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两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术疗效。方法对33例两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66个伤椎,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测量手术前后伤椎的椎体矢状面指数、后凸Cobb角,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进行模拟视觉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骨水泥外渗3例4个椎体。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平均椎体矢状面指数分别为0.67±0.33、0.93±0.15和0.91±0.48,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值=83.62,P〈0.01);后凸Cobb角分别为(36.33±6.83)°、(7.33±6.37)°和(9.18±6.75)°,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64.41,P〈0.01);模拟视觉类比评分分别为(9.09±0.83)分、(1.72±1.10)分和(1.90±0.94)分,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207.89,P〈0.01);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别为(81.27±4.12)分、(17.96±3.37)分和(20.41±4.03)分,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297.23,P〈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两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伤椎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的矫正、止痛效果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均满意。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两节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目的设计下腰骶部背根神经(dorsalrootganglion,DRG)中央突束缢的多重狗马尾束缢模型并致马尾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分析鞘内注射可生物降解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在DRG内感觉神经元损伤中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杂种犬(n=18)随机均分成I组(假手术组)、Ⅱ组(对照组)和Ⅲ组(实验组)。Ⅱ组和Ⅲ组动物行多重马尾束缢(multiplecaudaequinaconstrictions,MCEC)48h后解除马尾压缢,同时Ⅲ组鞘内注射可生物降解(PLGA)的纳米微球BDNF(15mg,内含有活性BDNF2.5mg)。术后1周、2周和4周分别取相应DRG行HE染色及BDNF的免疫组化分析,并行神经功能评估和半定量评分。结果MCEC48h后持续观察4周,相比较Ⅱ组、Ⅲ组相应DRG神经元群体内BDNF免疫反应性更强且其神经功能评估、半定量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鞘内注射持续缓慢释放的BDNF纳米粒,在治疗急性重度马尾综合征的狗模型中疗效明显。

  • 标签: 腰骶部 神经节 多发性神经根病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作者提到年龄、创伤或退变能改变椎体间的运动模式。虽然体内研究能确定运动的存在,但是却不易对运动进行量化。以前体内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老年患者,伴有不同段的退变,在侧屈状态下旋转运动方式在不同的脊柱段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本次体内生物力学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侧屈状态下未退变的、正常的、完整的人类尸体颈胸段脊柱在冠状面和轴向上的旋转运动模式。

  • 标签: 运动轨迹 脊柱节段 冠状面 退变 状态 轴向
  • 简介:目前,通过手术减压、去除神经根卡压治疗退变性腰椎椎间盘疾病的观点被普遍倡导。但是否必须进行融合却仍有一定争议。本研究对比了单纯减压、减压内固定合并后外侧融合、减压内固定合并后外侧及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3种术式的临床疗效。44名单段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内固定方式采用椎弓根螺钉短段内固定。TILF采用填充同种异体骨的钛合金cage。

  • 标签: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随机对照研究 椎间孔狭窄 临床疗效 单节段 减压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