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O43894032311图象识别在大气扩散研究中的应用=Anapplica-tionofpatternrecognitioninthestudyofat-mosphericdiffusion[刊,中]/谢淑环,周芝英(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1).—30~39在空气污染,大气扩散研究中首次应用了图象

  • 标签: 大气光学 扩散研究 图象识别 大气物理 首次应用 自然科学版
  • 简介:采用Born近似的Maxwell方程组积分解形式较少应用于气动光学数值计算,其困难在于对该方程组的离散化数值计算.而结合GCV-FFT(GeneralizedconvolutionbyfastFouriertransform)方法,在自由空间传播的Rayleigh-Sommerfeld衍射方程数值计算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精度.通过对Green函数及采样系数的修正,积分方法可以用于气动光学现象的数值模拟.通过在超声速湍流边界层中光束传输的数值计算,可以看到一些气动光学效应,如光束偏移破碎等,可以用修正GCV-FFT+数值积分的方法得到良好的模拟.现有的方法可以给出更接近物理本质的定量结果.

  • 标签: 散射势积分方程 Born近似 气动光学 非均匀介质层传输
  • 简介:采用PPM方法数值求解Euler方程;采用Shyue提出的考虑压力平衡的混合网格状态方程的处理方法,完成R-M不稳定性问题后期混合的数值模拟。界面不稳定性后期混合具有明显的三维特征,二维计算不能分辨后期混合流体团之间三维扭曲拉伸现象,因此要求三维数值模拟。另一方面,界面不稳定性后期,通过非线性作用,小尺度运动被充分激发,必须模拟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级串现象,因此数值模拟要求很高的空间分辨率,要求大规模数值计算。由此我们采用MPI、应用区域分解方法完成程序并行化,并行程序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 标签: 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 三维数值模拟 湍流混合 界面不稳定性 EULER方程 区域分解方法
  • 简介:基于风蚀起沙的物理机制,从微气象学角度回顾了国内沙尘天气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沙尘天气过程近地面层微气象学特征,以及湍流通量演变规律和湍流作用对沙尘暴过程参数化的影响。同时,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国内在沙尘天气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如:开展沙尘暴过程数值模式湍流参数化方案的分析及与卫星和实验观测结果的比对研究;获取沙尘天气过程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垂直廓线的精细分布,加深理解不同沙尘天气演变规律及特征;加强不同沙尘源区土壤湿度对起沙阈值影响的研究;开展不同粒径土壤的起沙率以及沙尘通量廓线演变规律的研究等。

  • 标签: 沙尘天气 微气象学 湍流输送 卫星遥感
  • 简介:以SD7032翼型为研究对象,基于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的有限体积法,采用S-A、k-w、SSTk-w、realizablek-ε、transitionSST和改进的γ-Re_(θ,t)转捩模型等6种湍流模型,对雷诺数为203800时翼型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评估了不同湍流模型在低雷诺数流动中的升阻特性和收敛情况。结果表明:当不考虑流动转捩时,和其他湍流模型相比,SSTk-w湍流模型计算得到的升阻系数更接近实验值,能够较好地模拟低雷诺数流动。考虑转捩时,改进后的γ-Reθ,t)捩模型的稳定性和收敛性都有较大提升,在小攻角范围内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吻合。

  • 标签: 低雷诺数流动 SD7032翼型 湍流模型 γ-Reθ t转捩模型
  • 简介:为研究转捩与湍流对激波边界层干扰及底部流动结构的影响,文章选取了二维与三维高超声速双斜面进气道模型与大钝头着陆器模型,并使用γ-Reθ转捩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对于二维进气道模型,随着前缘钝度的增加,激波边界层干扰位置前移,分离区变大,与层流流动情况相比,有转捩流动发生时,激波边界层干扰位置后移,同时分离流动强度变弱,分离区缩小;对于三维进气道模型,其拐角附近的分离流动呈现明显的三维特征,转捩流动也存在三维流动结构,与静风洞状态相比,噪音风洞状态下,有转捩流动发生,对壁面热流影响较大,对激波系影响很小.对于着陆器模型,底部流动发生转捩,使得底部流动由不稳定非定常的流动结构变为稳定定常的流动结构,这有益于姿态控制设计.

  • 标签: 激波边界层干扰 底部流动结构 高超声速 转捩流动 分离流动
  • 简介:都说女人小气,都说不小气不是女人.女人干嘛非得小肚鸡肠?女人大气磅礴又如何?大气磅礴的女人不会“东家长西家短”,随身携带“小广播”;“长舌妇”队伍里也见不着她们的身影;“酸菜缸”行列中也难寻她们踪迹.;她不愿也不屑把“空话”当饭吃:“留点口水养牙齿!”大气的女人肚里能撑船,即使闲言碎语像无根的风骤然吹到她们的头上,她们也懒得回头打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 标签: 大气 无根 牙齿 酸菜 踪迹 丈夫
  • 简介:37000平方米展出面积、20场精彩活动、150家五星级酒店集团买家、500名海外买家、1520家优质展商、93500名专业观众……一组组数据,展现出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以下简称“绿博会”)的气象。12月7-9日,绿博会秉承“展示成果、促进贸易:推动发展”的宗旨,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为主题,在福建省厦门市成功举办。

