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藏彝走廊”的白马藏族,是一个最具文化特殊性的族群,其历史发展、地缘文化还鲜为人知。这种现状造成了对白马藏族的研究未能进入主流学术研究的视线,使白马藏族的传统文化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检索、对比分析,可以从哲学、宗教、伦理、风俗、文学、艺术、考古、科教等方面了解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概貌和基本特性,从而对丰富中国民族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一定的实际意义。

  • 标签: 白马藏族 陇南白马藏族 传统文化
  • 简介:陇南白马藏族较好地保留了古朴、神秘的原生态民俗文化,鱼图腾崇拜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白马人的服饰图案、妇女首饰、建筑装饰、岩画等均有鲜明的鱼图腾崇拜的符号特征。白马人的鱼图腾崇拜可溯源至炎帝部落时期的仰韶文化,是氐族鱼图腾崇拜的延续,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 标签: 白马藏族 鱼图腾 图腾文化
  • 简介:陇南白马藏族民俗文化基本保留了其原生态特征,其中服饰文化最为典型,是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视觉载体。男子服饰体现出朴素单纯的特征,妇女服饰相对丰富多样,而且装饰图案精美,文化意蕴深厚,传达出白马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也体现出白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 标签: 陇南 白马藏族 服饰 文化意蕴
  • 简介:春日春意正当时,可是,当汽车翻越文县高楼山时,我却晕得七荤八素。眼前的平地突然打开时,正是正月十四的晚上,我竟看到车窗外的空地上一个若有若无的火球在水面漂移着又消失,我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后来才听说,那是当地人们在举行“送瘟神”的仪式。

  • 标签: 白马藏族 阅读 村寨
  • 简介:陇南白马藏族风物传说是其“口传的历史”。德意识和生活民俗的集中展现。透过这些丰富的传说故事,发展、演进的历史印迹。是陇南白马藏族民族记忆、族群认同的艺术反映以及道可以窥见其鲜明的民族个性、独特的生活民俗以及民族

  • 标签: 陇南白马藏族 风物传说 文化内涵
  • 简介:白马藏族人的服饰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沙嘎帽,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礼仪节日,白马人都习惯戴一顶沙嘎帽,沙嘎帽已然成为了白马人的象征。本文通过田野考察及历史文献对比分析等手段,对沙嘎帽的结构、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等艺术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沙嘎帽的外在表征和深厚的内在文化意象做较为系统的剖析。

  • 标签: 沙嘎帽 造型 艺术特征 文化信息
  • 简介:白马藏族是聚居于川、甘交界地带的古老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造就了白马藏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白马藏族服饰的款式结构独特,色彩艳丽,尤以服饰图案独具特色,是白马藏族民族文化的符号载体,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寓意。

  • 标签: 白马藏族 服饰图案 文化意蕴
  • 简介:白马藏族是以农耕为主、兼有牧猎文化的民族,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着白马藏族刺绣工艺的艺术风格。白马藏族的刺绣以传统的齐平形针法为主要艺术语言,从材质使用方面又有平针绣、拼贴绣、盘筋绣以及平针绣与拼贴绣相结合等几种表现形式。由于白马藏族刺绣技法的综合性,使其刺绣图案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原始古朴的艺术特色,同时结合具象的动物花卉刺绣图形,不仅丰富了图案的语言和表现力,也反映出白马藏族同胞热爱自然、善良质朴的民族品格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并使图案本身包蕴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寓意。

  • 标签: 白马藏族 刺绣 工艺 文化内涵 民族特征
  • 简介:"十二相"是陇南白马藏族傩舞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头戴动物面具而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独特的动物傩面具,并以六个动物代表十二生肖,所以称为十二相。陇南白马藏族十二相傩舞在角色构成以及面具造型装饰方面,都体现出文化历史的深远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不仅继承了原始的动物图腾崇拜因素以及古代"十二神兽"傩舞形式,也融合了祖先崇拜意识以及"十二生肖"文化,从而形成了他们十二相的角色构成以及独特的面具造型和装饰,体现出白马藏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综合文化含义。

  • 标签: 陇南 白马藏族 十二相 文化渊源
  • 简介:"抹锅墨"是白马藏族春节期间流行的主要民俗之一,既有节庆愉悦的作用,也有深远的民族文化渊源。抹锅墨风俗作为古老的纹面或绘面的遗俗,其文化渊源以及具体含义虽然以各种版本流传于白马人中间,但总体考察,具有原始氏族生殖崇拜性质的族群婚姻文化才是其根本含义。

