的精力,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尽最大的努力来提高志书的质量,如加强对编辑工作的精心指导,认真地进行总纂等等,主编在脑子里要进行大量的思维活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推理,使杂乱无章的材实按编纂要求,条理化、系统化、

  • 标签: 主编意识 编纂实践 编纂工作 志书质量 述体 编纂过程
  • 简介:本文利用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的一些原始记录,从立法和实践诸方面对其早期政教关系作一细致梳理,阐明海湾殖民地的清教统治既非"神权政治",亦非"政教合一",而是一种以世俗政权为主导,以教会为辅佑,二者各自独立又彼此合作、相互促进的政体模式,从而修正、澄清了史学界的许多错误、模糊认识。

  • 标签: 马萨诸塞 政教关系 美国历史学家 新英格兰 清教 温思罗普
  • 简介:晚清时期的中外条约关系具有畸形法律性质,除了占主导地位的不平等属性之外,还附带某些平等属性的内容。其中整体性平等条约,分为综合性和具体事项两大类别,均在强权政治的大背景下昙花一现。各不平等条约中又有着平等性质的条款,在权利义务的约定方面,或给对方规定相应义务以维护中国的利益,或作对等规定予以中方某种权利。还有符合近代国家关系及其交往规则的条款,或承诺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或对国家问的交往方式和规则作了规定。另有司法互助、海难救助、中立性质等方面的条款。这些内容居于附属地位,未能改变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本质属性,但反映了中外关系的发展趋向。

  • 标签: 晚清 条约关系 平等内容
  • 简介:<正>古人云:山无奇,不足以志;无美,不足以志;无事,不足以志;无文,不足以志。山水诗歌与旅游有着一种意味隽永的渊源关系。辟风光形胜之地以专供游览观赏,这是人类的高级审美活动。人类也由此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即游观文化;确切地说,这种游观文化最早,更多的时候是以诗歌的文化形式表达出来的。

  • 标签: 山水诗歌 旅游资源 游观 审美活动 唐代诗人 文化形式
  • 简介:略论欧阳修与包拯相知相违关系刘思祥欧阳修与包拯共事北宋仁宗朝达25年之久,既未成为以道义相交的朋友,也不是冰炭难容的政敌。庆历中两人政见暖违而章奏交锋,嘉佑中两人讳于“蹊田夺牛”以至终生契阔。本文通过这段沉默的往事,探索留给后世的点点启示。一、欧阳修...

  • 标签: 欧阳修 三司使 张方平 范仲淹 庆历之际 庆历新政
  • 简介:<正>在明代乡里组织研究中,有许多问题迄今仍未得到较为合理的阐释,其中有关乡、都、图、里等名称概念及其关系便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的难结是:一方面有关明代乡里组织材料的各种记载中,对乡里组织的称谓混乱繁杂、莫衷其是,使人很难明白这些称谓在明代所表示的真切含义;另一方面则由于这称谓上的混乱而导致的对另一问题认识不清,即在明代

  • 标签: 乡里组织 行政建制 里甲制 明代 县志 嘉靖
  • 简介: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为这种传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修史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个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国史与地方史的辩证关系,悟出了一孔之见,不揣谫陋,就教于同道。

  • 标签: 国史 地方史 辩证关系 修史活动
  • 简介:清代宗藩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十分关注。本文包括三个部分:一、宗藩关系的发生学分析;二、清代宗藩关系的语用学分析;三、清朝与属国宗藩关系的法理学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个人见解。

  • 标签: 清代 宗藩制度 历史法学 宗法制度 儒家思想
  • 简介:我在《潮汕文化索源》一文中,对“什么是潮汕文化”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了界定。界定的第三点说:“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

  • 标签: 潮汕文化 客家文化 地域文化 民间信仰
  • 简介:文章对尔苏、多续的基本情况以及既往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民族语言学界与民族史学界(包括人类学界)关于多续、尔苏之间关系认识的分歧,并对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多续、尔苏以及里汝之间确实存在较川西南其他藏族支系更密切的亲缘关系的结论。

  • 标签: 尔苏 多续 关系 辨析
  • 简介:Inthe21stcentury,ChinaandIndiafrequentlyexchangedvisitsbetweentheirleaders,enhancedmutualunderstandingandtrustanddevelopedcooperationineconomyandotherfields.Theirbilateraltradegrewveryfast.Thetwocountriesenteredaperiod

  • 标签: 中印关系 几点思考
  • 简介:唐代部分比丘尼并非像佛教教义宣传的那样真正出家,而是与其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表现在: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参加家庭成员的丧葬事宜,为家庭成员的亡灵造像祈福,死后回归本家坟茔等;家庭成员也同样参加比丘尼的丧事、为其修建灰身塔并撰写铭文等。可见,唐代部分比丘尼与家人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她们一方面皈依佛教,另一方面又遵从儒家伦理,是唐代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之一。

  • 标签: 唐代 比丘尼 家人 墓志 关系
  • 简介:1971年至1979年,我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工作将近8年,了解并经历了很多事情。虽然已过去30年,但很多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现将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和南斯拉夫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写出来。

  • 标签: 正常化 中南 南斯拉夫 两国关系 大使馆 中国
  • 简介:唐朝先后出兵灭掉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和高句丽政权,析其地置熊津都督府和安东都护府,又在新罗领土上设置鸡林州都督府,不但恢复了汉魏时期对朝鲜半岛北部的有效统治,而且在整个半岛地区普遍设立了府、州、县,把这一地区直接或间接地纳入唐王朝统辖之下,这是中国东北古史研究中不能回避的历史事实。

  • 标签: 朝鲜半岛 都督府 都护府 羁康州
  • 简介:叶昌纲撰写的《阎锡山与日本关系史研究》一书(25万字),作为《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学术丛书》之一,已于2001年12月,由书海出版社(山西)出版。从1904年7月阎锡山东渡日本留学起,至1949年4月阎锡山政权倾覆时止,阎锡山与日本的交往长达46年。本书就此间各个历史时期的阎日关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和研究。故本书实际上是作者在阎日关系史这一领域中研究成果的结集。其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通观全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 标签: 阎锡山 军事 政权 历史时期 学术 交往
  • 简介:针对白马藏族的巫舞与面具,将其分为"巫术祭祀舞蹈"与"巫术习俗舞蹈"两类分析研究。认为白马人巫舞表演时池哥、池母等面具使用最为普遍,是白马人巫舞表演时最为核心的面具,是白马人以之为核心构架出的一个族群认同体系。

  • 标签: 白马藏族 巫舞 面具 祭祀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