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9 个结果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产品责任的发生,较其它责任而言,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产生较晚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其含义是指,因有缺陷的产品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该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所应承担的特殊侵权责任①。产品责任,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责任最初发端于英美国家,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到了各国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体现新科技的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国际间交往的加强,不仅一件产品可能在几个国家流通,而且一件产品还可能由几个国家生产的零部件组装而成,因此国际间的产品责任案件屡见不鲜。由于它关系到各个国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国际上尤其是西方各国相继制定了国内立法及国际条约对

  • 标签: 产品责任 法律适用原则 惯常居所地法 国际私法典 直接受害人 涉外产品责任
  • 简介:<正>义务性举证责任,指一方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权利,因为该权利系对方当事人依法律规定或合同规定而产生的具体明确的义务,从而免除提出该主张的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义务性举证责任实际上是举证责任倒置的一种形式。举例说明,甲夫与乙妻分居一年,双方所生一子一直随乙妻生活。现乙妻起诉要求离婚,同时要求追索分居期间的子女抚育费,甲夫认为已经给付。因为甲夫支付子女抚育费系其法定义务,故乙妻对

  • 标签: 举证责任倒置 义务性 给付之诉 子女抚育费 双方当事人 对方当事人
  • 简介:试论单位临护人的赔偿责任曾萌芽由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智力或精神状态存在缺陷,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其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可能造成对社会的危害,因此我国民法通则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规定了设立保护人...

  • 标签: 被监护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承担赔偿责任 限制行为能力人 监护制度 民事责任
  • 简介:本文就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问题做了分析,介绍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和有关国际条约所规定的内容,以及实践中的做法,并就此提出了我国当前及将来处理这一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作者认为:应依照我国有关基本法律中的规定,在此前提下,加以灵活运用;充分重视发挥有关单行法律、法规及条例的作用;有条件地参照其他国家及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文章还指出了进行这方面工作的具体方法,即:制订专门的或单行的法规;将有关条款写入与外国所订条约之中;参加有关国际公约。

  • 标签: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 准据法 基本法律 连结因素 严格责任原则 特殊侵权行为
  • 简介:侵害合同债权民事责任略论余文凯随着债之相对性理论的修正,立法和判例对“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的确认,对债权的保护越来越充分,侵害合同债权,是侵害债权的最主要形式,指第三人知道他人合同关系的存在,故意非法干涉他人履行合同,损害合同债权人利益的侵权行为。对...

  • 标签: 侵害合同债权 第三人 民事责任 债权人利益 合同债务 干涉行为
  • 简介:<正>1988年4月16日,意大利开始实施有关法官民事责任的新法。由于害怕法官豁免权的取消会危及西方法制中的司法独立原则,故在此之前,曾有过长期激烈的政治论战和深入细致的学术探讨。新法实施后,几家法院又曾要求对其进行违宪审查。1989年1月25日,意大利宪法法院作出裁决,认定该法规合宪。该法规的实施,对目前全球性争取完善法官责任制的运动无疑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标签: 司法官 意大利 民事责任 法官豁免权 深入细致 学术探讨
  • 简介: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疗事故、证券市场财务包装案件的曝光,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因执业过程中的疏忽而造成他人损失的问题成为法学界关注的对象.1995年,梁慧星教授翻译了日本专门家研究会文集中的若干篇章,其对专业人士执业过失法律责任的若干理论问题的总结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研究起点.[1]或许是基于这种路径依赖,我国学者很自然地接受了日本学者所使用概念和理论框架.诸如医疗责任事故等原来放在"特殊侵权行为"名目下论述的法律责任,如今都在"专家责任"框架下讨论.

  • 标签: 法律责任 专家 “特殊侵权行为” 民事责任 民法 法学研究
  • 简介:权利仅能作为过错侵权责任的保护对象,而不能作为责任的发生基础。过错侵权责任的出发点在于所有权人自负其责,故其发生基础通过评价性的“归责”而体现出来。归责最初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在德国法中,它却通过“违法性”和“有责性”之区分而被进行了概念建构。这种建构产生了诸多困难之处,因此更好的方式是将“归责”重新作为一个统一概念,并将“义务违反”作为过错责任发生基础和归责的核心,《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解释也应体现此种发生基础。

