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荷兰的人类学家伊拉兹马斯(Erasmus,1466—1536)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国家中的年轻人所接受的教育上”。今天,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始以知识为基础、以思想理念为中心,这要求年轻人不仅要拥有一定的学识,还要具备创新思考的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事灵活的能力以及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经济与社会的未来发展关键在于教育,教育能够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 标签: 艺术教师 人际交流能力 素质 小学 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经济
  • 简介:对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与深化阶段。其研究范畴主要包括调查与对策研究、传统音乐与西方教学法实践研究、特定教师与学生群体研究等方面。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发生机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逻辑起点、研究成果转换等的分析,对21世我国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现状进行评价。

  • 标签: 农村 音乐教育 研究述评
  • 简介:文章试图借用胡琴艺术的一部分"历史音响",进一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胡琴作为20世中国器乐艺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整体的结构系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第二,目前所存见的胡琴"历史音响",为这门艺术的文化建构发挥了何种作用?第三,今天强调胡琴艺术的"历史音响"价值,对于当代胡琴艺术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当代的胡琴演奏家应该与前辈人比什么?

  • 标签: 历史音响 胡琴艺术 文化建构
  • 简介:埃申巴赫是德国战后一代中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直到20世80年代初。他方致力于指挥事业,25岁时,他在琉森举行的克拉拉,

  • 标签: 钢琴家 巴赫 克拉拉 指挥 年代 战后
  • 简介:在张之洞等人倡导的“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武汉成为20世初全国教育的示范地,其音乐教育也具有示范意义。文章从武汉地区的教会学校音乐活动、湖北幼稚园的音乐教育、盲童学校音乐教育,以及张之洞对音乐教育的倡导等方面,来论及20世初武汉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

  • 标签: 20世纪初 武汉 学堂 教会学校 幼稚园 盲童学校
  • 简介:金秋十月,应香港联艺娱乐公司邀请,中国京剧艺术团赴港参加“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活动,从10月17日至31日,艺术团演出了17场风格迥异、绚丽多姿的剧目,并以艺会友,会见老朋友,觅求新知音,广泛开展艺术交流和联谊活动。香港报纸称艺术团“空前鼎盛阵容”,“中国京剧名家香江汇演”,台湾报纸报导香港“刮起了京剧旋风”;而内地与台湾梨园界及香港票友同台共演更令人瞩目,被称为“海峡两岸京剧艺人在港作历史性演出”。新华社香港分社周南社长指出,中国京剧艺术团与台湾,香港

  • 标签: 中国京剧艺术 徽班 艺术交流 新华社香港分社 联谊活动 梅葆玖
  • 简介:文章对20世90年代以来关于汉剧音乐研究的论文及专著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作者根据研究内容将其分为声腔吏、音乐形态、创作发展、表演艺术特色、艺人传记、方志集成等几个方面,并根据学习心得提出了几个前人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如:汉剧的现状、汉剧的生态环境、如何在新时期发展汉剧等。

  • 标签: 汉剧 传统音乐 综述 现状 发展
  • 简介: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家曹光教授相识于1985年的夏秋之间,笔者时任省电台的文艺记者与音乐监制。一部新颖的钢琴五重奏《赋格音诗》作品录音,刚在制作机房听毕,那带有熟悉的渔歌风、戏剧韵味、抒情的歌谣体旋律,久久萦绕耳旁,意味无穷。作品架构层次的清晰、旋律线条的细腻,以及织体配器的恰当,充分展露出作者奇特的创作手法。为了制作专题音乐节目尽快地向听众介绍这部室内乐新作品,笔者慕名前往星海音乐学院拜访了曲作者、刚从“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室内乐)评选”颁奖大会(昆明举办)载誉归来的曹光老师,他的《赋格音诗》这部室内乐新作品被评上了全国优秀作品二等奖……。曹光,60年代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随

  • 标签: 曹光平 钢琴曲 作曲家 作品评论
  • 简介:本文是20世百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学术总结的一部分.作者将此百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分为世纪初至70年代的"创建期"和80年代初至世纪末的"拓展期"两个阶段.分别从学术背景、学理渊源、学术内容、学术价值、学术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梳理和评估.作者认为:20世80年代初至世纪末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其学术重心一方面是继续完善和充实前期所奠定的基础资料诸存和音乐型态研究成果;一方面开始明确地向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学科学理建设及相关社会科学学科学理吸收转换,从而再一次体现出更浓重的民族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特色.作为最能体现民族音乐学学科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本期的拓展实质上是一种学科理论层面再次指向人类学学科的"螺旋式"回归.

  • 标签: 20世纪 人类学 音乐学 少数民族音乐
  • 简介:现存日本古典音乐中,存在一种横跨筝曲、地歌、尺八乐三类的所谓“三曲”或者叫“三曲合奏”的演奏形式。文章以1847年出版的斋藤月岑(1804—1878)的《声曲类纂》的第一卷《宽永(1624—44)正保(1644—48)年间六扇古画屏风图选萃》的绘画资料为根据,研究三曲合奏形式。

  • 标签: 日本古典音乐 筝曲 地歌 尺八乐 斋藤月岑(1804—1878) 《声曲类纂》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也称TECHML)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实践运动正式拉开帷幕。1948年,声音技师皮埃尔·舍费尔(PierreSchaeffer1910-1995)在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制作了一些以"自然"声音(如一列火车和一架钢琴)为基础的磁带练习曲。通过对声音各部分的剪辑、变化回放速度、让磁带"反转播放"和"录音叠置"——对不同声音进行组合等方式,尝试将任何自然的声音加工处理成一个"声音体"。舍费尔称其为"具体音乐"。

  • 标签: 舍费尔 实践运动 西方音乐 Schaeffer 音乐音响 施托克豪森
  • 简介:20世欧美的舞剧音乐发展具有与18~19世不同的特点.参与舞剧音乐创作的名家多,舞剧音乐作品成为经典之作的亦不少.舞剧题材的广泛性、音乐内涵的丰富性、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舞剧音乐功能的拓展,使欣赏者获得视听互补、总体把握的综合感受与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 标签: 芭蕾舞剧音乐 20世纪 音乐创作 舞剧题材 音乐功能
  • 简介:(二)关于“浓缩性”浓缩,是20世微结构作品所具有的另一个普遍的共同原则和特征(例如:威伯恩,他作为20世上叶新兴的“十二音-序列”音乐和点描技法的代表人物,也是所谓的“格言主义”代表人物和因为音乐写法的高度精练和浓缩而得名的“寂静大师”。

  • 标签: 20世纪音乐 组分 曲式 微型 代表人物 浓缩性
  • 简介:2007年5月24日至26日,川昆抢救继承展演暨中国地方戏与昆曲论坛在成都举行。这次展演和研讨活动标志着川昆以自己的抢救继承和深厚积淀赢得人们的重新审视,开辟了昆曲与地方戏研究的新领域。本刊从会议收到的二十余篇论文中选取与川昆有关的若干篇,辟为专栏,以飨读者。

  • 标签: 世纪初 昆曲 川剧艺术 四川省 川剧高腔 抢救
  • 简介:20世20年代前后的中国声乐艺术通过向西方学习歌唱技术理论,使中国声乐艺术开始经历一个不断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中国声乐艺术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它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如何、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这也是文章中涉及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20年代 声乐艺术 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