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淀粉积累高峰期锥栗种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得到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分类及代谢通路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了7个与淀粉蔗糖代谢相关酶基因在锥栗种仁发育过程中表达特征。结果显示:denovo组装后共获得53629条Unigene序列,序列平均长度为746bp;通过与其他核酸、蛋白质数据库Blast搜索比对,共26739条Unigene序列获得基因注释,占All-Unigene49.86%;与COG数据库比对后将其注释14413条Unigene序列划分成25类;GO功能注释33926条Unigene基因共分成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生物过程3大类58个分支;与KEGG数据库比对结果注释5277条Unigene序列划分为116条代谢通路;7个与淀粉蔗糖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中,CH.29636(淀粉合成酶,SS),CH.11971(淀粉分支酶,SBE)两个基因随着种仁发育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其余5个基因(CH.31302、CH.33690、CH.19238、CH.30128、CH.13088)表达量随着种仁发育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该结果与锥栗种仁发育期淀粉蔗糖变化规律一致。这些信息为锥栗果实品质形成相关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锥栗 RNA-SEQ 种仁 实时荧光定量PCR 淀粉 蔗糖
  • 简介:调查研究了首次引进13个美国酿酒葡萄品种在北京地区栽培后植物学性状、果实品质抗寒及抗霜霉病能力,并与传统欧亚种酿酒葡萄及砧木品种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总结了它们之间植物学性状与抗逆性差异。本试验选出了在抗寒及抗霜霉病方面表现优良美国酿酒葡萄品种,为这些品种在我国实际栽培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美国酿酒葡萄 植物学性状 果实品质 抗寒性 抗病性
  • 简介:以4份老芒麦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100%RH高温高湿老化法(AA)对老芒麦种子进行不同梯度老化处理,探讨老化后老芒麦种子活力种子内部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加深,4份老芒麦种子各项活力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生理生化指标中,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出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现象,而丙二醛含量则出现整体一致上升趋势,POD活性变化无规则,SOD活性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现象,CAT活性则发生整体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将为老芒麦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完整性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 标签: 老芒麦 人工老化 种子活力 生理生化变化
  • 简介:近年侵袭性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尤其在HIV、肿瘤、器官移植、血液病、重症监护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病死率不断升高,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合理用药是治疗疾病抢救生命关键。

  • 标签: 真菌感染 实验室检测 征文通知 高峰论坛 免疫缺陷 学习
  • 简介:2018年12月21日,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召开了年度总结会。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铎院士主持,副主任委员廖万清院士、委员施伟民教授、戚中田教授、赵敬军教授翟明教授、温海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廖万清院士致辞后,长征医院李钢政委致辞,潘炜华教授汇报了2018年度重点实验工作进展、研究成果以及所面临问题与挑战。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2018年度工作总结进行了审议,展开了热烈讨论交流,对所取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评价。

  • 标签: 重点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 医学真菌 上海市 会议 学术委员会
  • 简介:目的了解近19年间上海地区脓癣发病情况、病原菌及其变迁。方法选取头皮屑及头发真菌直接镜检阳性(或)真菌培养为皮肤癣菌者,记录其临床表现、感染方式及动物接触史等。结果头癣患者1009例,其中男性437例,女性572例;年龄20d-93岁,平均10.44岁;脓癣114例(11.30%),其中男性44例,女性70例。年龄20d~68岁,平均10.60岁,5~10岁最多见(45.61%),其次为5岁以下儿童(31.58%)。感染方式:发内型48例,发外型66例。真菌培养阳性脓癣95例,其中犬小孢子菌29例(30.53%)、紫色毛癣菌21例(22.11%)、须癣毛癣菌19例(20.00%)、红色毛癣菌15例(15.79%)、断发毛癣菌7例(7.37%)、石膏样小孢子菌4例(4.21%)。脓癣发病呈上升趋势,须癣毛癣菌脓癣尤为显著。结论上海地区脓癣主要发生于10岁以内儿童,犬小孢子菌是最常见致病菌,发外型感染较发内型多见。

  • 标签: 头癣 脓癣 皮肤癣菌
  • 简介:目的研究灰黄霉素、克霉唑及灰黄霉素、克霉唑与地塞米松组合成联合药物对红色毛癣菌在体内、外活性影响。方法在体外分别应用灰黄霉素、地塞米松、克霉唑、灰黄霉素:克霉唑:地塞米松=5:5:1联合药物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红色毛癣菌,确立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联合药物分数抑菌浓度(FIC);制作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皮肤癣豚鼠动物模型,根据豚鼠用药部位分成四组,对豚鼠皮疹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体外实验联合药物MIC小于单药MIC,且联合药物起协同次协同作用;体内实验中联合用药组对动物受损局部皮肤给药后,对红色毛癣菌所致皮损积分为(1.89±0.68),与对照组(3.33±0.69)比较,可明显减轻局部皮肤损伤病变程度,该药优于克霉唑组(2.33±0.69)、灰黄霉素组(2.11±0.58)。结论短期内灰黄霉素、克霉唑与地塞米松组合成联合药物有较强抗红色毛癣菌抗炎作用,其抗菌活性强于单独药物灰黄霉素克霉唑。

