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鉴别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测的方法,实验组采用64层螺旋CT检测的方法,对比两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用64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其鉴别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肝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非那雄胺长期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随机在我院选取5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非那雄胺治疗。于治疗1、3、6个月后观察患者前列腺增生情况,检查两组患者前列腺特异抗原浓度。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经B超检查前列腺形态结构以及大小,观察组有所好转,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经过6个月后,观察组明显改善,对照组略有改善。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清前歹11腺特异性抗原(PSA)进行测定差异均不明显。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60%),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非那雄胺长期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服药时间越长,临床效果越好,并且能够改善患者前列腺增生情况。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非那雄胺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烧伤患者瘢痕增生烧伤患者瘢痕增生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强脉冲光联合压力疗法,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方法从我院中选取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进行治疗烧伤患者共50例,运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对其分成两组,即联合组和单一组各25例,其中,对单一采用压力疗法进行治疗,而在联合组中,则采用压力疗法和强脉冲光联合治疗。最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生命质量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分别对两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临床效果的总效率联合组要明显高于单一组,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所存在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联合组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要明显低于单一组,评分存在的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质量联合组要明显高于单一组,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患者瘢痕增生烧伤患者瘢痕增生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强脉冲光联合压力疗法,其治疗效果显著,即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瘢痕增生的厚度,同时也提高了生命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强脉冲光联合压力疗法 治疗烧伤 瘢痕增生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消乳散结胶囊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患者为例,所选取患者为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分别予以消乳散结胶囊治疗和小金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45/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30/48)。结论消乳散结胶囊对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的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消乳散结胶囊 小金丸 肝郁痰凝性乳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患者采用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指导和延续性护理方式,护理后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对比,实践证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分别是3.9%和7.8%,乙组的不良反应率低。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乙组的评分高于甲组,数据资料对比差异明显。结论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方式,效果明显,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延续性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取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占47.66%(51/107),采取孕激素炔诺酮治疗;观察组占52.34%(56/107),采取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对比两组的月经恢复正常率、治疗依从率、子宫内膜正常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结果观察组月经恢复正常率、治疗依从率、子宫内膜正常率均大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经χ2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的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恢复正常的子宫内膜,且安全性较高,治疗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 炔雌醇环丙孕酮 孕激素炔诺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及MR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3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把行螺旋CT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行MRI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特征与价值。结果对照组18例,平扫呈低密度的11例,等密度的4例,高密度的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的15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的3例,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13例,呈等密度的5例。观察组15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9例,中央瘢痕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呈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而延迟期与静脉期的信号强度呈下降趋势,11例中央瘢痕病灶均见延迟期强化。结论螺旋CT及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查能有效提升诊断精确率,MRI中央瘢痕延迟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螺旋CT MRI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 简介:收集高质量的人类肿瘤组织及以血液为主的体液样本是发现新型肿瘤生物标志物及药物作用新靶点的物质基础。高质量的生物样本也是决定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限速性因素。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均已建立完备的肿瘤样本库。

  • 标签: 肿瘤 病理学 组织样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5月-2017年7月接受的100例被诊断为原发性睾丸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病理诊断结果。结果100例原发性睾丸DLBCL中,61例患者肿瘤位于左侧睾丸,39例患者肿瘤位于右侧睾丸。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睾丸无痛性肿大,患者均行患侧睾丸高位根治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联合化疗与放疗,患者随访5年生存率为35.00%。肿瘤患者病理表现巨检结果为灰白、灰黄色、均质、质地坚硬、鱼肉状并且无包膜;镜检结果为异型淋巴样细胞呈现弥漫性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增大,核分裂多见,肿瘤累及部位包括白膜、附睾管、血管、精索。结论原发性睾丸DLBCL属于高度恶性肿瘤,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实际诊断时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等进行诊断与鉴别。

  • 标签: 原发性睾丸 DLBCL 病理诊断
  • 简介:淋巴瘤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形态学上观察都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WHO分类中,淋巴瘤没有独立的类别.而是与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起归类于淋巴组织肿瘤(淋系肿瘤)中(见表1)Ⅲ。这一分类是基于淋巴细胞发育、迁移和功能表达等方面的认识。

