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真菌性肺炎患儿的临床与病理表现。方法对该院1982 ̄1999年经病理解剖证实的真菌性肺炎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中新生儿14例(40%)。原发病为支气管肺炎16例,继发于其他无典型的X线表现,病理诊断以念珠菌最常见(48.5%),曲菌次之,胸腺发育异常25例(71%),仅5例生前曾给予抗真菌经物治疗。结论小儿真菌性肺炎不易早期诊断,广谱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与胸腺发育异

  • 标签: 真菌性肺炎 临床 病理 儿童 治疗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variantasthma,CVA)的诊断与治疗,减少误诊率,及早进行正规治疗。方法对4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给予博利康尼口服0.065mg/(kg·次),3次/d治疗,4例5岁以上患儿用β2受体激动剂万托林(沙丁胺醇)气雾剂每次1喷,q12h,及辅舒酮(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每次1喷,q12h吸入,全部病例均口服酮替酚(<3岁每次0.5mg,1次/d,>3岁每次1mg,1次/d)3个月。结果40例中,38例疗效好,总有效率95.00%,其中显效27例,占67.50%,有效11例,占27.50%,无效2例,占5.00%。结论CVA有特殊的咳嗽特点,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或特殊气味后加重,患儿大多有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口服博利康尼或吸入万托林和辅舒酮有效。慢性咳嗽,无感染征象,哮喘药物治疗有效、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应考虑CVA的诊断。

  • 标签: 咳嗽变异性哮喘 糖皮质激素 咳嗽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阑尾炎的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作者近7年来收治的10例新生儿阑尾炎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0例患儿手术证实为新生儿阑尾炎,留置引流管7例。坏疽性阑尾炎6例,化脓性阑尾炎3例,合并NEC2例,鞘膜积液2例,先天性巨结肠1例,Amyand’s疝1例。手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新生儿阑尾炎发病率低,症状体征不典型,无特异性检查方法,腹部超声检查有诊断价值,及时剖腹探查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阑尾炎 治疗结果 婴儿 新生
  • 简介:腹间隔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是腹腔内高压持续一定时间后导致的多个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严重腹胀、通气障碍、难治性高碳酸血症、肾功能不全等。目前该病的报道较少见。为提高儿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5年6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5例ACS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15例ACS患儿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d至12岁。其中原发病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例,急性胃扩张3例,继发性腹膜炎3例。发病至诊断治疗时间:48h内8例,48~72h内5例,超过72h2例。1.2ACS诊断

  • 标签: 腹腔内高压 腹内压 小儿 间隔综合征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机械通气
  • 简介:目的了解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5例PI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现病史,个人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情况,住院期间治疗和转归等情况。结果35例PID中,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6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4例,选择性IgG亚类缺陷22例,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1例,慢性肉芽肿病2例。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并伴反复感染,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其中部分患儿生长发育落后于正常同龄儿。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输注、抗感染等综合治疗,除2例放弃治疗,1例转外院治疗外,其余均好转出院。结论对反复感染或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无效的患儿,应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注意PID的可能,及早进行免疫功能测定,以利于早期识别和诊断。

  • 标签: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临床特点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O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2例患儿中,8例患儿原发病为白血病,4例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4例)、肝肿大伴触痛(9例)、脾大(6例)、体重增加(10例)。1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凝血功能检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7例;7例患儿行血D-二聚体检查,其中4例升高。血常规检测中,4例白细胞、粒细胞均降低;9例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降低。8例患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弥漫性肝肿大、实质非均质改变,肝静脉变细、显示不清或胸腹水、脾大。2例行肝活检,示肝窦内细胞浸润或肝窦扩张。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均预后良好。结论白血病及干细胞移植患儿治疗后如果发生肝肿大、体重突然增加、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需警惕SOS的发生。

  • 标签: 肝窦阻塞综合征 化疗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内镜及临床表现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儿童消化性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部分儿童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为中上腹痛为主,多伴有柏油样便、腹胀、反酸、嗳气等。内镜下显示多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深浅不等,底部被覆白苔,溃疡形态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巨大溃疡少见。经健康教育和内科治疗后患儿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儿童消化性溃疡表现不典型,易导致误诊、漏诊,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和治疗消化性溃疡。

  • 标签: 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内镜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226例胸腔积液患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儿童胸腔积液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226例胸腔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胸腔积液生化检测结果(1)感染性因素居首位,感染性胸腔积液209例(92.5%,209/226),临床考虑细菌感染性胸腔积液172例(76.1%),其中第一诊断为重症肺炎的48例(22.9%),麻疹并肺炎者3例(1.4%);支原体感染72例(31.8%);非感染因素17例(7.5%).(2)50例做胸腔穿刺抽液检查,符合渗出性改变的48例,漏出性改变的2例.(3)痰培养阳性者有75例(33.2%).(4)同-病因所致胸腔积液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支原体感染在〈3岁以下者明显少于〉3岁患儿,结核感染所致者均在7岁以上,〈3岁组患儿在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占比较既往研究高;(5)平均住院时间16d.结论儿童胸腔积液病因中感染性因素占首位;同一病因所致胸腔积液在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3岁患儿在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占比较既往研究高;胸腔积液患儿住院时间均较长.

