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金瓶梅》创作时代的考订是研究《金瓶梅》的初阶,也是评价这部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历来文人的野史杂录,确认《金瓶梅》“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而不疑,历代的刻本梓行也都沿用此说。除了敷拟附会大名士为王世贞而外,关于《金瓶梅》的创作时代概无异议。1938年在北京发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是现存最早的《金瓶梅》刻本。一些《金瓶梅》的研究者根据版本的校勘与考究,开始怀疑“嘉靖间大名士手笔”之说,写成系统的考据论文有吴晗同志的《<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见《读史箚记》)。吴文旁征博引,考证详备,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和名物制度上找出例证,得出“《金瓶梅》是万历中期的作品”的结论。笔者曾接触到一些有关的史料,发现其中颇有值得商榷的问题,现就《金瓶梅》的创作时代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供研究者们参考。

  • 标签: 创作时代 大名士 吴晗 嘉靖 著作时代 木刻本
  • 简介:元代以后,“将、着、的”等动态助词无论在功能上还是用法上均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发展,这在由明人创作又刊行于明代的《金瓶梅词话》中得到了反映。本文对《金瓶梅词话》中的“将、着、的、子”等动态助词的使用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 标签: 动态助词 《金瓶梅词话》 用法 反映 新发展 使用情况
  • 简介:火葬习俗在明代已趋衰落,朝廷也有具体禁令,但一些身份低微的亡者仍有人以火葬之法处置。《金瓶梅词话》所描述的火葬,其烧化对象是地位卑贱的屈死者。西门庆用火葬方式处理武大、宋惠莲,一方面源于当时不太流行然而社会上依然存在的葬俗,另一方面企图掩盖其不可告人的杀人罪证及对弱势者的漠视。通过对火葬习俗的演变考辨,更能认清明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有助于对《金瓶梅词话〉的理解。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火葬习俗 社会现实
  • 简介:郭德纲先生最常说的段子就是“于谦先生的父亲王老先生爱看书,那书架上啊,有各种版本的《金瓶梅》……”

  • 标签: 《金瓶梅》 郭德纲 亲王 于谦
  • 简介:<正>文龙是继张竹坡以后又一个对《金瓶梅》作全面系统评点的批评者,他在六万多字的评语中不仅给读者正确阅读和认识《金瓶梅》这部“奇书”提供了借鉴,而且在具体评析小说的人物与情节时,也提出了一些小说创作的理论问题。因此,文

  • 标签: 西门庆 创作动机 小说创作 理论问题 张竹坡 作者
  • 简介:嚇(唬、吓)一、P7行1:只见坡下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九]大惊道:"阿呀,今番我死也!"戴本第一回校记:[九]"武松"上原有"唬"字,径删.按:"嚇",简写作"吓",有二音:一读(xia),意为害怕;或使害怕.二读(he),意为恐吓;或恫吓.而"唬",有三音:一读(hu),意为吓.二读(xia),同"吓",如"唬得目瞪口呆".三读(xiao),同"虓",意指猛兽的吼声.港本作"嚇",刘本作"唬得".

  • 标签: 校读 词话校 读拾零
  • 简介:喜剧是一种笑的艺术,兰陵笑笑生以自己“笑”的智慧撰写了一部关于“笑”的书。《金瓶梅》中的喜剧性情节主要有闹剧式喜剧情节、讽刺性喜剧情节、幽默性喜剧情节。《金瓶梅》的闹剧式喜剧情节和宋元杂剧一脉相通;讽刺性喜剧情节主要有戏弄、对比、夸张等形式;幽默性喜剧情节以机智、含蓄和意味深长见长。《金瓶梅》的喜剧情节讽时骂世,寄寓了作者的感情和深意。

  • 标签: 《金瓶梅》 喜剧性 闹剧式喜剧情节 讽刺性喜剧情节 幽默性喜剧情节
  • 简介:悲剧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和被破坏。世情奇书《金瓶梅》中西门庆及其妻妾都不是正面人物,所以该书不是一部悲剧;但其中有很多悲剧性情节,主要人物如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其出身和遭际等有一定的悲剧性;虽不乏正直之士和士庶百姓的悲剧,但难以改变全书的格调。《金瓶梅》是一部悲剧性与喜剧性相杂的作品,是一部正剧。

  • 标签: 《金瓶梅》 悲剧 悲剧性 喜剧性 正剧
  • 简介:金瓶梅》是明代中叶横空出世的一部“奇书”。从它问世之日直到当今,毁誉不一的评价从未消歇。无论是从正面对其加以肯定,还是从反面对其肆意诋毁。它始终没有被人们忘却。据粗略统计。在《金瓶梅》100回的篇幅里,涉及戏剧的就有33回,总数多达40余次。这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颇为罕见。《金瓶梅》的作者为什么在小说创作中热衷此道?这些戏剧材料对小说本身具有哪些意义?从文本出发。寻绎其中的内在价值,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情。

