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肿瘤型人工关节假的首例应用是1940年Moore等[1]为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植入的股骨上端金属假。直到植入后2年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该假一直未发生无菌性松动。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原发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2],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也较少。20世纪下半叶,放化疗的进步为原发骨肉瘤及转移瘤的保肢治疗创造了条件[3-5]。肿瘤型人工关节假的应用才逐渐广泛。

  • 标签: 假体无菌性松动 人工关节假体 肿瘤型 相关因素 原发恶性骨肿瘤 保肢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牵引复位联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22例低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第一步在局部麻醉下行颅骨牵引术,第二步在牵引复位情况下,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该组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X线片显示骨折脱位均复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恢复,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按Frantgkel分级,显效f降低2级)6例,有效(降低1级)13例,无效3例。结论在颈椎牵引复位的基础上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低位颈椎 骨折脱位 牵引 复位 前路减压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染色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21例胃溃疡组织、30例不同时期胃癌组织中MCM5的表达。结果MCM5高表达于胃癌细胞核,胃癌组织中的MCM5表达率为63.3%(19/30),胃溃疡组织中MCM5表达率4.7%(1/2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胃癌患者的MCM5表达明显高于Ⅱ-Ⅲ期的表达(P〉0.05),Ⅱ-Ⅲ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Ⅰ期(P〈0.01)。结论MCM5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新的胃癌增殖标志物。

  • 标签: 胃癌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随着社会明显老年化,膝关节骨关节炎及膝关节创伤性疾病越来越多,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及膝关节因创伤引起继发性骨关节炎临床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适合患者的假类型,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此外,临床上,还要考虑膝关节基本病变、畸形类型与膝部肌肉、韧带、软组织的质量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些因素使得临床医生的选择变得愈加困难。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适应证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32例髌骨下极骨折(AO/OTA34-A1)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取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how缝合法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髌骨爪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本组获12~23个月,平均(16.2±0.30)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疼痛和屈伸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B?stman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6±0.43)个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9±0.52)个月,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两组术后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均无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观察组为(129.4±0.43)°,对照组为(129.1±0.51)°;膝关节B?stman评分,观察组为(29.6±0.23)分,对照组(29.4±0.20)分。结论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kow缝合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髌腱的完整性,以维持膝关节功能,操作方便,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对髌骨下极骨折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切开复位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pediclescrewfixation)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osterioropenpediclescrewfixation)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为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并收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比较性研究。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Pubmed(1966年至2016年3月)、Cochrane图书馆(2016年第3期)、Embase(1966年至2016年3月)。人工检索期刊(1990年至2016年3月)The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Spine、EuropeanSpineJournal。2名脊柱外科专业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ail,RCT),共计318例,其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58例,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0例。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相比,手术时间短[WMD=-0.67,95%CI(-1.20,-0.14),P=0.01],出血量少[WMD=-2.83,95%CI(-4.15,-1.51),P〈0.0001],术后总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小[WMD=-2.79,95%CI(-3.80,-1.77),P〈0.