  • 标签: 成熟B细胞淋巴瘤 复杂性:细胞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3例初步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将2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并结合超声检查声像图的情况来分析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出现了显著的淋巴结肿大情况,无论是长轴直径、短轴直径还是两者的比值均符合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标准,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与脐周区域,与对照组数据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可以成为一种关键的辅助检查手段,在今后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高频超声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Bcl-2反义核酸治疗Burkitt's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将不含EB病毒的人类BL的细胞株-CA46移植到BAB/C裸鼠体内,受用体内体外交替传代的方式,建立BL裸鼠模型。并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反义治疗(A组),无义对照(B组)和空白对照(C组)三个组,每组5只,A组注射Bcl-2反义核酸,B组注射无义寡核苷酸,C组不注射任何制剂;治疗剂量为5mg/kg/d,给药方式为瘤内局部注射,每天注射一次,连续给药15天。结果A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中一只裸鼠的肿瘤消失,其余4只的瘤块明显小于B组和C组,A组对C组的肿瘤抑制率为89.5%;A组对B组的肿瘤抑制率为83.3%。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而B组对C组的抑制率为36.9%,与前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Bcl-2反义核酸对具有Bcl-2反义核酸对具有Bcl-2高表达的Burkitt's淋巴瘤具有明显的疗效。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BCL-2反义核酸 治疗 Burkitt's淋巴瘤 裸鼠模型 CA-46
  • 简介:摘要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一种主要由T辅助细胞17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L-17的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既往研究表明,IL-17在DLBCL中可能起着双向调控作用。现就IL-17在DLBCL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白介素1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调节 肿瘤微环境
  • 简介:现将1995-06~2004-05我院收治的以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结外淋巴瘤误诊2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经病理证实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诊断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1].男12例,女8例;年龄12~80岁,中位年龄46岁.按Ann~Arbor会议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8例,Ⅲ4例,Ⅳ期3例;高度恶性5例,中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7例.免疫组化检查B细胞型淋巴瘤15例,T细胞型淋巴瘤5例.

  • 标签: 淋巴瘤/诊断 神经系统/病理学 误诊
  • 简介:摘要鼻咽癌是我国临床上一项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位置主要集中在鼻咽腔顶部及侧壁位置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出听力下降、涕中带血、鼻塞及头痛等。引发鼻咽癌疾病产生因的素较多,与家族遗传、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有直接关系,该种疾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较高,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不适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鼻咽癌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为了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了解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诊断方法具有必要性。本文对鼻咽癌淋巴转移的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鼻咽癌 淋巴转移 诊断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diffusepulmonarylymphangiomatosis,DP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观察1例DPL患者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开胸肺活检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和乳糜胸;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结节影、网格影;病理示肺组织淋巴增生和扩张,免疫组化显示淋巴管内皮细胞CD31和D2-40阳性染色。结论:DP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征性,双肺多发结节状和网格状阴影伴乳糜胸是其主要特点,明确诊断依赖于肺活检病理诊断。

  • 标签: 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2月一2017年2月期间在江阴市医院行经腹B超探测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腹B超检查估测前列腺宽径、长度、厚度、质量,与实际参考值比较。结果经腹B超检查估测前列腺重量与手术切除实际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B超可为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提供有价值的鉴别诊断依据,且操作简便、无创,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 标签: B超 良性 前列腺增生症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疗效。方法设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行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尿流率(AFR)、最大尿流率(MFR)、膀胱尿量(RU)等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增生性膝关节炎患者行以推拿加正清风痛宁关节腔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增生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75例)和研究组(75例),前一组予以正清风痛宁关节腔注射治疗,后一组予以推拿加正清风痛宁关节腔注射治疗。结果经过分析发现,从临床总有效率上来看,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从疼痛评分上来看,治疗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经过治疗均下降,且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更低(P<0.05)。结论对增生性膝关节炎患者行以推拿加正清风痛宁关节腔注射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推拿 正清风痛宁 关节腔注射 增生性膝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