  • 标签: 灰黄霉素 克霉唑 地塞米松 红色毛癣菌 抗真菌活性 联合应用
  • 简介:随着医学界对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认识不断深入,这两种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但是广泛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增加,特别是口腔念珠菌感染为其中一种最常见感染。本文对2003年6月-2006年6月期间,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住院87例天疱疮13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进行口腔念珠菌检查、随访,旨在了解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现状及其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念珠菌病 口腔天疱疮 大疮性天疱疮
  • 简介:真菌是一种古老生物,显微镜问世后,许兰黄癣菌就是最早发现致病真菌,但由于真菌在自然界位置未定,直到上世纪中叶才明确它是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真菌(菌物)界。解放前,我国虽然也有几个兼职医学真菌学元老,但多为临床学家兼任,当从患者分离出并认定为真菌所致病,明确诊断,定下疗法,治疗患者,最后总结报告,极少有菌种保藏研究。我国真菌界元老如杨国亮、曹松年、郭可大、张柏英等教授虽然也从国外带回一些模式菌种,但多用来作观摩对比,谈不上成立保藏中心。当一些模式菌种发生变异,即失去其保藏价值。在食品工业真菌方面尤其如此,损失更大,如众所周知味精产生菌,最早是由我国专家学者分离出,但不幸被日本人拿走,生产出所谓“味之素(即今味精)”,反而倾销到我国,还保有专利。另外一种红曲,亦为我国独创,既是食物天然添加剂,还能发酵生产酱腐乳等,品味精美,市场价值不菲。其他如茅台,五粮液等酒曲,更是价值连城,非常宝贵。

  • 标签: 致病真菌 菌种保藏 中国医学 市场价值 发酵生产 天然添加剂
  • 简介:以真菌性皮肤病为例,试从诊断性评价视角论述该课程教学实践要点具体教学策略,对医学生进行了科学、公正、客观评价。同时,对涉及诊断性评价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反思,说明将诊断性评价适时纳入医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中重要性必要性。

  • 标签: 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体系 皮肤性病学 真菌性皮肤病
  • 简介:利用表型AFLP标记,对怒江干热河谷57份杧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8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种质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6.98%~61.50%,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3.975,其中单果重变异较大。AFLP分析结果显示:57份种质共产生109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32条,多态性比率为94.0%,相似系数在0.55~0.82之间。AFLP聚类分析结果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种质间具有复杂遗传关系,且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相关性。表型性状聚类AFLP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相对一致,均能较准确地将优势类群聚在一起,且表明57份杧果种质具有较丰富遗传多样性。

  • 标签: 杧果 AFLP 遗传多样性 怒江干热河谷
  • 简介:突变体是基因功能研究品种改良重要材料。本研究对一个中品661EMS诱变株型突变体(it1)进行了表型生理鉴定,旨在为该突变体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株型紧凑,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呈深绿色且皱缩;突变体高度降低为野生型2/3,但节间数目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别,说明it1株高降低是由每个节间长度缩短造成,与节间数目无关;突变体分枝数、荚数、粒数、叶柄长度及夹角、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野生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结果为控制突变相关基因定位、图位克隆功能分析以及育种利用提供了优良种质理论依据。

  • 标签: 大豆 EMS 株型 突变体
  • 简介:甘蓝型油菜是一种重要油料作物,为了改良其种子脂肪酸组分,提升其经济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油菜种子发育时期脂肪酸合成积累模式及BnFAD2、BnFAD3、BnFATB基因表达规律,认为这3个基因在种子发育中后期(授粉后25d起)高效表达对油酸合成积累有着重要影响。通过Napin启动子诱导对油菜植株中BnFAD2、BnFAD3、BnFATB基因进行RNAi共干扰抑制,以达到提升油酸含量目的。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油菜种子中BnFAD2、BnFAD3、BnFATB基因表达受到强烈抑制,种子中油酸含量由66.76%提升至82.98%,且油脂合成相关基因同步出现表达上调。