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小[WMD=-2.33,95%CI(-3.08,-1.58),P〈0.00001],住院时间短[WMD=-1.79,95%CI(-2.48,-1.11),P〈0.00001],而两者术后1周内VAS评分[WMD=-4.02,95%CI(-8.98,0.94),P=0.11]、术后手术节段Cobb’s角[WMD=-0.72,95%CI(-2.32,0.89),P=0.38]、术后手术节段Cobb’s角矫正度丢失[WMD=-0.05,95%CI(-0.40,0.31),P=0.8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RR=0.57,95%CI(0.19,1.67),P=0.30]、椎弓根螺钉位置异常发生率[RR=0.69,95%CI(0.20,2.37),P=0.55]、术后感染发生率[RR=0.34,95%CI(0.04,3.18),P=0.34]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骨折 矫形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颈椎
  • 简介:目的探讨双Endobutton(带绊纽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8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6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术后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肩部活动度、肌力及肩锁关节x线片表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3个月。根据评价标准,优20例,良3例,差1例。结论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创伤小,内固定稳定可靠,重建了喙锁韧带,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术后无明显不适感,可早期功能锻炼且无需2次手术,是目前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肩锁关节 脱位 锁骨 骨折 内固定器 韧带
  • 简介:目的比较外侧中和钢板和后外侧解剖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外踝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共44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外侧中和钢板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9.6±15.8)岁(60~84岁),术前腰椎骨密度(0.889±0.104)g/cm^2,股骨颈骨密度(0.675±0.092)g/cm^2;后外侧解剖钢板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7.9±13.2)岁(60~78岁),术前腰椎骨密度(0.925±0.093)g/cm^2,股骨颈骨密度(0.568±0.062)g/cm^2;平均术前住院时间分别为4.8天和4.5天。致伤原因:平地摔伤24例,自行车摔伤4例,楼梯扭伤16例;根据影像学旋后外旋型损伤分度:Ⅱ度(单纯的外踝骨折)7例,Ⅲ度(外踝和胫骨远端后外侧骨折)4例,Ⅳ度(外踝、胫骨远端后外侧及内踝骨折)33例。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踝评分系统(Americanorthopedicfootanklesociety,AOFAS)对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44例获平均17(12~25)个月随访,两组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旋后外旋型骨折分度、术前住院时间和股骨颈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26)。术后12个月随访AOFAS评分:外侧中和钢板和抗滑钢板组分别为平均(93.7±6.1)分和(94.5±6.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切口相关并发症:外侧中和钢板组9例并发切口感染和内固定激惹等,后外侧抗滑钢板固定组并发内固定激惹和腓骨肌腱病各1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旋后外旋型外踝骨折均安全有效,但后外侧解剖钢板可以减少切口局部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踝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p53的5种选择性剪接异构p53β、p53γ、Δ133p53、Δ133p53β和Δ133p53γmRNA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1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巢式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53β、p53γ、Δ133p53、Δ133p53β和Δ133p53γ共5种异构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5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均未检测出p53γ、Δ133p53β和Δ133p53γmRNA的表达。Δ133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3.3%(11/15),在癌旁组织中为20.0%(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53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20.0%(3/15),在癌旁组织中为66.7%(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3)。结论Δ133p53mRNA和p53βmRNA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不同,这两种异构的差异性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胃癌 P53 选择性剪接 异构体 巢式RT-PCR
  • 简介:胰腺癌是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仅有1~4%[1],即使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其术后5年生存率也仅有15~25%[2].在中国,2004年一项对多家医院共234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根治切除率仅20.9%,根治术后胰腺癌的l、3、5年生存率分别为54.36%、13.47%、8.47%[3],在胰腺癌中,胰头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而胰尾癌的发病率则显著上升,这可能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部分无临床症状的患者获得诊断有关[4].在本文中,我们将汇报1例已侵犯腹腔干的胰尾癌患者行根治切除术后5年,发现孤立的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个案报道.

