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第2次剪脐处理与自然脱落的效果。方法80例正常足月的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出生后都采用传统的胶圈结扎,对照组新生儿常规脐带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在无菌操作下第2次剪除脐带残断,贴上自粘性无菌贴。观察两组脐带脱落的时间、脐部渗液﹙渗血﹚例数、脐周红肿例数。结果观察组脐带脱落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脐部渗液﹙渗血﹚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脐周红肿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第2次剪除脐带残断的方法,显著缩短了脐带脱落时间,有效预防了脐部感染等症状,是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技术操作,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第2次剪脐 自然脱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PDCA循环应用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血肿处理过程中,预防发生不良事件的效果进行探讨。通过在血液透析患者在发生内瘘血肿处理过程中全程运用PDCA管理方法对发生内瘘血肿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实施,检查,处理,查找新的问题,并应用于下一个PDCA循环作为重点。发现通过PDCA有效的管理手段后能明确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内瘘血管得到有效的保护。结果观察组(PDCA循环管理)在严重血肿发生、失功、感染、血栓明显低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PDCA管理手段能有效的防止内瘘发生不良事件、特别是内瘘失功,有效的保护患者的生命线,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运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科室护理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内瘘血肿 护理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儿童气道异物处理中的应用概况和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疑似气道有异物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扫描的同时应用MINP、CPR、MPR以及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进一步探查儿童气道内异物。分析和总结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患者在行多层螺旋CT扫描配合后处理技术诊断后均查探出气道异物,几种后处理技术中CPR和MPR检查出60例,检出率100%。VR检出53例,检出率88.3%。MINP检出48例,检出率80%。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比较快速且准确的探查到和显示出气道异物,对于提高儿童气道异物则检出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儿童气道异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16层螺旋CT机按照常规扫描条件对20例胸部外伤伴肋软骨骨折病例扫描和薄层重建。于EBW工作站上采用VR、SSD、MIP和MPR(包括曲面重建)技术进行肋软骨重建,并与X线胸片(CR/DR)和常规轴位CT图像对照。结果在16层螺旋CT重建后发现的20例30处肋软骨骨折中,X线平片发现肋软骨骨折0处,常规轴位CT发现肋软骨骨折8/30处(26.7%)。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肋软骨骨折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胸片及常规胸部轴位CT扫描,对肋软骨骨折的诊断是首选诊断方法。

  • 标签: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肋骨肋软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方法总结分析80例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腹股沟区神经的处理,术后15例出现各种并发症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因神经损伤行神经切除术,8例,占10%;术后并发症出血2例,占2.5%;感染1例,占1.25%,3例切口处局部有轻度牵扯疼痛感,占3.75%;疝复发2例,占2.5%,发现皮下不等量积液8,例占10%。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较多,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注意腹股沟区神经的处理、合理的术后处理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标签: 腹股沟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背景人口老年化使接受手术和麻醉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快速康复外科将维持患者围术期病理生理襁对稳定作为出发点,体现一种新的围术期医疗模式的实现。目的分析并总结围术围术期麻醉处理措施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相关性的文献资料。内容简要介绍FTS理念。综述围术期麻醉处理过程中一系列成熟的临床技术和方法在老年患者快速康复过程中的应用。趋向FTS通过多模式调控围术期病理生理变化,减轻应激艇应和脏器功能障碍,为临床老年患者围术期优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老年 麻醉 快速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见性观察及处理。方法选取我院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强化处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时,加强预见性观察,从而采取处理措施,可提高成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预见性观察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采用手术方案治疗时麻醉期处理特点。方法本次共选择OSAHS患者100例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依据咽部暴露程度,行进一步Mallampati分级,其中Ⅰ-Ⅱ级80例,设为A组,行快速气管插管;Ⅲ-Ⅳ级18例,设为B组,行清醒气管插管;清醒气管插管中短颈、体积>100kg者2例,设为C组,行气管切开,对比各组麻醉情况。结果本次选取病例手术平均操作时间为(140±25)min,A组、C组导管均顺利插入,B组呼吸抑制5例,占27.8%。提示患者有较低麻醉药耐药性,氟芬合剂少量应用即可诱发呼吸抑制,故需少量分次滴入。A组导管平均拔除时间为(19±7)min,呼吸抑制5例,恶心、呕吐2例,辅助呼吸后呼吸抑制解除。结论在OSAHS患者手术麻醉期,需完善整体检查,加强监测,依据患者情况,对合适诱导方案进行选择,并重视术中安全防护,对拔管指征正确掌握,以规避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OSAHS 手术 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应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模型,探讨ω-3脂肪酸预处理对其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HIRI组)及缺血再灌注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预处理组(ω组),建立大鼠HIRI模型,予缺血60min,恢复血流后再灌注1h和6h后取材。各组分别于再灌注末抽取静脉血、处死大鼠,收集肝组织。观察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HIRI组和ω组血清ALT、AST水平、血清MDA含量及NF-κB表达均显著升高,而血清SOD活性明显下降(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与HIRI组比较,ω组血清ALT、AST的活性及NF-κB表达均显著降低,而血清SOD活性则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较轻。结论:ω-3PUFAs预处理对大鼠HIRI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以及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抑制NF-κB的活化来实现。

