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脓毒症是感染因素介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至今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细菌Cp6DNA是引起脓毒症的主要病原分子。CpGDNA通过与TLR9结合,介导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是介导脓毒症发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CpGDNA为靶点,从中药中定向分离具有拮抗CpGDNA和治疗脓毒症作用的活性物质。方法:(1)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建立以CpGDNA为靶点的筛选抗炎中药的技术平台并对78种中药进行筛选;(2)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硅胶柱层析、离子交换柱层析技术,从大黄中定向分离与CDGDNA具有较高结合活性的组分,并对得到的组分进行初步的活性评价,确定活性组分;(3)在体外实验中,测定活性组分与CpGDNA、lipidA的结合能力,观察活性组分对LPS、CpGDNA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在体内实验中,观察活性组分对致死剂量热灭活大肠杆菌攻击小鼠的保护作用。(4)利用反相HPLC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制备分离,获得活性单体化合物;(5)在体外实验中,检测单体化合物与CpGDNA和lipidA的结合能力.观察化合物对LPS、CpGDNA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结果:(1)建立了以CpGDNA为靶点应用生物传感器筛选抗炎中药的技术平台;从78种中药中筛选出大黄等14种中药与CpGDNA具有较高结合能力;(2)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硅胶柱层析、离子交换柱层析等技术从大黄水提物中定向分离得到与CpGDNA有较高结合活性大黄D组分;(3)在体外,大黄D组分与CpGDNA、LipidA均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对CpGDNA及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TNF-α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并呈现良好的量一效关系。在体内,大黄D组分对致死剂量的热灭活大肠杆菌攻击小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4)通过反相HPLC从D组分中分离得到单体

  • 标签: CPGDNA 大黄水提物 分离制备 活性物质 抗CpG RAW264.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一次成浆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我血站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集到的规格分别为300ml、400ml的全血列为研究对象,规格为300ml、400ml的全血分别为7489袋、5750袋,共计13239袋样本,从不同方面对一次性成浆率进行分析。结果: 改进后全年一次离心成浆率达99.12%,二次离心成浆率达100%。结论:装杯方式方法、血袋中留存空气、血液滤白的时间、全血的复温、离心后静置以及分离血浆采取的方式均会对一次成浆率造成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成分制备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血站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参与成分制备的26例工作人员,以双盲法将其分为甲乙组,分别给予常规管理与细节管理,比较两组的管理结局。结果:乙组的血液质量、无菌技术操作和安全防护评分均高于甲组(P

  • 标签: 细节管理 成分制备管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成分血的制备过程展开质量控制工作,以便于达成目标合格率,从而确保临床用血具有安全性、可靠性。方法:在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内,本站供血科供应的4万袋起始血液,对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措施展开细化处理,并且需要针对相关影响要素进行一一质控。结果:在所有环节施行质量控制措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措施血站制定的质量控制目标达到预期要求,防止出现血液资源浪费的问题。结论:建立一套严格化、全程化以及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并落实质量控制措施能够使得血站产品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并且还能够促使成分制备的合格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促使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 标签: 血站成分血 制备过程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现象的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对2021年7月-2023年7月间血站的成分制备工作展开研究,记录其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后制定预防措施,比较改进前后血站血液报废占比变化情况。结果:根据血站近两年的工作情况可知,共发现12次血液报废情况,其中脂肪血的占比最高,其次为凝块、血袋破损、溶血等。在制定预防措施后血液报废占比显著下降,实施前后的数据差异显著。结论:在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此在未来应做好工作人员宣教、做好血站成分制备过程的细节管理等工作,可显著预防血液报废问题发生,具有可行性。

  • 标签: 血站 血液报废 预防措施 成分制备
  • 简介:摘要针对PDCA循环管理方法,探讨其在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前景,有利于规范成分制备流程,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以进一步加强血液质量安全,促进血站发展。

  • 标签: PDCA循环 成分血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血站中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实施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9月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同血液制品报废情况。结果在血站中制备了总计300077.91U的血液制品,据统计发现有8000U的血液成分制品中发生了血液报废情况,其中,以报废率来看,所占比率最高的报废成分制品是由于脂血和溶血而造成的。结论在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在每一个环节中所会造成的血液浪费情况,尽可能将血液存放的时间缩短,以此保证血液质量。

