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1931年1月12日,与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等人齐名的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1869-1951),给一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张若名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他说:“你无法想像你的工作(指对纪的研究)给我带来了多么大的鼓舞和慰藉……通过你的大作,我似乎获得了新生。

  • 标签: 安德烈 纪德 纪念 心灵 中国留学生 普鲁斯特
  • 简介:"恋子情结"在每个母亲身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亚当·贝》中,亚当的母亲莉丝贝斯对亚当倾注了不同寻常的爱,她身上的"恋子情结"异常强烈,这种爱演变成了一种情人的爱意。

  • 标签: 莉丝贝斯 母爱 恋子情结
  • 简介:本文选择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个案群体,即区分作为北大出身的冯至(通过纵向的时段线索)和清华背景的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来探讨现代中国荷尔林接受史的一个面相,进而从荷尔林的中国结缘讨论德文学科史的深层问题,强调学者学术趣味形成受到学术语境和生性选择的双重制约;学术传承的代际迁变、中外激荡氛围里的刺激成长和中国日耳曼学传统的初步建构的关系;中国日耳曼学的建构形成最终和本土问题引发的主体意识之形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荷尔德林 冯至 季羡林 李长之 杨业治 接受史
  • 简介:对我来说,黄海是一个让人身心振拔的朋友,他善于体贴你在烦琐世事中的无奈。不过在他看来,这无奈显然只能是个起点,接下来应该是反省、决断、担当的领地,从当下的生活里抬起头来,催促自己往更好的地方去,才是生活的大义。当然,这些意思他首先是行之于己的,表现出来,就有了他在人群中行色匆匆又坚定果决的身影。不大见面时,偶尔想起他急匆匆的样子,也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不至于太过偷懒或颓唐。

  • 标签: 文学批评 生活 无奈
  • 简介:加是19世纪兴起的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非常特殊的一位成员,他在绘画题材的选择,尤其在观察的视角以及在丰富的表现技法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的敢于尝试,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极具鲜明艺术特色和强大影响力的天才画家。虽然加处于印象派画家群体中却又时刻与他们保持着距离。他这种模糊的身份甚至使得人们难以在传统的美术史编写中明确他的立场与流派,事实上,

  • 标签: 印象派画家 绘画风格 德加 多样性 印象主义 19世纪
  • 简介:本文旨在从插曲式情节、对照式场景、多层次视角三个方面探讨杰弗里斯在《捡橡果的孩子》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同代作品迥然不同的艺术特色,再现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落后、贫穷的生存状态、道德扭曲及宗教谬误下的人性沦丧。

  • 标签: 插曲式情节 对照式场景 多层次视角
  • 简介:要将历年来各种版本的《理发师陶》故事看完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个有点像《基督山伯爵》与"开膛手杰克"嫁接而成的复仇型变态杀人狂故事,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830年代,当时以惊悚故事形式在民间流传,而陶这一人物到了1850年代就已经为人熟知。

  • 标签: 音乐剧 理发师 电影 故事 维特 版本
  • 简介:摘要:周敦颐通常被学界视为宋朝理学的创始人,他在《通书》中有关道德(“”)的论述,将艺术(“艺”)和现实(“实”)加以明确区分,但他又认为表达(“文”)的作用在于成全古圣王的道。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周敦颐的艺术在何种程度上与道德一起对儒道重建产生作用,并探讨周氏的道德论述中是否包含着一种艺术哲学。本文认为,在周氏思想中。“诚”是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当道德修养需要通过艺术实践来完成时,那么“诚”或可理解为一个美学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讨论周氏的理论对后世理学家的影响,以及他是否为这一走向美学的思想运动设定了前提。

  • 标签: 周敦頤 理学 艺术 道德 美学 诚信
  • 简介:林语堂与萨义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时都把立足点选在人文主义上,但是他们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不同的。林语堂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和基督教信仰,并与西方的人文传统相对比,建立起了以人性论为基本内涵的普世主义人文价值系统。而萨义则从自己民族的现实处境出发,利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统中的反省意识.把人文主义理解成一种批评实践,并将人文价值扩大到所有民族。他们的人文主义思想虽有较大差异,但可以互补。林语堂的普世主义为人文主义提供了新的价值,具有战略意义;萨义的现世性批评实践为人文主义理想提供了落实的方法,具有战术意义。

  • 标签: 人文主义 林语堂 萨义德 普世主义 批评实践
  • 简介:《杰·阿尔弗瑞·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托马斯·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重要作品。本文拟从时间和意识两个哲学范畴分析这首诗歌深刻的哲学内涵及诗歌主题,通过分析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叉运用、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并置,管窥艾略特的哲学观对理解其诗歌的作用。

  • 标签: 时间 意识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艾略特诗歌研究
  • 简介:[美学家简介]阿诺·伯林特(ArnoldBerleant,1932-),美国长岛大学荣誉退休哲学教授。1962年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路易斯维尔大学、布法罗大学、圣地亚哥学院和长岛大学。

  • 标签: 美学家 阿诺德 伯林 纽约州立大学 访谈录 环境
  • 简介: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美国作家之一,他也是美国“迷茫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海明威一生作品甚多,其中最重要的要数《老人与海》了,也是因为这部作品,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它为我们讲述了老人圣地亚哥如何杀死一条大马林鱼以及他在返程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在此过程中,老人做了好几次梦。老人梦中的形象并非偶然,梦在文中亦扮演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老人与海》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 解析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作家
  • 简介:荷尔林生前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如今他已经是一位举世闻名的诗人,这与海德格尔慧眼识珠不无关系。荷尔林幼年丧父,在精明的母亲的安排下,他先是在教会学校学习,后来进入图宾根学院,主修神学,但他对哲学更有兴趣,并在同学中与黑格尔和谢林结为好友。之后,荷尔林一直致力于古希腊哲学、历史的研究,并以写诗作为自己钟爱一生的“清白无瑕”的事业。

  • 标签: 荷尔德林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 古希腊哲学 追问 本源
  • 简介:吉尔·勒兹和阿兰·巴迪欧都是法国电影哲学家中的翘楚。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出发,两位思想家都建构了一套独特的电影理论,并将其延伸到对具体电影作品的解读中。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虚假的运动》就是两人电影作品解读中的一个交汇点,通过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解读之间的比较,我们不仅能够对勒兹和巴迪欧的电影理论分别取得深入理解,同时也能够初步把握两种电影理论以至哲学理论之间的同与异。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也会得到彰显。

  • 标签: 时间—影像 动作—影像 事件 理念 电影哲学
  • 简介:何其芳早年就讲过,叙事诗需要“歌唱”一个“故事”。长篇叙事诗尤其需要如此。“歌唱”与“故事”标示了长篇叙事诗抒情性与叙事性兼备的双重属性。以往,我们只关注诗歌的抒情性而忽视诗歌的叙事性。

  • 标签: 现实主义诗歌 长篇叙事诗 抒情性 惊蛰 长诗 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