  • 标签: 胸腔积液 病因 肺炎支原体 感染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科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特点。方法对儿科MP感染24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P感染多数发生于呼吸道、支气管及肺占82.7%。并发症好发的部位,按其发生率高低依次排序为:皮肤、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结等。结论MP感染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可出现多系统受累,预后良好。肺外支原体感染的肺外症状呈多样化。需引起重视,防止漏、误诊。

  • 标签: 肺炎 支原体/诊断 肺炎 支原体/并发症 感染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2011年经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证实的9例FNH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8例甲胎蛋白阴性,1例甲胎蛋白升高,无一例肝炎病毒感染,1例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高压及脾大。均行手术切除,无一例手术死亡或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对符合影像学标准、AFP阴性的患儿术前能明确诊断,对于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可暂不手术,密切随访。有症状、生长迅速、合并其他肝脏疾病、诊断不明确者应积极手术。

  • 标签: 局限性结节状增生/诊断 局限性结节状增生/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婴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杆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手段.方法对24例根据病原学检查确诊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婴儿肺炎杆菌肺炎具有起病急骤、进展快、并发症多(占50%)的特点;红色或白色胶冻状痰对诊断有意义.深部痰或血培养出的肺炎杆菌菌株多数对头孢噻肟钠、头孢三嗪、丁胺卡那、阿莫西林+棒酸、乙基西梭霉素或环丙沙星敏感.全部病例均治愈.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作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早期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及积极治疗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注意患儿隔离及其器具、空气、医护人员手的消毒是避免感染传播或流行的有效措施.

  • 标签: 肺炎克雷伯杆菌 肺炎 婴儿 病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婴幼儿下尿路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B超、VCU等,对其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婴幼儿下尿路梗阻临床特点为症状不典型,体征隐匿,合并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常有肾功能受损.结论早期尿流改道是有效的处理措施,是改善患儿肾功能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 标签: 尿道梗阻 诊断 尿道梗阻 外科学
  • 简介:目的分析胆道闭锁手术年龄与术后早期效果的关系以及较大年龄(>90d)患儿的Kasai手术指征.方法2004-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胆道闭锁患儿452例,均经术中胆道造影确诊.手术采用标准的Kasai术,术后常规使用激素,对不同年龄组患儿术前肝功能、B超等资料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情况进行分析,总胆红素水平低于20mmol/L定为黄疸完全消退.结果将所有患儿根据年龄分为三组,手术年龄≤60d者146例,手术年龄在60~90d者222例,>90d者84例(90~10Od者33例,100~110d26例,110~120d10例,120~130d8例,>130d7例).术前各年龄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差异.术后2周,60d以内组,胆红素下降水平最低(P<0.05),<45d患儿胆红素下降水平并未更加显著.术后3个月随访率为61.3%,各年龄组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F=0.132,P=0.970).术后6个月随访率37.4%,90d以上组总胆红素(58.09±58.55)mmol/L,90d以内组总胆红素水平(27.67±30.60)mmol/L(P=0.226).>90d患儿,每间隔10d分成一组,各组间术后早期胆红素下降水平无差异(F=1.115,P=0.355).>90d手术患儿两年自体肝生存率为36.1%.90d以上患儿延误手术原因:39.2%因家长未重视,51.6%因误诊婴儿肝炎耽误治疗.结论胆道闭锁患儿>90d并非手术绝对禁忌,多数患儿可取得较好的早期黄疸消退,部分患儿术后6个月可以有较好的肝功能恢复.

