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笔者在研究、查询大量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时,发现鲁迅一生打过两次官司,透过其中鲜为人知的细节,使我们更加增添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崇敬之情。

  • 标签: 打官司 鲁迅 现代文学 生平事迹 文学家 思想家
  • 简介:人们往往容易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保存国粹”和“整理国故”混为一谈,其实,此二者是大有分别的。胡适是“整理国故”的提倡者,他认为“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在这三项中,“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他所说的“积极”,乃是“立”的意思,也就是说,前二者着重在“破”,后者着重在"立"。

  • 标签: 整理国故 胡适 “新文化运动” 鲁迅 学术思想 提倡者
  • 简介:鲁迅心目中的“现代派”势力在厦大国学院中,更多的是跟鲁迅不同调的人,其中鲁迅跟顾颉刚的矛盾最深。顾颉刚是著名历史学家,“疑古学派”代表人物,当时应林语堂之邀担任厦门大学国学院研究教授,兼文科国文系名誉讲师。如果说,北京教育界有“日法派”与“英美派”的阵营,从未留过学的顾颉刚应该是无所归属;如果说,北京文艺界有“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对垒,那在组织上顾颉刚跟鲁迅同属“语丝派”。然而,

  • 标签: 厦门大学 鲁迅 现代评论派 顾颉刚 历史学家 代表人物
  • 简介:关于萧军第一次抵达延安的情况,牛津版的萧军《延安日记》出版之后,一些评述文章不但与历史脱钩,且缺乏相应的时代意识与文史知识。刊登在2014年4月17日《南方周末》的"往事"栏,由陈益南先生撰写的《〈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这一整版文章,就是错讹较为严重的一例。且谈为绝大多数文史学者深感错讹明显的一处。陈益南先生这样写道:但是,萧军于1941年7月先后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尤其是第二封有"通牒"意味的信可能让毛泽东作出了决定:

  • 标签: 弟子 鲁迅 《南方周末》 文史知识 毛泽东 时代意识
  • 简介:我初读鲁迅的小说,尤其是《阿Q正传》、《药》、《离婚》和《祝福》诸篇,总以为他对故乡过于苛求,甚至于有点吹毛求疵。我想,这大约是由于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经历了家庭从小康而坠人困顿,在人生途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因而就迁怒到这些人和这些事上去。不仅如此,我还听说他还不愿把“绍兴”二字填入乡贯一项。后来再仔细的读他的书,觉得自己这些想法是很幼稚并且是错误的。

  • 标签: 鲁迅 乡愁 《阿Q正传》 《祝福》 《离婚》 少年时代
  • 简介:1981年8月22日至28日,萧军应邀前往美国加州三藩市蒙特利附近的海滨阿西罗玛会议中心,参加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鲁迅遗产会议。就在会议进行期间,一位自称是中国通的西方研究学者竟然无视事实,胡说什么鲁迅先生功利性太大,气量狭小等等。其大意是,鲁迅先生无论是提拔青年,还是支持刊物,都是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的。比如说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啊,拉起自己的大旗啊等等。萧军一听,顿时怒不可遏地站起来,他双目炯炯环视全场说:"请问,今天在座的诸位,谁没有功利性?自私自利多多少少都有点吧?(全场的人们没有一个出声,谁也无法否认自己没有功利性)如果说鲁迅先生有功利性的话,那也是从我们全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利益出发的,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的功利性。鲁迅不但是用笔,而且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唤起民众的。他所培养的青年中,我就是其中一个。如果他真像某些人所讲的那样,是从自

  • 标签: 鲁迅 功利性 萧军 培养的 美国加州 会议中心
  • 简介:鲁迅与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是两个非常有分量的名字。“五四以后,许多显赫一时的文人一个个如烟花般逝去,惟其兄弟二人,却一直矗立在20世纪思想、文化的中心点上。鲁迅(周树人)与周作人是排行老大、老二的亲兄弟,曾经相伴成长,同窗共砚,长大相携赴日,寻求真理,以后都能“辣手作文”,享有盛名。然而,中年反目,至死不相往来,更是成为20世纪文坛的一谜案。此后,各奔东西,日行渐远。同为“五四”时期的启蒙者,走出了两条绝然不同的道路,真可谓“才子兄弟,冤家手足”。一、长兄如父弟相随周作人是鲁迅的二弟,小鲁迅3岁,他能成为民国时文坛上的中心人物,除了他自己聪明好学、勤笔不辍之外,还得到了长