  • 标签: HIRI NF-ΚB ω-3 PUFAS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神经端端吻合在外伤性截指治疗中预防残端痛的效果。方法120例外伤性截指,130指,全部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神经端端吻合。结果120例130指均无残端痛。

  • 标签: 神经端端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外伤性截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14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生急症时的不同疾病类型和相应的救治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自2014年2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急诊科收入院的14例被确诊为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对所有患者实行积极的一般对症处理外,还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类型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救治方案,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观察患者的病情好转的情况。结果14例患者中,心绞痛发作的4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4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3例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患者病情持续未见好转,家属要求出院,3例心力衰竭和3例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均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除了对患者采取一般对症处理外,及时诊断疾病并进行针对性的救治更为重要,一般对症处理联合针对性救治和心理疏导,确实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6月在我院54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的手术患儿的为围麻醉期处理。结果拔管后进行镇静评分4例为1分,38例为2分,10例为3分,2例为4分。疼痛评分14例为无痛,28例为轻度疼痛,10例为中度疼痛,2例为剧烈疼痛。结论小儿全身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过程中,一方面要熟练掌握麻醉用药的方法及小儿生理解剖特征,另一方面应增强学习小儿护理及相关医学知识。

  • 标签: 小儿全身麻醉 苏醒期躁动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起校园内水痘暴发疫情的暴发原因、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防范水痘校园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临床调查方法,确定并分析疫情,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结果疫情发生在学校,12天内发生28个病例,病例集中在一个班级,全校师生罹患率为5.61%。结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范水痘疫情在校园暴发。

  • 标签: 校园 水痘 暴发
  • 简介:摘要静脉输注钙是临床治疗新生儿低钙血症常用的方法。因各种原因可使输注的葡萄糖酸钙外渗导致局部组织的钙质沉积和坏死。护理过程中,通过密切观察等措施可尽量避免钙外渗或在发生外渗后减少患儿不必要的痛苦,引起医疗纠纷。因此,研究新生儿静脉输液钙外渗的病因及护理,就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静点葡萄糖酸钙 软组织钙化 处理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供血机构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采供血机构2012年-2014年242697份血液资料,对其报废种类以及相关原因统计分析,并探讨其处理方法。结果,经过分析发现,本次调查血液资料中确认报废8198份,报废率为3.37%。血液报废类型主要为红细胞类。报废原因则包括献血者检测不合格、血袋破损、中重度乳糜血、过期报废以及不规则抗体等。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报废,必须做好围绕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其各项操作,以此减低血液报废率,减少血液浪费。

  • 标签: 采供血机构 自愿无偿献血者 血液报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钼靶摄影及数字化处理系统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0例乳腺疾病患者的钼靶片进行分析,总结经数字化处理的图像特点及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乳腺小叶增生70例,乳腺纤维瘤25例,乳腺脂肪瘤5例,乳腺癌20例。结论乳腺钼靶摄影及数字化图像处理与传统的钼靶摄影相比,具有图像清晰,对比度及分辨率高等特点,特别是对病变内钙化,可通过放大,调整窗宽和窗位等方法轻松获得,并且便于图像的储存和查阅,可作为乳腺疾病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在处理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时,边支内预留双导丝与传统预留单导丝,在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105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放置单导丝于边支内;B组(52例)放置双导丝于边支内。2组患者均采用必要性支架植入技术,在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张、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间边支闭塞的发生率、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的时间、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情况。结果A组7例(13.2%)发生边支闭塞,B组0例发生边支闭塞,P<0.05;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37.7%(20例),B组11.6%(6例),P<0.05;完成交换导丝的时间,A组(26.4±13.6)min,B组(14.2±10.6)min,P<0.05。A组中有22例(41.5%)边支植入支架,B组有5例(9.6%)边支植入支架,P<0.05。结论在真分叉病变中,双保护导丝较传统的单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在完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后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边支支架的植入,降低了手术费用。

  • 标签: 真分叉病变 双导丝 边支
  • 简介:目的:比较体素内不一致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MRI)检查后处理中单指数模型和双指数模型测量的一致性。方法:选取行颅脑核磁共振增强扫描确定脑内无病灶的患者30例及转移瘤患者30例进行IVIM和PWI扫描。用双指数模型和单指数模型对不同脑组织部位分别测量慢速扩散ADC(slowADC)、快速扩散ADC(fastADC)、快速扩散ADC值分数(Ff),对两种模型测量值进行比较,并与灌注参数做对比。结果:单指数模型各测量值分别与双指数模型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68,t=-5.927,t=-17.052;P〈0.05)。Bland-Altman绘图,表明两种模型测量值的一致性好。单指数模型及双指数模型各参数值的总体变异度分别为:slowADCmono19%,fastADCmono69%,Ffmono43%;slowADCBi42%,fastADCBi171%,FfBi21%。单指数模型fastADCmono、Ffmono与CBF、CBV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单指数模型具有更小的变异度,其测量指标fastADC更能反映组织的灌注情况,更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体素内不一致运动核磁共振成像 单指数模型 双指数模型 表观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