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二人转亦称“蹦蹦”,是东北地区喜闻乐见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长期以来深受民众的喜爱,特别是近年来在刘老根大舞台的影响下.二人转已经普及到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它以通俗的语言,滑稽的色调,丑角的表演,优美的乐调使二人转的戏剧形式滑稽突出,妙趣横生。欢快诙谐。使人在丑的表现形态下,得到美的享受,有着深厚的美学基础。

  • 标签: 美学基础 二人转 民间艺术 地方色彩 东北地区 戏剧形式
  • 简介:坦桑尼亚团体操还是以简单的集体做操、单一的队形、人数少、在打鼓伴奏下自由散漫舞蹈动作进行表演。而我国团体操发展成为融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作衬托,有动作造型、队形图案与艺术装饰(背景、音乐、服装、道具、灯光等)完整创编体系的综合性、艺术性、民族性、群众性的艺术表演。由于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政局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在坦桑共和国50周年独立日庆典中也想借团体操表演展现本国政治、经济、管理实力、民族文化、地域风俗、体育、艺术、科技的发展水平,激励其人民公平竞争、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所以邀请中国团体操专家组与本国团体操专家组为这次团体操在团体操编排、动作造型、队形图案与艺术装饰进行交流、学习、指导。但在指导中,由于国与国地域、风土人情、社会风貌、政治经济及文化不同,在团体操主题设计、动作造型、队形图案、艺术装饰、组织手法上体现本国特色。

  • 标签: 集体主义 团体操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高科技手段 舞蹈动作 政治经济
  • 简介:《寻龙诀》改编自网络作家天下霸唱风靡一时的《鬼吹灯》系列。该小说具有较广泛的受众群体,加之其题材的独特性,使得电影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面临突破观众期待的巨大挑战。影片上映后所获得的商业成功,既与影片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有关,也与其充分考虑和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有着必然的联系。接受美学是西方文论之一,最早由姚斯提出。文章即从接受美学入手,从视觉审美、悬疑性叙事、主题内涵三方面分析影片《寻龙诀》。

  • 标签: 《寻龙诀》 乌尔善 接受美学
  • 简介:<正>《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竟达到如此惊世骇俗、炉火纯青的高度,实令人惊叹。为此,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北村三郎在编《世界百杰传》时,将施耐庵和孔子并列作为中国代表收入,足见其影响之大。作为文学,《水浒传》杰出之处,主要在其高度的美学价值,这又首先并且是核心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和《三

  • 标签: 《水浒传》 美学价值系统 人物形象 性美学 历史演义 《三国演义》
  • 简介:诗与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先秦时期的"乐"是集诗、乐、舞三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从当时的诸多文献资料中皆可知晓。诗和乐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但在地位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乐是根本,起着主导作用,而诗依附于乐,是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朝礼乐制度盛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诗的推广与传播,体现了诗在诗乐舞为一体的乐中的重要价值。本文拟从周朝的诗乐教育、乐与礼的结合和儒家乐论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先秦时期"诗"与"乐"的美学关系。

  • 标签: 先秦 “诗” “乐” 美学关系
  • 简介: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当代的文化、思想、文学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在他去世后的这十多年里,大众媒体对他热议如潮,同时毁誉分明。誉者认为他是绝对的大师,是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最大的收获。毁者则认为他浅白、低俗、丑陋,是流氓文学的代表,不值一提。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对王小波小说作品的美学态度的不同判断。也就是说王小波的作品究竟是通过真、善表现美,还是通过假、恶表现丑。因此将王小波的文学作品放在美学视角下分析,明确其美学态度,对于评价王小波的作品乃至王小波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相当一些人把王小波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派大师。后现代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蔑视权威、亵渎崇高,打破既有的思想藩篱而自由思想。如果是这样,在美与丑的界定上,王小波恐怕至少要与一部分读者存在差异。关于美的本质,我们比较接受北京大学叶朗教授“美在意象”的理论。阅读小说的过程应该就是审美的过程,作者在小说中展示的结构、语言、题材等方面的信息相对读者而言就是“象”,读者与之相生相伴的情感活动、思维活动就是“意”,“意象”能够使读者产生愉悦,则小说作品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一、关于王小波小说作品的结构小说的...

  • 标签: 小说作品分析 王小波小说作品 美学视角
  • 简介:摘要温克尔曼是德国启蒙时期一位重要的美学家。他主张模仿古希腊的艺术,推崇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理想美,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他把艺术的发展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并对艺术自身进行了风格划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温克尔曼开创了欧洲近代真正的艺术史。虽然现在他的名字被很多人所忽视,但他的古典主义美学对后世的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 标签: 温克尔曼 美学思想 模仿 理想美 艺术史
  • 简介:中晚唐是唐诗风貌变化的重要转关,也是诗词盛衰更替的重要转关,诗衰词盛一时成为当日文坛发展的趋势.诗歌俗艳、浅直等一系列与流行曲词相似的特征逐渐得到强化,其中所显示的新的审美追求逐渐与词的内在特质相重合.李贺、李商隐、韩偓三位前后继起跨越一百馀年的诗人可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特征、功能上接近于词,其语言、意象、技巧也在文人词的创作上导夫先路,为稍后的词人所祖尚.诗歌的词化及其对词体的影响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 标签: 中晚唐 诗美学 内在特质 审美追求 李商隐 文人词
  • 简介:一九四二年一月,郭沫若以“历来所未有”的泉涌妙思,一笔挥成他成就最高的史剧《屈原》。一六○五年,莎士比亚饱蘸忧愤,写成他著名的悲剧《李尔王》。由于两剧都取材于古代,都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都属于悲剧性的诗剧,尤其剧中的主人公,都有非常相似的长篇抒情独白,所以,有人在《屈原》一出演就说,《屈原》很象《李尔王》。郭沫若自己也曾谈到:《屈原》与《李尔王》“相似得令我自己都感觉着有点惊讶。”“但我却深自庆幸,我在写《屈原》