  • 标签: 气象 食品博览会 酒店集团 专业观众 展示成果 绿色生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973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主要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在2010年年底完成,并顺利通过了项目验收。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化学 大气成分 大气气溶胶 服务 观测
  • 简介:1.1中国地区地基气溶胶光学-辐射特性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详细研究了中国地区地基的、高精度、覆盖广泛的月均气容胶光学厚度(AOD)分布及近十几年来的年际变化。研究发现:中国地区气溶胶AO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为活动密集的中东部地区,年均值>0.60;气溶胶粒径大小“自北向南”依次降低,与北方受沙尘气溶胶而南方受二次气溶胶影响有关。远源地区气溶胶载荷略低于全球平均;在沙尘源区和黄土高原气溶胶为全球平均的1.7~2.1倍,而在中国东部郊区及城市区域气溶胶为全球平均的2.7~3.7倍。中国地区AOD自2009年来呈显著增加态势,主要原因可能与环境和气象条件的改变有关。(车慧正)

  • 标签: 大气成分 化学研究 沙尘气溶胶 中国地区 光学厚度 中东部地区
  • 简介:1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变化的观测研究1.12016年12月红色预警的北京冬季重污染事件中边界层内气象要素对PM2.5爆发性增长的相对作用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PM2.5重污染事件(HPEs)频发,但其中PM2.5质量浓度爆发性增长的成因仍不确定.本研究利用地面PM2.5质量浓度以及风、温、湿等垂直分布的气象要素及ECMWF再分析资料,着重分析边界层内气象要素对此爆发性增长的相对作用.北京HPEs前期以输送为主,后期以累积为主.输送阶段(TS)地面高压位于北京以南,较强偏南风将北京南部的污染物输送至北京促使污染形成.

  • 标签: 大气成分 化学研究 PM2.5 污染物输送 污染事件 气象要素
  • 简介:1.1中国气溶胶遥感网Cimel太阳光度计积分球标定方法的建立参考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对于积分球标定的方法,建立了中国气溶胶遥感网络(CARSNET)Cimel太阳光度计的积分球标定方法和流程。利用该标定方法和操作流程对4台CE318太阳光度计进行了标定试验。结果显示,与出厂参数相比,本方法获得的可见光波段标定系数相对偏差小于3%,而红外波段相对偏差约5%。太阳等纬圈(ALMUC)和主平面(PPLAN)现场验证实验数据显示,天空散射辐亮度在±6°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所有波长的差异小于1%,表明该标定方法和流程适合CARSNET太阳光度计的校准,并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和网络观测的精度。(车慧正)

  • 标签: 大气成分 化学研究 太阳光度计 标准技术研究院 标定试验 数据显示
  • 简介:探讨了雾霾-人体健康影响中的不同季节效应。首先,敏感人群健康风险随着雾霾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其次,不同的疾病风险,季节/气温对它们的修饰是不同的。春季,雾霾对呼吸道疾病人群的影响最大,而夏季和冬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受到的影响最大。此外,因为雾霾具有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所以在一个持续几天的雾霾事件中,人群的健康风险也有一定的累积。由于来源和粒径分布的不同,不同季节可吸入细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差异,反映了可吸入细颗粒物的理化特性。夏季,气温可以作为独立的一个环境因子刺激人体,而在冬季则只是作为颗粒物理化特性的一个指引。

  • 标签: 大气成分 化学研究 人体健康影响 呼吸道疾病 季节效应 健康风险
  • 简介:对喷嘴等效直径相同出口Reynolds数均为15000的3种等腰三角形(顶角分别为30,60和90°)以及圆形孔口射流进行了流场显示与速度场测量.结果表明:相比于圆形射流,等腰三角形射流的出口中心线速度衰减更快,湍流度更高,三角形射流卷吸周围流体能力显著增强.随着三角形顶角减小,近场区涡结构三维性更强,卷吸效果更明显.此外,对不同射流的中心线湍动能谱概率密度函数Taylor尺度和Kolmogorov尺度进行了分析讨论,发现出口形状对湍流小尺度运动的影响较小.

  • 标签: 非圆形射流 多尺度 频谱 热线风速仪
  • 简介:利用北京325m气象塔47m高度上2006年全年连续观测获得的湍流资料,分析了北京城市近地层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通量的典型日变化、月平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动量通量具有明显的单波峰日变化特征,在15时(北京时间)左右达到最大,季节变化中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秋季最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92~389W·m^-2和-75~376W·m^-2,其日变化也表现为单波峰特征。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受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源影响,入夜后虽然降为负值,但只略小于0。阴雨天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很小,降雨前后有明显区别。感热和潜热最大值分别在春季3月和夏季6月,最小值都在冬季1月;城市下垫面CO2通量总表现为正值,即净排放,最大值为3.88mg·m^-2·s^-1,不稳定情况下最小值小于-2mg·m^-2·s^-1。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在工作日与周末有明显区别;由于冬季采暖,CO2通量明显大于夏季;在夜间,CO2通量受进城车辆的影响也出现高值。

  • 标签: 城市近地层 湍流通量 CO2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