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衍纸又叫做“卷纸”,利用工具,通过卷、捏、压、剪等手法将纸条做出样式复杂、形状各异的“零件”,然后组合起来进行创作的一门卷纸艺术。结合班级男生多、好动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尝试着做一做衍纸,会在无形之中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创造力。

  • 标签: 衍纸 兴趣 创造力 综合实践课。
  • 简介:从《音韵日月灯》的入声读为去声现象看,“作去声”并非自然音变,而是对读书音处理方式的指称,意即“入声在读书音中读作去声”。自然音变应称为“入声归去”。清代后期之前,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具有浓厚的读书音色彩;共同语、读书音入声演变与方言所循路径不同。清代后期之前,近代汉语入声字的演变轨迹是,北方各方言有清入主要变平、上、去三种类型,共同语则保留入声调类,部分变读舒声者主要变读为去声。

  • 标签: 《音韵日月灯》 入作去声 入声归去 入近去声 入似二声 共同语
  • 简介:<正>数字与诗歌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它们的关系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虽不能说没有数字就没有诗歌,但不少好的诗歌,却往往同数字挂钩。古人在诗歌里运用数字,可以说曲尽其妙,往往使人叹为观止。本文拟以部分唐诗宋诗为例就数字诗的形式、特点及其作用作初步探索。一、数字诗的形式这里讲的数字主要指基数,即从一到十加上百,千、万、(?)、半和一、二的同义语如孤、独、双、两等共十九个。这些数字诗的形式多种多样,大体上有下面几种:

  • 标签: 入诗 数字入 诗问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敦煌曲子词中有4例、变文中有2例阴混押的现象。敦煌世俗材料的异文别字中,也存在同一个阴声韵可以与不同韵尾的人声相混,同一人声也对应不同的阴声韵。敦煌曲子词与变文中,人声字同阴声字合押并不多见。但敦煌诗歌中,无一例阴人互押的现象。曲子词和变文中的阴人混押现象,体现了在唐五代时期西北尤其是河西地区的方言中,人声韵尾开始消变了。

  • 标签: 敦煌韵文 阴入相混 入声尾消失 唐五代 河西方音
  • 简介:摘要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礼貌用语的使用对促进人们思想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并能起到良好的交流效果。该文以leech、“礼貌原则”及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为依据,探讨礼貌用语在大学缅甸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试图通过分析师生之间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使学生们更加自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 标签:
  • 简介:董志翘先生《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下简称《研究》)是一部研究唐代专书词汇的力作.笔者有幸较早拜读此书,现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在下面,供董志翘先生和读者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 标签: 中古词汇 评述
  • 简介:全元曲韵字中有841字不见于《中原音韵》,而《中原音韵》有2029字不见于元曲押韵。比较二者相重韵字,我们发现“琼贞他氛”等37字《中原音韵》漏收(指理应两或三部兼收,但《中原音韵》只收入其中一或两部),“底媸蚩徙塞”5字《中原音韵》错收。

  • 标签: 元曲 中原音韵 韵字 比较
  • 简介:文章从音韵结构上分析指出“支微鱼”产生的基础是/jwij/,因异化而丢失腭化介音/j/是多数官话方言uei韵母的源头,而因异化而丢失腭化韵尾/j/是导致“支微人鱼”产生的音变。止摄合口三等和蟹摄合口三、四等字甚至包括某些方言中的蟹摄合口一等字在不同的阶段都曾具备/jwij/这样的基础,故都产生这一变化。这一变化是与知庄章组字丢失腭化介音交织在一起的,故产生了不同的类型,文章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变化在晋方言中的表现。

  • 标签: 支微入鱼 音韵结构 异化 晋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