  • 标签: 《李尔王》 《屈原》 美学品格 我自己 奥瑟罗 人物情感
  • 简介:<正>皎然《诗式》是一部能反映皎然诗论全貌的重要著作。据《诗式序》,此书是他多年精思论撰的成果。它以“名篇丽句”示诗式,“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这就是说,要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探讨诗歌的法式和规律,指点诗歌创作的门径。唐代以“格”、“式”来论诗的著作很多,但多论“声病对偶浅法,”理论价值不大。但是皎然的《诗式》独出诸家之上,它第一次把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引来论诗,以意境说为核心,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特质、

  • 标签: 《诗式》 诗歌创作 诗歌美学 认识论 理论价值 意境说
  • 简介:接受美学概念最早是由H.R.姚斯和伊塞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的文学理论观念,这一理论在动画电影市场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在提醒电影创作者要时刻注意遵循接受美学的指导,重视观众的主体能动作用。目前,较少有学者关注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有鉴于此,文章从民族性、期待性、教育性三方面,分析《熊出没》的接受美学特征,以此来增强电影人对接受美学范式的理解,从而促进国产动画电影的蓬勃发展。

  • 标签: 《熊出没》 国产电影 动画电影 接受美学
  • 简介: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阐释学、美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文学评论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使人们对文学翻译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促进了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文学作品有着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能够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无尽的遐想,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常会从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认知、文学修养、审美倾向等出发解读文学作品,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 标签: 接受美学理论 文学翻译 视阈 20世纪中期 文学作品 翻译的本质
  • 简介:《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为主,兼集儒、法、墨等多家思想精华的重要杂家论著。其中关于音乐的论述很多,见解独到,极富智慧。本文从书中讨论的音乐的"有声"和"无声"、音乐作品中情感表达的"确定"和"不确定"、音乐的"个体表达"与"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出发,对《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述评,并对其美学思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其中包含的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评价。

  • 标签: 《淮南子》 音乐美学思想
  • 简介:一、引言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具有争议的作家,其作品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受到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但争议和质疑恰恰表现了人们对郁达夫及其文学作品的高度关注,也凸显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与其以忧郁哀怨的感伤为显在特征的美学风格是分不开的。这种独特美学风格在五四时期曾激起了广大青年心理上和审美上的巨大共鸣,并引领了一股“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郁达夫在其《文学概说》一书中将这种美学风格称为文学内在倾向上的“殉情主义”。“殉情主义”是独立于感伤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定概念。郁达夫的“殉情”绝非只是固有私情的放任自流,同时还饱含着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 标签: 美学风格 浪漫主义 郁达夫 殉情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作品
  • 简介:由于数字技术的加盟,电影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引起了对于传统电影美学本体论的质疑和“电影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再思考。本文试图从电影文本的变化着手,在电影数字化理论与技术的双重语境中分析电影美学的建构。在此基础上,对数字电影的本体研究和数字电影究竟该“何去何从”提出自己的观点。

  • 标签: 电影艺术 数字化时代 美学建构 数字技术 数字电影 美学本体论
  • 简介:<正>张承志大部分小说都是以草原为背景,在《黑骏马》中亦是如此。这部小说以草原最古老的《刚嘎哈啦》作为线索展现草原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之间的悖论,为我们再现了古老的草原生存状态以及草原上美丽的人性。从本质上来说,通过这样的民族历史的剖析实现对草原上人性美的反思,也正是在这样的冲突中体现了一种古朴苍凉的悲壮之美。一、生态审美之维度在《黑骏马》小说中不断出现草原、牧歌、骏马和蒙

  • 标签: 张承志 白音宝力格 嘎哈 现代都市文明 美学角度 人性美
  • 简介: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成为全人类迫切的行为,这在许多影视文艺作品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拍摄的《阿凡达》就是一部杰出的生态电影,这部给全世界人们带来震撼视觉效应的3D电影,体现出了鲜明的生态主题。影片中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并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科技至上”思想的危害性与负面影响,探讨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前景问题,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 标签: 《阿凡达》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美学
  • 简介:少数民族电影是我国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建构少数民族身份、表达返璞归真的美学意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彝族电影《花腰新娘》是众多少数民族电影中难得的清新脱俗的佳作,时至今日仍然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电影范本。影片将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浪漫的爱情故事当中,讴歌了人性的纯真美好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有别于一般商业片的诗意美学特征。

  • 标签: 《花腰新娘》 诗意美学 少数民族电影 艺术形态
  • 简介:在莫言小说中,无论是审美内涵还是叙事形式,都蕴含了各种难以协调、彼此矛盾的元素,呈现出一种混杂性的美学趣味。这种混杂性,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常常是美丑善恶齐聚一体,极富人性之张力;反映在作品的文化意蕴上,则是解构性的现代意愿、民间化的自然生命与传统真善美观念之间的相互补充或对抗,并折射了创作主体异常含混的价值立场。从叙事形式上看,这种混杂性美学追求,集中体现在莫言对西方现代叙事和中国古典叙事手法的整合性运用上。莫言的这一美学追求,具有强烈的颠覆意愿,也使他的创作长期陷入两极化评价的尴尬之境。

  • 标签: 莫言 混杂性 文化意识 传统与现代 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