  • 标签: 鲁迅与周作人 《新青年》 周氏兄弟 八道湾 《欧洲文学史》 《狂人日记》
  • 简介:一、鲁迅又陷“同性恋门”?当今鲁迅研究领域新论迭出。不过,“新论”有两种:一种是符合史实和文本的创新,将“鲁迅学”科学体系的水平提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另一种是为标新立异而生吞活剥域外理论,虽然出语惊人,但丝毫经受不起理论和事实的检验。

  • 标签: 鲁迅研究 科学体系 标新立异 同性恋 鲁迅学
  • 简介:1912年4月的中国,光明被逐渐笼罩在阴云暗雾中。4月1日,只当了三个月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辞去职务,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华民国政府议决迁都北京。正当而立之年的鲁迅,怀着对文化古都的仰慕和对革命前景充满忧虑的复杂心情,于5月5日随教育部同事一同到达北京。这一天《鲁迅日记》记载:“约七时抵北京”,当夜暂住骡马市大街的长发客栈,第二天,即6日“上午移人山会邑馆。”

  • 标签: 临时大总统 迁都 袁世凯 《鲁迅日记》 辛亥革命 孙中山
  • 简介: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在朱安之前,鲁迅母亲给鲁迅提亲的,是鲁迅小舅父鲁寄湘的女儿琴姑,也就是鲁迅的表妹。关于这件事,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 标签: 鲁迅 轶闻 朱安
  • 简介:硬骨头的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这是众口一词的公论。由之我想,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文化遗产,倘用一语来概括其思想之精髓,那便是:抗拒为奴。

  • 标签: 鲁迅思想 抗拒 文化遗产 文学家 思想家
  • 简介:  楼子春(19061995),又名国华、少垣,其关于鲁迅的论著均署名一丁,浙江余姚人.他们楼氏一族三房堂兄弟5人,都是在故乡县城里读的同一所小学,只有长楼子春十来岁的一位哥哥上过中学.楼子春和从兄楼适夷及胞弟楼炜春,小学毕业后都先后去上海当学徒.他们都是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走向人生之旅的,都倾向进步.……

  • 标签: 一丁鲁迅研究
  • 简介:  1950年3月4日,我的父亲--摄影家沙飞,在石家庄告别人世时,带走的唯一东西,就是他在1936年10月拍摄的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及其葬礼的十几张照片底片.……

  • 标签: 摄影家沙飞 沙飞鲁迅
  • 简介:1963年5月初,笔者从报刊上获悉,天津市作家协会方纪先生保存着一篇鲁迅抄录茅盾《答国际文学社问》手稿,为了收集相关鲁迅与茅盾的珍贵资料,我就以上海鲁迅纪念馆名义,致函方纪先生,希望他把这篇鲁迅抄录的茅盾文稿捐

  • 标签: 鲁迅 茅盾 文学社 纪念馆 十月革命 手稿
  • 简介: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周作人写过一篇《鲁迅的笑》,有云:“鲁迅最是一个敌我分明的人,他对于敌人丝毫不留意,如果是要咬人的巴儿狗,就是落了水,他也还是不客气地要打。他的文学工作差不多一直是战斗,自小说以至一切杂文,所以他在这些上面表现出来的,全是他的战斗的愤怒相,

  • 标签: 鲁迅 文学工作 周作人 战斗 杂文 小说
  • 简介:她是鲁迅晚年的挚友之一。他们书信往来,互赠诗稿、礼物,交往频繁,友谊深厚。从1932年8月到1936年5月.她先后写了二十九首怀念、颂扬、敬仰鲁迅的短歌。

  • 标签: 鲁迅 挚友 日本 书信 颂扬
  • 简介:(一)养兵千日知何用?大敌当前喑不声。汝辈尚容说威信,十重颜甲对苍生。(二)几多恩怨争牛李,有数人才走越胡。顾犬补牢犹未晚,只今谁是蔺相如?

  • 标签: 蔡元培 同盟 鲁迅 蔺相如
  • 简介:文史性刊物《越风》,创刊于1935年10月16日,至1937年4月30日终刊,共出版两卷。第一卷共有二十四期;1937年出第二卷,由原来的半月刊改为月刊,仅出四期。编辑人为黄萍荪。社址在杭州西大街孝丰路五号。

  • 标签: 鲁迅 《越风》 文史性刊物 生平 黄萍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