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一嘉庆(1795-1821)、道光(1821-1850)时期,满清王朝正处在由盛转衰的关捩点上,康乾盛世的昔日辉煌已成为世人遥不可及的追忆与梦幻,不可逆转的衰败之象却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深重的社会危机使清朝统治者陷入内外交困、举步维艰的窘境之中.

  • 标签: 章回小说 革新 传承 流变 康乾盛世 社会危机
  • 简介:摘要: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及时响应和有效处理群众的诉求,是深入了解社会民意、提升治理效率的关键。但是,由于群众的诉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诉求,使得基层政府在处理这些诉求上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在当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益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处理不合理诉求,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和创新。

  • 标签: 不合理诉求 基层治理 办理模式
  • 简介:独特的经历和特定时代的历史风云使萧乾的人生和创作道路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特写是其创作最显著的艺术特征。这些作品的独特价值就体现在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贴近上,体现在新闻与文学的共同关系上。

  • 标签: 萧乾 真实 文字素描
  • 简介: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受到西方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对中国作家译介最为积极的当属美国和法国。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和汉学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上.它并非唯美国的马首是瞻。在对某些中国作家的译介上,法国的态度甚至比美国更为积极;而一些中国作家在法国所取得的反响也是在西方国家中独一无二的。

  • 标签: 中国作家 法国 知识精英 中国当代文学 流变 形象
  • 简介:从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建国以来的儿童影片创作可以1981年6月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建立、1984年12月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成立和1985年童牛奖的设立为分界分为萌发期和发展繁荣期。后者的繁荣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近十几年的创作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前三十年的创作总量;第二,对儿童片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分出了幼儿(2—6岁)、狭义的儿童(7—11岁)、少年(12—16岁)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适应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特点的影片。第三,题材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不仅涉及了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教育、心理、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且还有不少革命历史和古

  • 标签: 儿童片 成长型 少年儿童成长 成人世界 文本 儿童心理
  • 简介:在民间,传讲我国古代官吏故事最广泛的当属包公的故事。其人史书有载:“包拯,字希仁,公元999年生于庐州合肥(今属安徽)。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中进土,朝廷任命大理评事(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陪审员),嘉{右六年(公元1061年)迁升枢密副使。1062年病逝,生年64岁。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赐溢号‘孝肃’。”

  • 标签: 包公戏 传统剧目 故事 二人转 考证 流变
  • 简介:林纾古文小说处在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雅俗格局转换之间,是将之纳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雅俗格局内来完成的,即试图实践中国古代文学中“雅”的小说——这一完全崭新的事物。在创作实践的层面,林纾虽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既定的形式,但也找不到更多新的途径,呈现出尴尬的境地。林纾古文小说创作与五四新文学的小说实践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为中国古代雅文学内部的有限调整,一为在西方文学系统中横的移植——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固有的丰富性。

  • 标签: 雅俗 小说 现代转型 古文小说
  • 简介:<正>现在,人们都在谈论“信息高速公路”,相形之下,红学信息的传递速度,可实在是太慢了。冯其庸先生为马来西亚国际汉学会议而作的《论<红楼梦>的脂本、程本及其他》的长文,写作时间是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九日,待到《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四年第二期发表后交到我手中,已经是八个月后的一九九四年六月了。在此期间,我于一九

  • 标签: 脂本 程甲本 《红楼梦》 甲戌本 脂砚斋 程本
  • 简介:<正>艺院本的文字是在程甲本基础上的滥改,不是歪曲就是夸大,夸大也是歪曲,还可以从数字的使用上看出来。如30回,宝玉得罪了黛玉、向黛玉陪不是,艺院本写道:“说着,又把‘好妹妹’叫了几万声““几万声”程甲本作“几十声”。“几十声”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夸张,而“几万声”纯属无聊的夸大,这

  • 标签: 院本 程甲本 宝玉 脂本 凤姐 程本
  • 简介:解放战争初期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对中国的乡村社会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在革命风暴的携裹之下,乡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被阶级斗争话语所否定;血缘和地缘不再是维系乡村社会的主要纽带,阶级划分模式把乡村变成了敌我分明的阵营;宗族与乡绅的权威被取消,来自国家的直接统治第一次深入到了乡村基层。

  • 标签: 分子 乡村社会 流变 形象 文学 土改
  • 简介:<正>海外华文文学从本质上讲是海外华人心系“双重家园”历程的结晶。当这种文学越来越深地掘进于居住国现实生活的土壤时,它也同时被要求具有更为丰厚的华语艺术储备。而在海外社会,华文文化往往被置于非主流地位,华人社会在教育传承、语言沟通和其他形式文化交流上都有局限,完全依靠华人社会内部的文化因素来不断积累起华文文学新的艺术储量便有着诸多困难。诺思罗普·