  • 标签: 油菜种子 油酸 BnFAD2 BnFAD3 BnFATB
  • 简介: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oryzae)不同致病变种引起两种最重要水稻细菌性病害。发掘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两种病害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分别综述了这两种高度相关病害抗性遗传研究进展,包括已发掘利用主效抗性基因特点及目前国内外对这两种病害抗性QTL定位研究进展,为水稻抗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育种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 标签: 水稻 白叶枯病 细菌性条斑病 抗性遗传
  • 简介:根据苎麻转录组测序中PCS基因片段,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中苎1号中克隆获得了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BnPCS1。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956bp,其中开放读码框长1512bp,编码503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等电点分别为56.02kD7.01。与长喙田菁(ACT87974)、百脉根(Q2TSC7)、狼牙刺(AFM38979)、荷花(BAN08523)杜梨(AEY68568)PCS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4%、73%、75%、73%77%。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nPCS1在根、茎、茎尖、幼叶、成熟叶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成熟叶中表达量最高,茎中表达量最低,并且该基因受镉ABA诱导上调表达。BnPCS1基因克隆将为苎麻抗重金属分子育种进一步功能分析奠定基础。

  • 标签: 苎麻 BnPCS1基因 克隆 表达分析 植物激素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真菌透甲模型,观察真菌透甲时间,来探讨红色毛癣菌与短帚霉相互作用。方法建立真菌透甲模型,分为红色毛癣菌组、短帚霉组、短帚霉-红色毛癣菌混合组,分析各组透甲时间。结果透甲模型中,红色毛癣菌透甲时间为(9.46±1.89)d,短帚霉透甲时间为(2.62±0.96)d,混合组中短帚霉透甲时间为(2.54±0.78)d。结论体外透甲模型中,短帚霉比红色毛癣菌先穿透甲板。混合组中,红色毛癣菌对短帚霉透甲时间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甲真菌病 模型 红色毛癣菌 短帚霉
  • 简介:为研究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Fer)导入表达对水稻植株子粒重要矿质元素积累所产生影响,本试验以原始受体亲本粳稻品种秀水11为轮回亲本,外源豌豆铁蛋白转基因纯系Fer34为非轮回亲本,采取连续回交,结合GUS标记基因辅助选择技术,在BC6F3获得含Pea-FerFer34-XS11,它与秀水11构成一对近等基因系。并利用该近等基因系,研究Pea-Fer基因导入对水稻植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幼苗期、分蘖期、成熟期)根、茎(叶鞘)、叶及子粒不同部分(谷壳、米糠、糙米、精米)主要矿质元素(Fe、Ca、Mn、Zn)积累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Fer)导入,使得水稻植株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根、茎(叶鞘)、叶等器官中Fe含量较对照品种秀水11明显增加,而对于Ca、MnZn含量并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水稻子粒中Fe含量积累也有较高提升,而Ca、MnZn积累却未出现显著变化。这为深入开展转基因富铁水稻新种质研究利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 标签: 水稻 Pea-Fer 近等基因系 基因表达 矿质元素
  • 简介:目的了解濮阳地区部分浅部真菌病中两种及两种以上真菌混合感染情况。方法对临床确诊为浅部真菌病患者456例,取标本行10%KOH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登记确诊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昆合感染发病特点。结果确诊皮肤癣菌念珠菌混合感染病例36例,分离率为7.89%,多见于股部(58.33%)足部(27.78%);分离菌株72株,皮肤癣菌中以红色毛癣菌为主(75.00%),念珠菌中以非白念珠菌为主(72.22%)。结论濮阳地区部分浅部真菌病中混合感染主要为皮肤癣菌念珠菌混合感染,多见于股部足部;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非白念珠菌为主。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混合感染 红色毛癣菌 非白念珠菌
  • 简介:目的通过体外研究热灭活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T.asahii)孢子对健康人外周血单核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表型功能影响,探讨DCs在T.asahii感染中可能发挥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正常人外周血DCs,与不同浓度热灭活T.asahii孢子进行孵育,DCs与T.asahii浓度比分别为1∶1、1∶51∶10,RPMI-1640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及阳性对照,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DCs形态变化;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实验组DCs对T.asahii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诱导孵育过程中D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24h时实验组部分DCs内可观察到不止一个被吞噬T.asahii孢子,吞噬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且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8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升高水平低于LPS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外周血DCs吞噬热灭活T.asahii孢子后,形态发生改变,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升高,DCs进一步成熟。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树突状细胞 表面分子
  • 简介:从普通小麦Fukuho与冰草(Agropyroncristatum,2n=4x=28,PPPP)Z559衍生系中发现3558-2具有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多优异性状。为了揭示衍生系3558-2优异性状遗传特征,本研究对其与小麦品种京4841间282个F2单株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等穗部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QTL定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小麦穗部相关性状都符合数量性状特征。利用单标记分析将穗部相关性状QTL主要定位于小麦1A染色体,同时发现在小麦2A、5B5D染色体也有QTL分布。通过加密标记重点构建了1A染色体短臂遗传连锁图,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解析了小麦1AS染色体穗部相关性状QTL效应,发现在1A染色体存在与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相关重要QTL各1个,解释变异度分别为14.41%、5.15%、14.84%10.87%。本研究发现在3558-21AS染色体上成簇分布着涉及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重要性状QTL,这一结果对指导进一步研究与利用3558-2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小麦 穗部相关性状 QTL 基因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