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嵇康的“声哀乐”,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轼则集儒、释、道精神之大战,提出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论点,这是他对前贤追索后的甘苦之言,是其审美思想的集中表现。

  • 标签: 声无哀乐 审美思想 嵇康 中国美学史 表现 精神
  • 简介: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提到:"云霞荡胸襟,花竹冶性情……画家一丘一壑、一草一花,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1画家在为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丘一壑"息心""动色"的过程中,将看到的物象转化为心象,通过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才使得我们见到古人留下的宝贵画作。然而,一种成熟绘画形式的出现,不可能如"览者"对丘壑、花草那般动色,物象化为心象那么迅速。

  • 标签: 开宗立派 一丘一壑 心象 绘画形式 画论 李思训
  • 简介:漫画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它体现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挖掘。漫画语言也因其夸张幽默,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漫画艺术一直是中国美术中特点鲜明的独特门类。漫画在今天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传播途径的改变,图像资源通过新的媒体通道,变成了快速阅读,随之而来的对于人与社会的深刻反省变得越来越娱乐化,思想深度显得不够。本期[时代人物]推荐的老一辈漫画家缪印堂,留下了许多广为人知的漫画作品。重读他的人生与艺术,回到时代的情境之中,可以感受到老一辈漫画家对于漫画艺术的真诚与热爱,以及漫画创作的精神高度。[本期名家]所推荐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彦湖,潜心书法创作与教学。他既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又对当代书法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他的作品充满严谨的理性精神。他将形式的创新与探寻深深地植根于传统学养之中。本期[案边点滴]访谈刘万鸣老师,深入探讨了素描与中国画的关系。他结合具体实践过程,详细讲解了素描如何在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中发挥积极的补益作用。

  • 标签: 漫画艺术 缪印堂 中央美术学院 漫画作品 漫画创作 理性精神
  • 简介:南非女艺术家德波拉·波因顿的艺术以具象的形态积极地征询传统、演绎当代,揭示了人的、社会的种种带有人类普遍性的主题。她的创作用非同一般的认知力和鲜明的指向性,超越了画面中原有的形象,把那些看似普通的、涵义的人或物,引向具有诸多象征意义的新视界;她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她自身具有的孤寂的内心情感,通过"涵义"的图式释放出来,在看似"平静"的画面中,赋予了作品诸多的象征意义。

  • 标签: 具象 传统和当代 无涵义 象征 图式
  • 简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广泛的借鉴和吸收传统民间艺术,创作出一批令世人瞩目的动画艺术片,形成了以独特的美术风格著称于世的"中国学派",剪纸动画片则是其中代表之一。

  • 标签: 阳刻 轴承运动 关节点 关键帧 无纸
  • 简介:在艺术实践中,画家对事物的感知与表现需要经过客观、主观反反复复的生理和心理过程而最终落实在作品上。这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与客观发生碰撞的结果。若要解析这一过程的来龙去脉,需要开展艺术、视觉生理、心理、文化修养、爱好、情绪、艺术技能等多方面的跨专业综合性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工程。

  • 标签: 语言转换 现象学 绘画 艺术实践 心理过程 视觉生理
  • 简介:清代张燕昌创"飞白印",颇有时誉。但是,后无来者,不数年即凋零衰败。从印学史看,入印书体曾经与社会通用文字同步,秦前用大篆,秦印用小篆,汉印用缪篆。唐、宋以后,九叠篆成为官印的标准字体,同时也有隶、楷书官私"朱记"印出现,隶、楷、行、草各书体印都得到过社会应用,但印章主体仍然以篆书为主。"非篆书"入印虽不乏尝试,有的形式甚至风靡一时,但终究未能取得成功。晚清赵之谦"印外求印",博取秦诏、汉镜、泉币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何赵成而张败、张微而赵显?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这一历史现象,以探究篆刻艺术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启发当今篆刻艺术传承创新。

  • 标签: 张燕昌 篆刻艺术 九叠篆 秦印 泉币 赵之谦
  • 简介:1969年系伦勃朗年,时值艺术家逝世300周年,在他的最新的作品目录上,还列着420幅画的标题。这份目录是由研究伦勃朗的专家霍斯特·格尔森整理的。在此期间,一大批研究者,即所谓的伦勃朗委员会,接过这个任务,编著下一本批判性的图录。有关画家早期的第一部分已于1982年出版。对其作品数目该再次削减。1985年,《戴金盔的男子》也终于被严格的检验者筛掉。在此之前,有人早已怀疑伦勃朗的作者身份,然而,直到1969年,才公开表示这种怀疑。在格尔森一书的书评中,艺术史

  • 标签: 伦勃朗 戴金 检验者 一本 艺术史家 一幅画
  • 简介:《徐闻印存》中有一首徐先生的《说印一首,步赵抟叔原韵》的论印诗,以行书写戍,是我们以前研究徐老篆刻时未曾见到的、后落“柏村老教授诗家诲正”年代不详,从文中看当在五十后所作。诗云:

  • 标签: 行书 篆刻 大师 反省 书写 年代
  • 简介:闻师逝世七周年之际,由西泠印社编辑出版的《徐闻印存》几经波折终于问世了。刘江、韩天衡先生为此书作序,受业李伟鹏、陈道义作跋,为此集增色不少。深切的怀念,由衷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读之令人感慨万分。书前附先生论印书法四幅,字字珠玑,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闻师的印艺和印学思想。

  • 标签: 《徐无闻印存》 印风 印学思想 印艺 艺术创作 艺术风格
  • 简介:虚实关系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根探源,揭示其产生的基本原因,并且从绘画理论中进一步讨论这一关系,以此来关注这一章法关系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美塑造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虚实 传统绘画 空白
  • 简介:中国古代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表现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它关系到如何理解古代中国绘画的形势表现特质。作者首先考察了先秦两汉时代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塑造,进而归纳出这一时期流行的四种表现类型。论文也结合图像分析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表现进行了进一步探查,并指出渊源自西汉晚期并在东汉以后大量出现的“侧面俯瞰式”空间表现模式在此时期的渐趋盛行及对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影响。论文同时也对促成该视觉表现“模式”渐趋盛行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 标签: 中国早期画像 纵深空间 视觉形式表现 变化 原因试探
  • 简介:米芾,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他不仅在当时的北宋就名震天下、享誉朝野,在南宋、元、明、清备代乃至当代的书坛部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书法 艺术创作 米芾 学术价值
  • 简介:一代大家徐闻先生善于集字为联,其古文字书法创作很有特色,包括金文、甲骨丈、中山王篆三种类型。尤其是最早将中山王篆书引进书法创作,集联丰富,影响深远。其集联手法包含了文字的斟酌和选择,诗词格律、对仗、平仄的运用,文学内涵的深化,内容包括美学的辩证、奖掖后学的观念等,体现了一代学者的高超综合学养。集字成联是书法家的心性表现,原创性强,难度亦大,非学者型书法家一般不敢染指。因此,研究一代大家徐闻的古文字集联,对书法家的创作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古文字集联 文化意义 中山王篆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