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Fas和FasL在鼻息肉的表达,研究细胞凋亡和Fas/FasL系统在鼻息肉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和FasL在35例鼻息肉和17例正常下鼻甲组织的表达.对Fas和FasL阳性细胞的类型、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Fas和FasL在鼻息肉组织的表达均较正常下鼻甲组织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2.Fas在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都有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息肉表面的上皮细胞和间质内的炎性细胞.结论1.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可能是鼻息肉长期保持良性增生的重要因素.2.FasL在鼻息肉上皮细胞的高表达与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及Fas/FasL系统的免疫监视作用有关.

  • 标签: 鼻息肉组织 高表达 FAS/FASL系统 上皮细胞 正常 下鼻甲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对翼状胬肉手术患者术前准备流程及护理措施优化,以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避免护理缺陷及安全风险,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以2012年至2015年12月共收治约654例688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分析2组的护理质量及患者和医生对术前准备的满意度。结果采用优化护理流程的观察组择期手术前准备不完善率10.3%,手术医生满意度95.17%,患者满意度91.03%,与对照组术前准备不完善率30.77%,手术医生满意率71.98%,患者满意度78.57%,相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室接患者时间少于10min占93.79%,与对照组的72.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缩短了转运时间。结论术前准备实施优质护理的确能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手术医生对于术前准备的满意度。

  • 标签: 翼状胬肉 术前准备 优质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封闭剂(fibrinsealing,FS)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63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分成FS组、Merocel高膨胀材料组和凡士林油纱条组,比较不同填塞材料的术后临床表现及远期影响。结果FS组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止血效果差于高膨胀材料及凡士林油纱条组,但术后头痛及鼻腔疼痛较轻,鼻黏膜反应轻,创口愈合快,鼻黏膜上皮化快,鼻腔粘连少。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应用FS术后头痛及鼻黏膜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 标签: 鼻内镜手术 纤维蛋白封闭剂 Merocel高膨胀海棉 鼻出血 鼻腔粘连
  • 简介:目的观察在翼状胬肉术采取干预措施对术后眼表修复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82例(88只眼)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干预组在常规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采取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全程覆盖角膜、20%乙醇棉签辅助角膜上皮残存胬肉组织清除、手术区域结膜组织整复等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眼表组织修复情况及主观感受。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自觉刺激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干预组眼表组织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远期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翼状胬肉术采用干预措施,加强眼表组织保护,有利于早期眼表组织修复,改善患者术后早期不适症状。

  • 标签: 翼状胬肉 干预 眼表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酒精浸润法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借鉴LASEK技术,术运用20%酒精浸泡胬肉周围的角膜上皮以制造一个清晰的分离平面,用白内障隧道刀剥离胬肉及其下方的角膜组织,胬肉切除后联合羊膜移植。结果42例50眼,49眼治愈,复发1眼,视力有提高42眼,视力不变8眼,未见任何并发症。结论本方法可较彻底地清除胬肉组织,为胬肉切除术后形成平滑的角膜面提供了简单安全的方法。

  • 标签: 酒精 翼状胬肉 切除
  • 简介:在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为法医学鉴定人提供客观的鉴定资料并作为主要的鉴定依据。本文对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在眼外伤司法鉴定的应用及法医学意义进行分析及探讨。

  • 标签: 医学影像学检查 眼外伤 司法鉴定
  • 简介:目的评价聚维酮碘在大规模白内障防盲手术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四川省贫困白内障防盲手术患者862例(862眼),在术前使用50g/L聚维酮碘消毒眼周皮肤、睑缘和结膜囊,术、术后观察眼部体征并询问患者主观不适。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23例患者有术眼部刺激感,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大规模自内障防盲手术中使用50g/L聚维酮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预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措施。

  • 标签: 白内障 眼内炎 聚维酮碘 防盲
  • 简介: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民生工程的应用及体会。方法在濉溪县残联组织的民生工程,共对300例(300眼)患者实施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第一天视力:在0.05以上者296例,脱盲率为98.67%;0.3以上者275例,脱残率91.67%。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规模化的白内障复明手术。

  • 标签: 小切口 白内障 手术
  • 简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与年龄相关的一组黄斑疾病。AMD以黄斑部视网膜及其下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和脉络膜发生病变,并导致患者视功能障碍和中心视力下降为特点,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不可逆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1]。

  • 标签: 视网膜色素上皮 中心视力 黄斑疾病 视功能障碍 DEGENERATION MACULAR
  • 简介:目的采用隧道式切口制作巩膜瓣.方法对90例120只眼青光眼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结果120只眼在术后1-2天前房形成97只眼,经过按摩后使前房形成的10只眼,经加压包扎等处理后恢复前房的13只眼.随访8个月~3年,弥散扁平型滤过泡113只眼;包囊性过滤泡5只眼;滤枕扁平无滤过功能2只眼.眼压控制:111只眼眼压在12~18mmHg之间,9只眼眼压高于25mmHg.结论巩膜瓣制作切面光滑及厚度均匀与否对于巩膜瓣的粘连有一定的关系.采用白内障隧道刀制作巩膜瓣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简便,滤过效果好等优点.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手术 隧道切口
  • 简介:目的探索支气管镜在气管内支架置入术的应用技术.方法表面麻醉下经气管镜或麻醉插管进行气管内支架置入.结果全部7例气管狭窄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症状缓解.随访4~16个月,气道通畅,支架位置良好.结论支气管镜下内支架置入术,具有麻醉简单、手术简便、安全可靠、损伤小、起效快的优点.