  • 标签: 侵权责任 归责 违法性 有责性 义务违反
  • 简介:关于雇主代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本文认为不应适用过错责任,因为这限制了雇主责任而使受害人难以获得救济。更不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因为这不当扩大了雇主责任。而应适用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该原则是一种转承责任。唯有如此,才能妥当地衡平受害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民法 雇主代偿责任 无过错责任 轴承责任
  • 简介:一、法国传统的危险责任形态《法国民法典》以简洁著称,其侵权行为法领域为第1382—1386条这5个条文所囊括,其中四条很短且自1804年以来一直未变,[1]至今仍是法国侵权责任的“普通法”(droitcommun),也是实质规范法国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的主要依据[2]。

  • 标签: 《法国民法典》 危险责任 演进 侵权行为法 责任形态 侵权责任
  • 简介:国际法是国际交往中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和规则,是国际关系的准则。作为国际法中核的"国家责任"则体现了国际法的强制性,是保证国际法主体遵守国际法规范的重要法律手段,它不仅对于维持正常的国际关系、稳定国际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且作为对国际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强力工具而促进国际法的发展。迄今,"国家责任"不仅扩大了其主体范围,且从传统的国际不法行为之责任发展到跨界损害责任,而跨界影响的国家责任更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 标签: 国际法 国家责任 跨界损害 跨界影响
  • 简介:证明责任分配是研究证明责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证明责任自在德国诞生以来,有关证明责任分配的学说先后在方法论上形成了两大流派,即特征事实分类说和法律要件分类说,其中待证事实分类说又分为消极事实说、推定说和外界事实说;法律要件分类说又分为基础事实说、完全性说和规范说。规范说自德国著名法学家罗森贝克提出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成为不可撼动的官方学说。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法学家针对规范说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反思,又提出了危险领域说、概然性说等证明责任分配新说。纵观德国证明责任分配的各种学说,究其本质,乃是决定证明责任分配的标准,是形式标准,还是实质标准,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以何为主)。本文主要对这一脉络给以简要阐明。

  • 标签: 德国 证明责任分配学说 证明责任 待证事实分类说 法律要件分类说 规范说
  • 简介:就法律层面分析,法律对"律师伪证罪"客观方面描述不清是辩护律师被滥诉的重要原因。但更为关键的是,现行法律体系没有设置合理的程序防止此罪名被曲解、滥用。因此,法律除了要对罪状做精准描述之外,还要构建一个公正的程序防止相关罪名成为职业报复的工具。就此而言,《刑法》不应单列"律师伪证罪",《刑事诉讼法》也没有必要单列条文强调辩护人不得伪证的义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虽然对相关条文作了修改,但仍需完善。

  • 标签: 伪证 串供 引诱
  • 简介:一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概念界定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概念,首先必须明确刑事责任归责基础的含义。所谓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也就是刑事责任的根据,它旨在说明犯罪人应负刑事责任的理由,即国家凭什么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或者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后为什么要承担刑事责任。当然,作为刑事责任的根据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是能够作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理论根据,即从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与承担刑事责任的内部来寻找其固有的必然联系。换言之,“刑事责任归责基础的实质在于,对危害社会的行为和实施了这种行为的人在道德上和法律上的谴责和惩罚的根据在哪里?”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刑事责任观,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相统一的社会危害性较

  • 标签: 归责要素 承担刑事责任 客观实害 人身危险性 犯罪行为 犯罪人
  • 简介: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不通向资本市场的经济合作方式,高度的意思自治是其基本特点。我国有限责任公司法所存在的行政管理性、选择性条款严重缺失、企业管理开放性不足等特点成为制约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的制度性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的进一步推进,有限责任公司法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与有限责任公司法的封闭性相一致,进一步加强有限责任公司法的私法性、实现公司治理的契约化和公司管理的竞争性正是有限责任公司法需要实现的三个基本点,也是有限责任公司法要完成其使命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属性。

  • 标签: 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治理 公司契约
  • 简介:越境转移有害废物的国际责任赵建文越境转移有害废物是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虽然直接从事这种转移的大多是自然人或法人,但依照国际法这是可以归因于国家的行为,因而出口国应当为其管辖下的自然人或法人的非法越境转移有害废物的行为和合法转移而造成损害的行为承担责任...

  • 标签: 有害废物 越境转移 危险废物 《巴塞尔公约》 国际法 国际不当行为
  • 简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令人目不暇接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人们在享受这些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被层出不穷的、由于产品缺陷所造成的损害事故所困扰。因此产品责任案件时有发生,而产生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解决这类案件的关键问题。本文拟从法律对利益调整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各种归责原则所体现的法律对产品责任关系各主体利益的衡量与分配、协调与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作一探讨。

  • 标签: 产品责任 生产者 归责原则 销售者 用户 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