  • 标签: 《金瓶梅》 戏剧材料 小说创作 明代中叶 内在价值
  • 简介:<正>一、《金瓶梅》在佛乐研究中的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概再没有一部别的书比《金瓶梅》更际遇坎坷、更遭误解非议、同时又更具魅力的了。从它问世之后,“天下第一淫书”的恶名便随之左右。四十年来,大陆的大部分年轻一代的中国学者们,几乎没有机会见到这部书。因此,对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名著的研究,和沸沸扬扬的“红学”研究比起来,更显得“门庭冷落车马稀”了。

  • 标签: 《金瓶梅》 佛教音乐 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史 “红学” 中国学者
  • 简介:传世《金瓶梅词话》的底本主体是听录而来的手写本,字迹潦草,讹误满纸,而刻版写样者文化水平不高,对草书、俗字多有误识,更增加了《词话》文字的错谬,致使很多句子不知所云。虽经众多学者反复校释,疑难之处仍然比比皆是。今摭取学人未能辨识或确认的讹误字加以解证,庶几还原词语,疏通文意,且见熟悉草书、俗字对解读文献之重要。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形误字 俗字
  • 简介:不见九P100行12:这武二竞走来街坊前去寻郓哥,只见[一一]那小猴子手里拿着个柳茏簸箩儿,正籴米回来.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P100
  • 简介:<正>《金瓶梅》的成书问题,可以分作“词话本”的成书和“崇祯本”的成书两个部分来研究。对“词话本”的成书,笔者曾谈过一点粗浅的看法。兹就《词话》中的五回“赝作”及其相关问题,再谈谈“词话本”的成书问题。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有一条记载《金瓶梅》及有关的传闻,其中关于五回“赝作”是这样说的:“然原本实少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遍觅不得,有陋儒补以人刻,无论肤浅鄙俚,时作吴语,即前后血脉,亦绝不贯串,一见知其赝作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词话本 成书问题 崇祯本 西门庆 再论
  • 简介:衍色P.3行8:故士矜才则德薄,女衒色[五]则情放.若乃持盈慎满,则为端士淑女,岂有杀身之祸.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校读
  • 简介:崇祯本《金瓶梅》小说插图有着独特的叙事魅力。将这些插图置身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语境之中,通过研究这些插图的图式、风格及审美功能等,将其还原于当时社会所处的历史文化情景之中,进而解剖那个时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为重塑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体系添砖加瓦。这种将美术史学、图像学、文学和叙事学等学科交叉进行研究的方法,在当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 标签: 崇祯本 金瓶梅 插图 叙事
  • 简介:本文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为基础,并参阅若干同时代的白话小说,①上推《元朝秘史》,下用现代方言印证,讨论了一种尚未被注意到的语言现象:同形动补结构。得出以下结论,1、同形动补结构在元代已有之;2、到了明代,该结构的后一重叠成分已经虚化,逐渐演变为表示完成貌的形式;3、明未清初,该结构已趋消失,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在现代部分方言中,还可看到其遗留形式;4、该结构的后一重叠成分消失是受其语音弱化的影响。

  • 标签: 动补结构 现代方言 动词重叠 元朝秘史 单音节动词 弱化音节
  • 简介:金瓶梅》作为第一部以家庭、社会为背景的世情小说,描写了广阔的生活场景,婚嫁礼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婚嫁场面的分析,还原当时山东民间婚嫁的礼俗场景,展现时代社会风貌的一隅。

  • 标签: 《金瓶梅》 婚嫁礼俗 社会风貌
  • 简介:是一部世俗风情小说,统领全书的思想脉络是因果论,作者的目的是劝诫人们止恶向善.宿命论是封建迷信.但是,作者在用宿命论诠释人物命运的本意,也在于劝诫人们止恶向善,同时,这样做,也更符合其时代特征.

  • 标签: 《金瓶梅》 因果 宿命 解读
  • 简介:金瓶梅》中所描写的茶文化,虽然是以北宋的山东清河县为历史背景,而象清河那样的山东一带却是不出产茶叶的。那么《金瓶梅》中所描写的茶文化是以什么地方为素材呢?《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乃是一位非常熟悉杭州风土人情的书会才人,而他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描写的王婆茶坊所反映的宋元茶文化乃取材于杭州。《金瓶梅》的作者一方面从《水浒传》里承袭了宋元杭州的茶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作者屠隆也是一位出身于浙江鄞县(宁波)曾在杭州寓居过的通俗小说作家。他写作的《金瓶梅》是受了杭州好友,诗文名士高濂的很大影响,特别是《金瓶梅》中不少关于茶文化的素材乃出自高濂《遵生八笺》中的“饮馔食笺”。因此《金瓶梅》中所描写的茶文化与杭州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 标签: 《金瓶梅》 杭州 茶文化
  • 简介: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译是很常见的,误译多半源自误读,即对源语的错误解读。对源语的误读又分为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金瓶梅》英译本中存在较多误译和不当翻译。人名和某些事件的误译只不过是译者的某种“失察”而已,而习语和文化术语的不当翻译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源语文化意识和修养的欠缺。考虑到英译本非直接译白中文,误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母译本。

  • 标签: 《金瓶梅》 误译 不当翻译 误读 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