  • 标签: 硬管支气管镜 气管狭窄 气管内支架置入术 手术方法
  • 简介:变应性鼻炎(AR)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发生在鼻黏膜的非感染性炎性反应,肥大细胞(MC)浸润在其发病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新近发现的MC表面受体白介素33受体(IL-33R)、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受体(TSLPR)和Toll样受体4(TLR4)可以促使MC产生Th2相关效应因子,促发且维持Th2偏向,加重AR的免疫炎性反应,是研究和治疗AR潜在的靶点.本文将对上述受体的结构、表达、功能、相应配体、信号转导及其在AR的作用进行简要概述.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肥大细胞 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体检青光眼筛查方法及结果分析。方法采用同顾分析方法对我院健康体检数据库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21697人健康体检,发现青光眼1381例,患病率为1.14%,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810例,患病率为0.67%,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476例,患病率为0.39%,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44例,患病率为0.04%,继发性青光眼(SG)51例、患病率为0。04%。正常大陷门者112例,术发现先天性青光眼。结论青光眼筛查方法应简易、快捷、价廉及有效的。对健康体检作青光眼筛查足必要的并且足可行的,而且在健康体检数据为所有受检建立健康档案,这对青光眼患者诊断、治疗及评估有十分重要意义,特别对可疑青光眼受检者有一个长期跟踪观察及对比机会。

  • 标签: 青光眼 筛查 健康体检
  • 简介:<正>目前对于青光眼的治疗,主要采用小梁切除术,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其术后并发症如浅前房、低眼压、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成为影响术后效果及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术采用可拆式巩膜瓣缝线,术后拆线方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 标签: 小梁切除术 巩膜瓣 脉络膜脱离 术后浅前房 闭角型青光眼 视力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囊袋张力环植入下的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6例(28眼)。做透明角膜切口,连续环撕前囊,水分离后,将张力环植入晶状体囊袋内,使囊袋稳定居中,以行晶状体乳化抽吸,然后囊袋内置人人工晶状体。结果26例(28眼)全部成功行超声乳化手术并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O.05),23只眼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3只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倾斜但无明显偏中心,2只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中心。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囊袋内张力环植入可稳定晶状体囊袋,保证超声乳化手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的顺利进行,并可维持人工晶状体的长期稳定性,该手术方式安全有效。

  • 标签: 晶状体半脱位 超声乳化 囊袋内张力环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原因较多,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氧化应激(OS)与DR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参与并促进病变的发展。因此,本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氧化应激产生的原因与机制、氧化应激对视网膜组织的损伤机制等进行综述,以期更好的了解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为抗氧化疗法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氧化应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抗氧化治疗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手术治疗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在31例31眼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患者手术治疗应用0.2g/LMMC,观察术后裸眼视力及角膜瓣愈合情况。结果:术后6mo裸眼视力平均为0.82±0.19,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绝大部分患者角膜瓣愈合良好,4例患者角膜瓣边缘部分融解,但中心视力无明显影响。结论:在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手术治疗应用0.2g/LMMC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上皮植入 丝裂霉素C
  • 简介:随着研究生招生观念的转变,招收的医学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实用。我们在眼科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培养,增加病房临床实践时间,特别注重典型病例的示范作用,每一个专业组都会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将典型病例的特点从各个角度展示给广大研究生们,培养其临床诊治思辨能力,培训其显微手术技巧,从临床病历书写到记录总结,结合文献复习,拓展知识结构,锻炼专业型研究生论文书写能力,并以典型病例为基础,扩展知识覆盖面,引申注意事项及特殊病例的诊治。这套严格的培养体系,使专业型研究生能举一反三,从典型病例、重点病例获取对该种病情的最直观的全景了解与熟悉,以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临床知识,丰富临床经验,为将来工作岗位的考核打下基础。

  • 标签: 眼科 专业型研究生 临床培养 典型病例
  • 简介:目的观察自制全结膜囊羊膜固定器在重症眼表烧伤行羊膜遮盖手术应用效果。方法在11例(13眼)眼部重症烫伤患者治疗采用自制全结膜囊羊膜固定器将羊膜固定于眼表及眼睑皮肤面。根据病情需要更换羊膜,随访3月至3年。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0±3.0)分钟;眼表组织上皮化时间(13.2±11.3)天。重复手术次数3.5次,患者手术依从性良好,观察病例无角膜穿孔,无睑球粘连。结膜囊狭窄5例,角膜斑翳5例,角膜血管化2例。结论采用自制全结膜囊羊膜固定器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无创伤,重症烧伤患者可多次重复手术,特别适合重症眼表烧伤早期治疗,减少晚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眼表损伤 羊膜 羊膜固定器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经典理论包括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增加、蛋白激酶C的活化、氧化应激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基础研究已成为目前DR发病机制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目前已知与DR有关的细胞因子有VEGF,IGF-1,bFGF,TNF等。多种细胞因子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引起新生血管生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等多种改变,从而导致DR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与DR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发病机制 细胞因子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