  • 标签: 胆道闭锁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皮毛窦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5例儿童皮毛窦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接受MRI检查,且行皮毛窦切除术。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15例均有皮肤窦道。5例合并皮样囊肿;2例合并脂肪瘤;1例合并脊髓纵裂;1例合并中央管扩大。脊柱三维CT重建检查发现10例合并脊柱裂。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皮毛窦。镜下可见毛发毛干,窦道及其周围组织,炎性肉芽增生组织。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前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窦道未见复发。结论儿童皮毛窦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及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皮毛窦 儿童 诊断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慢性腹痛腹腔镜探查后的临床疗效,以指导临床对儿童慢性腹痛的治疗。方法36例慢性腹痛手术患儿,术中疑似阑尾病变者行阑尾切除,相对阴性发现者遵从家属意愿决定是否行阑尾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31例腹腔镜探查术后腹痛消失,其中30例阑尾切除患儿中28例腹痛消失,6例阴性发现保留阑尾的患儿,3例腹痛消失。阑尾切除与非阑尾切除组复发比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x^2=7.85,P=0.005)。在21例腹腔镜探查阴性的患儿中,阑尾切除和非阑尾切除之间复发比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x^2=5.22,P=0.022)。所有手术患儿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腹痛患儿行腹腔镜探查,术后86%的患儿腹痛消失。术后腹痛消失的原因中,阑尾因素可能与儿童CAP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术中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手术对患儿认知行为的影响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腹痛 阑尾切除术 腹腔镜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GrafⅡa型髋关节异常婴儿的髋关节发育情况,分析其与高危因素、伴发畸形和髋关节稳定性等的关系,初步探讨其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疑似髋关节异常的筛查病例5816例,均采用标准化髋关节超声波检查,统计GrafⅡa型髋关节异常的发生率和髋关节发育的恶化率,评估其与髋关节异常的高危因素、伴发畸形、髋关节稳定性、侧别和性别的关系。结果筛查发现GrafⅡa型髋关节异常有112例(6.4%),172髋,平均随访10周后超声检查髋关节发育恶化病例为19例(18.6%),24髋,其中GrafⅡb型为14例,18髋;Ⅱc型为2例,3髋;D型为2例,2髋;Ⅲ型为1例,1髋。统计发现存在伴发畸形和单侧GrafⅡa型髋关节异常病例有更高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生率。结论GrafⅡa型髋关节异常病例中,18.6%的病例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可能,临床需密切随访观察,尤其是有伴发畸形和单侧发病的病例,但与临床隐匿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髋关节/生长和发育 超声检查 婴儿
  • 简介:儿童糖尿病,以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为主,系胰岛8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但有些患儿无上述典型症状,仅因合并感染同时伴酮症酸中毒,如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急促、憋气、嗜睡、精神萎靡、外阴瘙痒等症状时,以并发症首诊。临床医生常诊断为胃炎,肺炎,颅内感染,心肌炎等儿童常见疾病,导致未能得到及时诊断、治疗。本研究将我科2002~2007年收治的22例误诊的1型糖尿病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1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 误诊分析 典型症状 酮症酸中毒 细胞破坏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点刺试验(SPT)在儿童哮喘诊断及防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德国默克集团--Allergopharma公司生产的变应原试液,其中吸入性变应原有螨虫、蟑螂、羽毛、狗上皮、猫上皮、霉菌、花粉、杂草;食入性变应原有牛奶、鸡蛋、猪肉、鸭肉、淡水鱼、虾、豌豆、小麦等共16种,以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组胺作阳性对照.部位选在双手臂屈侧皮肤.结果108例儿童哮喘中,SPT阳性67例,占62%.≤3岁组6/27例阳性(22.2%)、4~7岁组43/58例阳性(74.1%)、8~14岁组18/23例阳性(78.2%),婴幼儿组与学龄前和学龄期对比,其阳性率经x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所有变应中,以螨虫阳性率最高,达59.3%,其次为蟑螂、狗上皮、猫上皮,分别为33.3%、28.7%、25.9%,再其次为霉菌、羽毛和花粉,而食入性变应原阳性极少.结论SPT检查在儿童哮喘诊断与防治中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婴幼儿免疫机制欠完善,SPT阳性率较低,主张在3岁以后进行.

  • 标签: 儿童 哮喘 皮肤点刺试验 诊断 预防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102例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以加强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6年6月山西省儿童医院行Kasai手术并统一术后治疗方案的102例胆道闭锁患儿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Kasai术后胆管炎发作的时间、次数及频率,术后是否遵嘱服药、治疗情况及疗效等,分析胆管炎与自体肝存活率、黄疸消退率及肝功能恢复等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术后未发生胆管炎组及胆管炎发作组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65.5%和41.1%(P=0.030)。早期胆管炎发作组和晚期胆管炎发作组其2年累计自体肝存活率分别为22.2%和52.2%(P=0.013)。早期胆管炎发作组和晚期胆管炎发作组的黄疸消退率分别为33.3%和67.4%(P=0.007)。早期胆管炎发作组和晚期胆管炎发作组的肝功恢复良好率为44.4%和73.9%(P=0.023)。频发胆管炎组与偶发胆管炎组的2年自体肝生存率分别为19.4%和57.1%(P=0.002),频发胆管炎组和偶发胆管炎组的黄疸消退率分别为38.7%和66.7%(P=0.001),频发胆管炎组和偶发胆管炎组的肝功能恢复良好率分别为45.2%和76.2%(P=0.008)。结论胆管炎尤其早期、频发胆管炎影响自体肝存活率、黄疸消退率及肝功能恢复,最终影响胆道闭锁预后。提高医患双方对胆道闭锁术后胆管炎的认识,加强对胆管炎的防治,对提高胆道闭锁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胆道闭锁 胆管炎 预后
  • 简介:目的为了提高对儿童颅咽管瘤的诊断率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研究探讨小儿颅咽管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小儿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治疗的经验。结果31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等。CT和MRI可确诊颅咽管瘤。31例颅咽管瘤中,肿瘤全切除19例(61.3%),次全切除5例(16.1%),大部分切除7例(22.6%)。术后出现尿崩症者19例(61.3%),3例为长期性尿崩。6例(19.4%)出现下丘脑损伤症状。无死亡病例。随访32.5个月,5例(16.1%)患儿复发。结论小儿颅咽管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CT和MRI检查,该病以开颅手术治疗为首选。肿瘤切除的程度应考虑降低肿瘤的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原则。

  • 标签: 颅咽管瘤 诊断 外科治疗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