  • 标签: 血液成分 血液制备 报废情况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血液制备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指,收集、接触血站中所有的血液,收集回来的血液中极有可能出现含有传染病等其他危险因素。相关医学研究报告表明,无偿献血收集回来的血液中不乏含有疾病的血液,并且含有传染性疾病的血液数量也逐渐增加。近几年来,虽然无偿献血站的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改善,但是仍旧存在较多的问题以及危险因素。因此,提升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方案必须尽快提升和完善。本文主要对血液成分制备工作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 标签: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 职业性损伤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 -2017年 1月期间我血站采集的血液 13000 U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 2015年 1月 -2016年 1月期间未实施血液报废预防管理的 7000 U作为对照组,将 2016年 1月 -2017年 1月期间实施了血液报废预防管理的 6000 U作为观察组。首先对 13000 U血液中发生报废的血液进行报废原因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血液报废预防管理,对比分析血液报废预防管理实施前后的血液报废率。结果:导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包括脂肪血( 7.79%),颜色异常( 0.30%),离心破袋( 0.08%),渗漏( 0.06%),热合不严( 0.08%)。与未实施针对性预防处理对策的对照组相比,实施了针对性预防处理对策后的观察组由于各项原因所导致的血液报废率均显著较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导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包括脂肪血、颜色异常、离心破袋、渗漏及热合不严等,在深入分析导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预防处理对策,可显著由于各项原因所导致的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率。

  • 标签: 血站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建设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血液中心(血站)以及各科室都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但大部分是局域网络,彼此之间独立和封闭,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机整合,无法进行沟通和协作,血液成分具体数据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血液成分制备管理水平,

  • 标签: 成分血 制备 临床输血 数据化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进一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血液成分制备的效果。 方法 本次将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进行无偿献血的 10000 名献血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计算血液成分制备过程血液报废比重,进一步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干预措施。 结果 本次 10000 份成分制品中,血液报废 128 份( 1.28% );相关原因包括:脂肪血 86 份( 0.86% )、凝块 13 份( 0.13% )、溶血 5 份( 0.05% )、血袋破损 5 份( 0.05% )、热合不严 3 份( 0.03% )、不足量 16 份( 0.16% 。 结论 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较多,包括脂肪血、凝块、溶血、血袋破损、热合不严以及不足量等,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血液成分制备合格率,降低报废率。

  • 标签: 血站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原因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总结其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12年-2014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并分析相关预防措施,2015年-2016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应用相应的血液报废预防措施。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抗-HIV阳性、SYP阳性、ALT高、脂肪血、过期、破损、凝块、不足量、溶血是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相比较于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血液报废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发生,主要与仪器设备、人为因素有关。

  • 标签: 血站 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原因 预防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问题的原因,探讨预防血液报废、提高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的有效措施。方法: 针对血站2021年7月~2022年6月期间采集的22300U血液进行调查研究,对比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管理的实施前(2021年7~12月,采集血液11040U)、实施后(2022年1~6月,采集血液11260U)的血液报废问题发生情况。结果:分析血液报废问题发生情况,在22300U血液的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报废率为1.01%,冷沉淀(1029U)、红细胞(17724U)、血浆(3547U)的报废率分别为0.78%、0.58%、3.19%。对比质量管理前后的血液报废问题发生情况,实施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管理后的血液报废率(0.56%<1.47%,χ2=46.004)低于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管理前(P<0.05)。分析血液报废的原因,实施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管理后,采血不足发生率(0.09%<0.26%,χ2=9.623)、过期率(0.08%<0.22%,χ2=7.126)、血袋破损发生率(0.12%<0.35%,χ2=13.551)、溶血发生率(0.13%<0.31%,χ2=7.765)、脂血发生率(0.14%<0.33%,χ2=8.112)低于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管理前(P<0.05)。结论: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针对引起血液报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基于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进行血液成分制备操作。

  • 标签: 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原因 解决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的原因、防控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作为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防控措施管理阶段,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作为未实施阶段,分析两个阶段内血浆报废情况,以及两个阶段内医务人员(35例,无工作变动),对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观察阶段共制备血液8544袋,离心时血袋破损血浆报废39袋(0.46%),对照阶段共制备血液8130袋,报废69袋(0.85%);观察阶段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34±4.96)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3.45±4.77)分(<0.05)。结论掌握制备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防控措施,并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降低血浆报废率,节约医疗资源。

  • 标签: 成分血 离心 血袋破损 原因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站血液制备过程中血袋破损情况,对减少血液报废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对2011-2017年本站成分制备过程中152袋血液破损作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本站成分制备中血袋破损报废152袋(0.19‰),其中离心破损62袋(0.08‰);2011-2017年血袋破损报废率呈下降趋势;针对破损原因进行了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成分制备过程中不同的血袋破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袋破损,避免血液浪费及环境污染。

  • 标签: 成分制备 血袋破损 统计分析
  • 简介:摘 要: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好地推动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输血临床医学同样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血液质量的好坏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患者的身体康复状况具有很大的影响。输血医疗现如今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对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施血液成分制备信息化建设,提高血液质量控制成效,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性,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同时也实现了对有限血液资源的有效节约利用。鉴于此,本文就血液质量控制内容和血液成分制备信息化建设在血液质量控制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 标签: 血液 成分制备 信息化 质量控制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