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6 个结果
  • 简介:身在法院,一说起和谐,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涉诉信访;一谈到民生,我们一定会更多地关注民商、执行。那么,作为审理刑事案件的法官,在促进和谐司法中就无所作为了吗?我身边的同事们用刑事法官所独有的方式对此作出了圆满的诠释:和谐司法,我们一直在努力。下面,我就讲讲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曾经深深地感动过我,相信必将会感动您。

  • 标签: 刑事案件 和谐 司法 法官 故事 法院
  • 简介:法官:5个月前,刘某将其一家个人独资企业,以1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我,并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近几天我才得知该企业曾向某公司借款15万元,针对公司的还款要求,我认为,原投资人刘某将企业整体转让给我,应视为原企业已经消灭,现在的企业应是新企业,没有义务偿还原来的债务。请问我的观点对吗?

  • 标签: 个人独资企业 债务承担 清偿责任 变更登记 投资人 原企业
  • 简介:<正>中国互联网搜索服务商百度,正经受着全所未有的诉讼磨难。2005年9月初在上海步升音乐文化公司诉其"音乐侵权"案中落败,9月底又被百代、索尼、华纳、环球等全球五大唱片公司告上法庭。尽管后案经初次开庭后还未有结果,但前案法院判其侵权成立的定论,已经表明"链接构成侵权"原则在司法领域被采纳。然而,这一原则的适用是否正确?法律界和业界竞相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长期以来,法律和技术层面都没有对互联网音乐搜索服务作出明确的限制,国内外有多家知名网络公司提供MP3等多媒体文件的搜索,搜索引擎所带来的简单音乐获取方式并未遭到否定。此种链接方式有别于网络音乐非法下载服务对音乐著作权人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国内并没有互联

  • 标签: 音乐文化公司 版权人 著作权人 网络服务提供者 前案 网络音乐
  • 简介:重庆黑老大龚刚模的辩护律师李庄因诱导、唆使委托人编造证言、引诱证人作伪证而被提起公诉;律师张某隐瞒当事人造假擅自上诉而被法院训诫,而委托人拖欠诉讼费的情况更是时有耳闻。在人们享受律师提供的专业法律服务的同时,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够和谐的声音,这也直接反应在了法院审理的案件上,诉讼代理合同纠纷案件正作为一种新的案件类型出现。律师不仅是案件的代理人,而且直接作为案件的当事人参加到诉讼之中。实践中,诉讼代理合同纠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镜像一:律所谎称能够影响裁判结果委托人质疑合同效力2006年2月20日,原告某律师事务所与被告F公司签订一份委托代理协议,约定由某律师事务所作为F公司在一起案件中执行阶段的委托代理人,代理权限为:

  • 标签: 合同纠纷案件 诉讼代理 当事人 案件类型 律师事务所 委托代理人
  • 简介: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社会综合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是保障农民依法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和自治权利的制度设计。中国的宪政建设不能忽视农村基层民主宪政,没有农村基层民主宪政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民主宪政化,村民自治自身具有丰富的宪政内涵和宪政价值。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应当突破传统思维视角和研究进路,从宪政的角度对村民自治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揭示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

  • 标签: 村民自治 宪政 思考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这种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基层政治新秩序在我国农村诞生,从此村民自治即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关注的热点。20余年过去了,关于村民自治的学术探讨愈来愈细化、理论化。然而,长期以来有关村民自治之正当性、制度保障及其动力源泉等主题一直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著述并不多见。①村民自治已载人宪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上述主题研讨的忽视与其在我国政制架构中的地位颇不相称。

  • 标签: 村民自治 20世纪80年代 宪政 政治制度 学术界 动力源泉
  • 简介:以文化的功能论视角来分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会发现非宗教与非国家意识、司法伦理的人性情理因素以及静的法律秩序等本土文化根源促进了刑事和解在个人利益(减少刑事处罚和增加赔偿数额)与社会影响(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其他公民权利)这一矛盾中寻求平衡,该制度成功之关键在于中国人的情理伦理及本身所具有的个人与社会的两面性。为此,实践中,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应通过受害方、加害人利益伦理的诉求和真实意思的表达、司法机关的职权因素与主导意识以及国家或者社会的伦理需求与价值评判三个阶段来实现。

  • 标签: 刑事和解 价值基础 文化理念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科举改革期间,国际法成为科举考试内容,进入了普通士人的知识视野。科举考试中的公法试题以晚清传教士的国际法译本为知识依据,除了对应试者进行一定的知识考察外,依据国际法建言中国外交、对国际法与传统经义进行会通诠释,也是最为多见的考察内容。这些国际法试题与答卷,以及相关的应试参考资料,呈现了一种特定的知识样貌,反映出清末国际法知识的存在形态。

  • 标签: 国际法 科举考试 知识传播 知识形态
  • 简介:法官:我姨夫承包了100多亩果园,武某是他家的一个长期雇工。去年10月底的一天下午,我姨夫按约定要到县城给一个水果经销商送一车水果,事先找好了车,可是司机家里突然有事不能去送了,但他愿意把车留下让我姨夫自己找司机。在没有司机可找的情况下,我姨夫就想起了家里的雇工武莱前不久刚学会开车,武某因为还没有拿到驾照就不想去,我姨夫就要求他必须去送一趟,晚上8点钟走,路上车少一些,也没有了交通警察。但没有想到的是,武某因为超车与一辆轿车相撞,导致轿车司机死亡,交警部门经过勘察认定,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交通警察 交警部门 司机 经销商 雇工
  • 简介:笔者在司法实践中发现,近年来,伪造村(居)委会印章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但是,由于刑法在规定伪造印章罪的保护对象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我国社会管理结构中客观存在着村(居)委会这一特殊组织的情况,以致司法机关在对此类行为适用法律时陷入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既有失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肃性,让此类行为逃避了法律的严惩.