  • 标签: 东南亚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轮廓描述 新世代作家 东南亚华人 现代主义
  • 简介:第三节警世戏社二、三班在哈尔滨的演剧活动一、二班的艺术活动警世戏社的班主王凤亭自办了警世头班以后,始终没有放弃再办三个班社的愿望和努力。警世头班离开唐山,一路唱红,王凤亭便托付在评剧艺人中赋有名望的李春盛帮助组建二班。李春盛承接此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营口李子祥班的重要成员挖了过来,又从其他班社邀集到一些颇有影响的艺员,组成了一个近五十人的大班社.1923年,警世戏社二班在唐山正式成立.

  • 标签: 中国北方 流变史 黑龙江 戏曲 播迁 地域
  • 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两本巨著均对工艺美术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无论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还是"造型艺术之一"都能说明其存在的意义。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工艺都可以归为艺术的范畴,只有对基础物质进行艺术性加工才能将其升级为工艺美术。所以,对工艺美术的研究必须要建立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各类器用上。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对元明工艺美术图案、色彩及造型的流变展开深入研究,意在突显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的审美观和艺术底蕴。

  • 标签: 元明时期 工艺美术作品 图案 色彩 造型的流变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往昔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变身为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叙事有一个从发扬“集体精神”到“催人奋进”到着眼“陶冶净化”的演进;叙事策略从直接颂扬嬗变为以传统伦理诉诸观众情感。1980年代以来,伴随商业电影的三次起落,主旋律影片尽管经历了世俗化流变过程,但借助主流话语、政策扶持及资金支持,其“文以载道”的“教化”目的并未改变。若欲维持对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潜在支配影响,主旋律电影的观念定位、叙事策略、表现手法乃至生产发行等仍面临诸多挑战。

  • 标签: 叙事 叙事策略 主流话语 主旋律电影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2
  • 简介:既是文化载体、又被文化管束的各类散文文本,文化散文,网络散文的本体构成尚未达到印刷文化中散文的美学高度

  • 标签: 中国散文 审美现局 性流变
  • 简介: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性别压迫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妇女反抗压迫、争取平等权利的努力从未停息过。展现两性平等的概念,是女性主义者追求两性平等运动中重要的一环。自1830至1930的百年间,美国女权运动在过去的岁月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美国女性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女性主义思想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被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萨福天纵才具,曾经在爱琴海中的莱斯波斯岛上开办女子学校,与女弟子唱和,创作具有同性恋色彩的诗歌,因此萨福被视为现代女权主义的先祖。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女性主义直到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才开始在欧洲兴起。女性主义思想传入美国则是19世纪上半叶的事了。追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变迁轨迹,对它的发展流变进行分析、诠释和评价,找到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文学创作中过去与现在的最佳交汇途径,1830年是一个适合的起点,因为根据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凯特·米利特,性革命问世于19世纪30、40年代。

  • 标签: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者 女性主义思想 女性角色 美国妇女 美国女权运动
  • 简介:<正>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书法"(calligraphy)是东亚文化(以汉字为主的中韩日三国文字为基础)和阿拉伯文化(以阿拉伯文为基础)所独具的现象,这种形式既不同于古埃及"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的图像书写,又决然不同于其他"活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的"非书法化"取向。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形式基础的,它在当代艺术当中转换为一种"书法性"(calligraphic)的呈现,从而从东亚

  • 标签: 当代中国艺术 艺术语言 形式基础 阿拉伯文化 字法 法性
  • 简介:流变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诗歌黄宗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代美国诗人的艺术追求与战前现代派诗人的志趣大不相同了。艾略特、庞德、斯蒂文斯、弗罗斯特、莫尔及克莱思等美国诗人为战后美国年轻一代诗人提供了一个形式和主题极为宽泛的创作范式。然而,也正...

  • 标签: 诗歌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诗学理论 美国诗歌 垮掉派诗人 艾略特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法国文学中的政治意识流变,本文采用文学史与政治思想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启蒙时代至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文学作品。研究发现,启蒙思想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呼应了社会变革的需求。随着时代演变,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思想逐渐从对抗绝对王权转向探讨社会不公与革命情绪。法国大革命更加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作品中呈现出革命理念与现实的交织。这一研究认为,法国文学中政治意识的演变反映了文学与社会互动的紧密联系,彰显了文学作为社会思想表达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

  • 标签: 法国文学 政治意识 启蒙时代 法国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