  • 标签: 体尾 孤立转移 尾癌
  • 简介:<正>颈部神经源性肿瘤可发生于颈部任何部位,在头颈部肿瘤中较为少见,按照病理结果可分为三类,副神经节瘤是其中之一[1]。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中,巨大颈动脉瘤较少见。近期我科收治了1例位于右侧颈部的巨大颈动脉副神经节瘤,术中发现肿瘤与颈部血管关系密切,血供极为丰富且包裹颈动脉分叉部,肿瘤全切后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将该患者诊疗情况并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副神经节瘤 外科治疗 病例报告
  • 简介:磁共振波谱是唯一能无创伤性的在体检测组织生化代谢的技术方法。磁共振波谱可分为单体素波谱和多素波谱。单体素波谱操作简单、检查时间较短,还可以获得较好的匀场效果和波谱图像,但是素较大。素定位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多素波谱素小、视野较大,可同时反映不同代谢物的空间分布。但操作较复杂,检查时间较长。本文主要对单体素波谱和多素波谱的优缺点及其在胶质瘤中的应用加以总结。

  • 标签: 磁共振 波谱学 胶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手术方式和手术持续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276例患者资料,男140例,女136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3岁。按照手术方式及手术持续时间不同分组,其中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00例,B组(骨折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骨折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98例,C组(人工髋关节置换-非骨水泥型)78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3组:X组(手术时间〈60min)140例,Y组(手术时间60~120min)90例,Z组(手术时间〉120min)46例。分别比较手术方式(A、B、C)3组及手术持续时间(X、Y、Z)3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在不同手术方式上,A组10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B组98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04%;C组78例中9例发生DVT,发生率11.54%;C组DVT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12)。在手术持续时间上,X组14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1.4%;Y组90例3例发生DVT,发生率3.3%;Z组46例中8例发生DVT,发生率17.4%;Z组DVT的发生率高于X组和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7)。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较大创伤手术方式比较小创伤手术方式增加术后DVT的发生率,手术持续时间超过120min明显增加了术后DVT的发生率,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天1次不能完全避免DVT的形成,应重视术后DVT的综合预防及筛查。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人 静脉血栓形成 外科手术 手术时间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对SchatzkerIV~V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8例研究对象按照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在手术复位并内固定后,对照组予主动肌力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4~5周CPM,术后1个月、3个月测量膝关节最大活动度,术后3个月采用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后1天、1个月、3个月伸膝活动度及术后1天屈膝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92.4±10.8)°vs.(84.5±12.0)°]、3个月[(118.6±12.4)°vs.(112.3±10.5)°]屈膝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88.2±4.2)vs.(84.0±5.0)]及疼痛[(26.5±3.2)vs.(24.9±3.4)]、功能[(19.0±1.7)vs.(18.2±1.9)]、活动度[(15.5±1.5)vs.(14.6±1.8)]、肌力[(9.4±1.1)vs.(8.8±1.0)]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hatzkerIV~V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在主动肌力训练基础上给予CPM有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内骨折 运动疗法 持续被动性 康复
  • 简介: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未知的慢性疾病。常累及骶髂关节、脊柱等,造成脊柱强直、骨质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造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胸腰椎骨折[1-2]。其骨折处应力较为集中,骨折相对不稳定,治疗较为棘手。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前路内固定手术、后路内固定手术等。但其因骨折处应力过于集中、骨质质量差等原因,常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2-3]。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折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供临床借鉴。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21例胫骨平台骨折并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根据有无切口感染,分为两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特点、手术相关变量及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为1~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6个月。共16例(13.2%)发生切口感染,其中表浅感染12例(9.9%),深部感染4例(3.3%)。最为常见的感染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部分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延长以及ASA分级≥3级为胫骨平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存在较高的切口感染发生率,高危危险因素包括高BMI、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延长以及ASA分级≥3级。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各项指标,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伤口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微波与射频对离猪股骨干骺端的制热效应,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取20条新鲜成年猪股骨,根据数据随机法分成微波组与射频组2组,每组10个股骨样本分别采用微波和射频进行加热凝固。加热功率为60w,加热时长为300s,旁开加热点5、10、15mm测温,比较两种热疗技术的凝固范围和形状以及温度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60W·300s微波和射频凝固的纵径分别为37.1±3.2mm,28.3±2.5mm,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横径分别为21.3±1.6mm,19.8±1.4mm,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微波消融后出现明显的炭化带,凝固区及充血带分布,射频消融后仅可观察到明显的凝固区。射频形成的凝固体较微波更接近球形。微波和射频的中心温度分别为126.2±1.51℃,100.2±0.7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旁开10mm处温度分别为91.5±3.7℃,58.3±2.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各测温点分别在210s与255s内达到稳态,二者距离加热中心越近温度越高,上升速度越快。微波消融中心温度可达到120℃以上,射频消融中心温度不超过100℃。结论微波和射频对离猪股骨干骺端凝固形状及凝固范围存在差异,中心温度和旁开10mm处温度,微波显著高于射频。微波较射频热场温度高,凝固范围大,在较大骨肿瘤的治疗中宜选用微波,射频消融较微波有更好的温控性。了解各自的制热特性有利于两种技术的合理选择。

  • 标签: 微波 脉冲射频术 股骨 骨骺 动物实验
  • 简介:p90核糖S6蛋白激酶(rihosomalS6kinase,RSK)为Ras信号转导通路下游途径的重要调控因子,对Ras通路起调控作用。近年发现RSK家族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RSK家族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作简要综述。

  • 标签: 恶性肿瘤 p90核糖体S6蛋白激酶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