  • 标签: 伪造印章罪 犯罪对象 村委会印章 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 简介:拜读《律师世界》1997年第七期第46页刊登的《公安干警私自查房并侵吞财物的行为应定何罪》一文后,对丰学龙同志的观点不敢苟同。具体意见如下:一、本案不构成贪污罪首先,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实施的行为,因此行为人的贪污行为应该与执行公务相联系。但本案被告人林某的行为不属于执行公务行为。理由是:(-)被告人无执行公务的动机,否则它就不必等到晚12时许才去“工作”;(二)被告人没有按照法定程序执法,而是在下班后既未接受任务又未经领导批准私自以警察的身份前往某宾馆查夜;(三)某次查夜行为发生在林某下班后的时间内;(四)被告人违反规定使用武器。其次,贪污罪侵害的对象为国家或集

  • 标签: 公安干警 被告人 敲诈勒索罪 抢劫罪 被害人 贪污罪
  • 简介:犯罪现场重建是近年来侦查学问题研究中较为热点的话题之一,不少人对此进行过分析和论证,多数是将其作为一个形而上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但现场重建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现场重建主要依赖于科学的实验和重建人员丰富的经验而不是高科技设备;现场重建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当然,现场重建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 标签: 现场重建 理论 方法 实验 经验 局限
  • 简介:所谓的"危重分子"是指罪犯中具有危害国家安全、脱逃危险、行凶危险、自杀危险、破坏危险的分子和改造消极、性情粗野、精神异常、思想抵触、家庭变故的重点人物.危重分子的思想转化,是改造罪犯的难题,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做好危重分子的思想转化,除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还应从6个方面着手,并要防止4种倾向.

  • 标签: 罪犯 脱逃 行凶 国家安全 危险 经常性
  • 简介:法官:2010年10月,李某通过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从一家房地产公司购得A栋1单元扣2号房屋,并支付了部分房款,但未搬入居住及办理房屋产权手续。4个月后,公司又通过签订《商品房购销合同》,将上述房屋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我。我一次性付清房款后,与公司在房屋交易所进行了备案登记。不久,公司因一房多卖事发而引发诉讼,可法院却在我与公司已办理备案登记的情况下,驳回了我要求获得该房屋的诉讼请求。请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 标签: 登记备案 《商品房买卖合同》 《商品房购销合同》 房地产公司 房屋产权 备案登记
  • 简介:<正>"司法能动"这一概念俨然成了近来学界最热门的概念,许多学者和实务专家对司法能动本体论及周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有些看法颇有见地和深度。也许是笔者理解不够或视角的原因,总觉得这些议论还有未点到之处或没有达到应有的点上,依然有隔靴搔痒之感。毫无疑问,"司法能动"这一概念是一个西方法制语境下的概念。其意向是相对于"司法被动"的状态而言的。无论是"司法能动"还是"司法被动",在西方法制语境下都有多重指向和相对性。指向之一是特定于司法与立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架构状态,是针对与立法权、行政权的相互关系而言,是指司法权的作用导向。司法能动表达的是对立法权、行

  • 标签: 中国语境 现实主义法学派 超越法律 诉讼体制 诉讼效率 立法原意
  • 简介:谈此案原担保人应否继续负担保责任申屠青,王文祖《人民司法》1996年第5期刊登了罗书平。龚勇同志撰写的《债券由代理发行银行垫支兑付,原担保人应否继续负担保责任》一文(以下简称《债》文),就B厂为A厂委托工商银行某支行代理发行企业债券提供担保,在债券...

  • 标签: 企业债券管理 原担保 发行企业 担保责任 保证责任 债权人
  •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对法律的“态度”多为“应付”和“利用”,此种实用主义乃源于现代性法律所固有的“机器”特性。而在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下,包括法律人在内的普通人所秉持的这种对法律的态度,业已成为事关法治成效的重大问题。所谓“普通人的‘旁观式’法律态度”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理论上,都难以成立。在法律、文学与历史的交叉视界中,K和卡夫卡的法律态度都比想象的要复杂,而这诸多深层疑难,都需要一种迈向“普通人”的法律理论进行整体回应。

  • 标签: 法律态度 普通人 卡夫卡 《审判》 法治
  • 简介:被告人:沃尔柯·弗拉基米斯拉夫·瓦列里耶维奇,男,25岁,俄罗斯国籍。1993年3月8日被逮捕。被告人:克里米克·奥列格·维克托洛维奇,男,22岁,乌克兰国籍。1993年3月8日被逮捕。

  • 标签: 维奇 沃尔 里耶 基米 维克托 奥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