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美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胃溃疡并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胃溃疡并出血患者9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奥美单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症状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显著优于对照组47.92%,研究组各项体征缓解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胃溃疡并出血患者实施奥美联合铝碳酸镁,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体征缓解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奥美拉唑 铝碳酸镁 胃溃疡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奥美与埃索美治疗消化道溃疡的临床愈合率与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的110例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时间的不同随机将这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奥美进行治疗,研究组予以奥美+埃索美进行治疗,评定标准总有效率、HP根除率与溃疡愈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HP根除率与溃疡愈合率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奥美+埃索美对于消化道溃疡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且可显著提高该病患者的HP根除率与溃疡愈合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借鉴。

  • 标签: 奥美拉唑 埃索美拉 消化道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舒必利、奥美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血清VIP、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我院就诊的反流性胃患者,共45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5例。对照组给予舒必利和奥美治疗,观察组给予舒必利、奥美联合铝碳酸镁进行治疗,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血清VIP、IL-6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各项症状积分和血清VIP、IL-6水平明显比治疗前低,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明显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反流性胃炎的过程中,进行舒必利、奥美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有助于增强临床疗效,降低血清VIP、IL-6水平,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舒必利 奥美拉唑 铝碳酸镁 反流性胃炎 血清VIP IL-6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分析,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采用我院自制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调查表》进行,采用直接询问和病历资料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对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事件详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6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占71.21%,女性占28.79%;<35岁患者占12.12%,35~60岁患者占72.73%,>60岁患者占15.16%。发生不良反应排名前三位的药品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及诺氟沙星,占比分别为34.85%,18.18%和16.67%;在给药途径上,静脉滴注占比最高,为60.61%;给药方式中主要为单独用药,占比为81.82%。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消化系统、全身性反应及泌尿系统,占比分别为31.82%,19.70%和15.15%。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中可能引发多系统出现不良反应,使用中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8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收集时间为2012年1月—2016年12月,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结果80例事件报告中,有26例儿童患者(32.50%),有43例年龄≥50岁的患者(53.75%);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用药所占百分比最高,为70.00%;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40.00%、31.25%;不良反应累及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各自为25.00%、21.25%、18.75%。结论针对抗感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应当予以严格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这对于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临床用药安全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也逐渐深化,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仍是化学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尤其是抗感染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占比呈升高表现,因而必须积极防控该类不良反应情况。为此,本文对抗感染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进行了综述研究,旨在为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严重不良反应 发生特点 综述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康复护理。方法选50例本院换血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发生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给予患儿实施康复护理。结果患儿在换血治疗中主要常见的三种不良反应为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症,其发生率依次为48.00%、30.00%、22.00%。结论护理人员必须实时关注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措施,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换血治疗 不良反应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硝唑在临床治疗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并提出安全用药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8月—2017年8月诊治的采用甲硝唑治疗的患者49例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安全用药管理,对比管理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硝唑在临床治疗中易出现较多不良反应,本次研究发生率为51.02%,对患者进行用药安全指导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为10.2%,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硝唑在临床治疗中易出现较多不良反应,需要规范临床用药,加强用药安全管理,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甲硝唑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11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与B组各58例,A组采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B组采取口服阿奇霉素,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情况看出,随访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发热、过敏性皮疹以及休克等,其中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无明显差别,结果无统计学意义(χ2=0.298,0.500,0.642,1.735,P>0.05)。结论儿科临床应用中采取不同方式服用阿奇霉素均会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行预防,保障患儿身心安全,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疗效观察 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和临床上报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2015年至2017年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该统计时间内共计有20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上报,通过对不同亚组的分析,该医疗机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特点为男性女性=1.04951,男性和女性比率接近;其中50~70岁发生不良反应率最高,达32.37%;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发生率最高,有92例,占44.44%,其中以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最为多见;损伤的器官及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比例最大,占57.97%;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中以已知一般不良反应较多,占63.77%;呈报不良反应的科室中,临床药学室最多,占17.87%。结论该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男性和女性发生情况基本一致,对年龄情况分析可知儿童和老人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抗微生物药相对于其他药物来说发生率最高;发生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最多是皮肤及其附件;已知的一般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也就是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呈报的科室中相对就是血液肿瘤科较多。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制剂的主要的功效便是保障人们身体所必须拥有的维生素,促进人们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运转。本文将针对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制剂成分以及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制剂不良反应症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影响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制剂不良感应的因素。