  • 标签: 白马藏族 抹锅墨 纹面 绘面 婚姻文化
  • 简介:文章以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白马村寨为田野调查点,通过参与观察"池哥昼"仪式并对当地居民做深入访谈所获得的第一手田野资料,论述仪式各重要过程及前后准备环节等,并主要运用人类学中"功能学派"的理论,探析"池哥昼"仪式在白马社会中的各现今仍在的"功能",提出该仪式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池哥昼” 白马藏族 社会功能 仪式
  • 简介:针对白马藏族的巫舞与面具,将其分为"巫术祭祀舞蹈"与"巫术习俗舞蹈"两类分析研究。认为白马人巫舞表演时池哥、池母等面具使用最为普遍,是白马人巫舞表演时最为核心的面具,是白马人以之为核心构架出的一个族群认同体系。

  • 标签: 白马藏族 巫舞 面具 祭祀 习俗
  • 简介:文章回顾了近40年来国内学者对白马藏族面具舞文化属性、“池哥”“直目”文化渊源及面具舞源流分野、面具舞与族群认同等方面的相关探讨,并剖析了前人学术观点的贡献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前人相关研究困境的原因,提出后续拓展研究的学术理论,以期为白马藏族面具舞的拓展研究提供学术经验。

  • 标签: 藏彝走廊 白马藏族 面具舞 回顾与反思 研究理路
  • 简介:氐族是中国西北古代丝绸之路上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早在西周时期,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就有大量的氐人活动。魏晋时,氐族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曾建立了仇池、前秦、后凉等国,一度统治西北。两晋时,氐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来,在西部各民族连年的征战中,氐族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 标签: 甘肃 白马藏族 池哥昼 调查
  • 简介:通过梳理,归纳出前人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傩文化、苯教文化与图腾说。研究发现,尽管这三种各有所据的观点均揭示了面具舞的某个文化“断面”,但用某个“断面”言说面具舞的文化全貌尚显单薄。事实上,这些“断面”表明:在白马藏族先民与藏彝走廊其他族群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面具舞文化层呈“蛋型”结构累进图式。针对前人研究的缺失及造成缺失的原因,欲进一步深层揭示面具舞的文化面向,尚需在研究路径与视野上实现两个转变:其一、由过去主要依据汉文史料探讨的途径向依据“地方性知识”与汉文史料及考古实物相结合的途径转变;其二、研究视野应该由过去在族属框架内探讨面具舞向在藏彝走廊语境中探讨面具舞转向。

  • 标签: 藏彝走廊 白马藏族 面具舞 文化面向 理路转向
  • 简介:白马藏族的村寨传说主要是讲述白马村寨的来历以及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既有历史的真实性,也有神话的虚构性;既有生活的现实性,又有传说的离奇性。这类传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近,透过其表层的曲折离奇情节,能从中剥离出更多关于白马藏族本真的民族历史文化。与白马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在这些村寨传说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 标签: 白马藏族 村寨传说 经济文化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的极大改善和旅游业的强力兴起,深山中的白马藏族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其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对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发现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迁中正面临着重要挑战。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编撰白马藏族舞蹈教材的建议,从而使'非遗'舞蹈真正'走进校园',实现对白马藏族舞蹈进行根本性的传承和保护。

  • 标签: 白马藏族舞蹈 现状 传承与保护 舞蹈教材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的神话、宗教的田野考察,进行对其"他者观"的初步探讨,认为人类学的研究,必须走进他者的世界,以他者的他者观来看待世界,才能真正消除文化隔阂,实现文化翻译,认识我们所处的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

  • 标签: 白马藏族 神话 宗教 田野考察 他者观 人类学
  • 简介:本文旨在既有人类学对时间本质讨论的脉络下,由季节、生命的内涵入手,探讨木座白马藏族时间建构上与日常生活体验及时间价值、策略和操弄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阐释其时间概念。并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木座白马藏族社会。

  • 标签: 时间 木座寨 白马藏族
  • 简介:非遗和旅游相结合是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新的发展趋向。活跃在甘肃省文县地区的白马藏族把非遗和旅游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成为陇南民族村寨旅游的典范。在非遗视角下,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旅游主要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性;二是地处陕甘川交界,其自然风景和社会行为都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三是在语言、服饰、歌舞酒文化、婚姻结亲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标签: 陇南 白马藏族 非遗 村寨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