  • 标签: 脂溶性维生素 注射制剂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中药注射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细菌和病毒感染等领域,既具有中医药的特色又有注射剂优点的剂型。为减少ADR事件发生,合理化使用中药注射剂,本文归纳总结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 标签: 中药 注射剂 ADR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证药学在处理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胃癌治疗患者的其中一例,通过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等典型不良反应,采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指导的循证药学方式来处理抗肿瘤药物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意见。结果经临床案例分析以及文献检索资料显示,在胃癌根治术后采用奥沙利铂进行化疗后,其该抗肿瘤药物的依赖性抗原与血小板抗体发生反应所致,通过临床医生与药师联合制定预防或升高血小板的方案,对患者应用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论针对我院选取的1例胃癌患者,通过循证药学分析问题,将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实践,进行药学监护,提高了抗肿瘤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从而进一步减轻了药物对患者身体的损害,提升了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的整体水平。

  • 标签: 循证药学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药针剂在联合用药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联合用药中的100份中药针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主要临床症状,统计中药针剂的联合用药方式以及2种中药针剂的不良反应构成比。结果①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构成比为33.0%,其后依次是消化系统(25.0%)、全身反应(14.0%)、呼吸系统(5.0%)、用药部位(3.0%)。②联合用药方式以中药针剂+中药针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构成比为39.0%,其后依次是中药针剂+中药固体制剂(28.0%)、中药针剂+西药针剂(22.0%)、中药针剂+西药固体制剂(11.0%)。③药物种类丹红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构成比分别为58.0%、42.0%。结论中药针剂在联合用药中的不良反应率较高,必须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中药针剂 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处理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的488例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人数居多,而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一般反应,1岁以下儿童居多,多数表现接种后24小时内发热、红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结论产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比较多,相关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加强相关疫苗接种知识的培训,从疫苗接种前、中、后三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疫苗接种安全性。

  • 标签: 疫苗接种 AEFI 不良反应 预防和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房药品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范监管措施。方法2016年12月—2017年8月我院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加强安全用药的宣传力度,对药房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结果抗生素类药物的退回记录显著多于其他类别(P<0.05)。结论重视由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引发的一系列事故,增强药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改善药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标签: 药物 不良反应 防范监管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曲肽与奥美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接收的8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奥美单独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选择奥曲肽与奥美联合治疗的方法,比较两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是88.37%,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是97.67%,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奥曲肽与奥美联合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到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中。

  • 标签: 奥曲肽 奥美拉唑 联合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胃出血患者用凝血酶、奥美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本院消化内科2017年2月—2018年6月间诊疗胃出血患者80例为分析对象,对患者进行数字编序并根据单双号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常规组接受奥美药物干预,联合组应用奥美联合凝血酶药物干预。比较两种方案下胃出血患者病情干预情况并归纳凝血酶联合奥美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止血有效率为92.5%,常规组止血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有明显优越性(P<0.05);在各项临床数据包括止血时间、大便隐血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在治疗方案引发不良反应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均无出现严重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出血患者选择凝血酶、奥美联合治疗方案能够缩短止血所需时间,有突出止血效果,安全性令人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凝血酶 奥美拉唑 胃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科消化疾病临床使用奥美错和常规药物治疗疗效以及药物分析比较。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入80例内科消化疾病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奥美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7.5%,两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使用奥美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奥美拉唑 常规药物 内科消化疾病 药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此次研究将以本院2014年7月-2016年11月间接诊的8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则加以使用伊托必利,各41例。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显示总有效率为97.6%,较之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则提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得到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伊托必利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