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1 个结果
  • 简介:<正>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其二《请两税以布帛为额不计钱数》中提到:“经费之大,其流有三.军食一也,军衣二也,内外官月俸及诸色资课,三也.”由此可见军衣消费在唐代财政支出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很难知道唐代军队衣装的实际情况,但是敦煌文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研究这些文书,或许我们能够增加对唐代军衣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具体地了解到唐代服饰的某些侧面,而这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在.

  • 标签: 敦煌文书 唐代服饰 衣物 军队 重要地位 士兵
  • 简介:自从敦煌藏经洞发现以后,不仅清理出大批宗教典籍及一些儒家经、史、子、集。还发现了一些俗文学写本,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久已绝迹的东西,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和不少的曲折,学者们才为它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名称,公认这是唐代的所谓'变文'。最早是王国维,他把这些讲唱体裁的作品,泛称之为'通俗诗'及'通俗小说'。后来,罗振玉将之整理刊布出来,正式命名为'佛曲'。

  • 标签: 敦煌藏经洞 中国文学史 佛曲 罗振玉 讲经 八相变
  • 简介:谣谚是人民群众的语言,是他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经验的媒介。中国文学传统观念中的民谣指民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式完备的民歌,是合乐之曲,即乐歌。《毛传》曰:'曲合乐曰歌。'~①如《诗经·国风》中收集之民歌。另一种为与乐歌相对之徒歌,形式较前者简短,对声律的讲究亦不如前者。清朝杜文谰《古谣谚》所收之谣为后者。本文所讨论的民谣亦是以徒歌为主要对象。谚是一种俗语,《说文》认为,谚是一种

  • 标签: 世风略 唐代世风 谣谚唐代
  • 简介:中国古人常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性之美。有关女性的题材,中国历代均有大量以女性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品留存于世。尤其是在中国的仕女画一域,很多画家皆以此而闻名。

  • 标签: 仕女画 画家 绘画作品 题材 唐代 古人
  • 简介:天宁寺塔及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原体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座唐代密檐式砖塔,也是我国现存寺前双塔形制早期的实例之一,对中国建筑史,特别是宗教建筑史,具有极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也是宁波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标签: 宁波 天宁寺塔 唐代
  • 简介:唐代吐蕃的宰相制度,是吐蕃官制中最具变化和代表性,且影响吐蕃王朝最深者。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历经四变:其一为独相制;其二为众相制;其三为僧相制;其四为回复众相制。其中众相制的推动与实施,对吐蕃王朝影响极其深远,包括确保了悉补野氏政权的祚命,稳定了当时吐蕃的政局,阻绝了臣下太阿倒持的现象,赞普重新站上了国家最高领导者的位置,也使得赞普王室手中多了操控吐蕃政治与吐蕃氏族生态的利器。文章以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纪年》及吐蕃碑刻铭文为主要史料,勾勒出吐蕃众相制的部分轮廓,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包括众相的官衔、员额、任期、职权以及众相是为大论的候补入选等,认为吐蕃成功地师法唐朝的众相体制,且深得众相制的精髓,再次证明了唐蕃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 标签: 吐蕃 政治制度 宰相制度 众相制度
  • 简介:2007年4~5月,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为配合城市基建工程,对定州市中兴路天成花园建设工地进行了文物勘探,抢救发掘了唐代墓葬7座,出土了陶器、瓷器、银器等随葬品,其墓葬形制均为史料上记载的船形墓葬,无疑对研究定州市一带古墓葬分布以及探讨当时的墓葬制度、埋藏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 标签: 河北 定州 唐代 船形墓葬
  • 简介:2000年,洛阳的考古工作者在市区洛河南北两岸,发掘出唐宋时期洛河石堰与桥墩。石堰延绵达数公里;桥墩下垫枕木,上铺方石,联以腰铁。这便是多种文献记载、久享盛名的唐代东都天津桥遗址,东都天津桥初创于隋,为木船浮桥。唐改为石柱桥,是东都城内连接洛河南北即联通里坊与皇城的第一大桥,是由洛阳经南路西行长安的必由津梁。

  • 标签: 天津 唐代 东部 2000年 唐宋时期 文献记载
  • 简介:唐代是我国制瓷业的一个发展高峰期,与此情况相对应的,就是当时和陶瓷生产有关的文献材料,比前代大大增加。其中一些材料为陶瓷考古工作者耳熟能详,如陆羽《茶经》中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以及李肇《国史补》中的“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南卓《羯鼓录》所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等等。

  • 标签: 唐代 “广州白瓷” 制瓷业 文物考古
  • 简介:中国历史上的宗族结构,五服内外是亲疏关系的一个分水岭。五服之内的亲属板系都可以称为“家”。这样的“家”有三个大的同心圆:父、己、子构成同心圆的最核心结构,是为核心直系家庭;上下推及祖、孙,旁及堂兄弟,是同心圆的第二层次,若同居,是为四世或五世同堂的家庭;同心圆的最后一圈从曾祖到玄孙,若同居,是为九代之“家”,比如唐代的张公艺和江州义门陈氏,这样的“家”只是特例。

  • 标签: 唐代 宗族结构 “家” 同心圆 中国历史 亲疏关系
  • 简介:碑铭文字释读理解的难点之一是生僻罕用的典故,而内容不理解,自然会影响到对碑铭文字的正确解读。加上石面剥泐、文字异体俗讹、古文字残存等因素设置的障碍,已经整理的石刻文献,其文字误读,标点错乱的现象比较严重。论文以5通墓志释文的错误为例,分析其造成文字误读、缺释的原因,提取其内部规律,以探求整理石刻文献的科学方法。

  • 标签: 墓志铭文 典故误读 文字校正
  • 简介:去年十月,庄浪县南坪乡一村民手持一尊铜鎏金佛像来博物馆要求鉴定,声称在取土时发现的,共二件。我们问明情况后,及时将这批文物征收入库,经鉴定属唐代铜鎏金菩萨造像。

  • 标签: 铜佛像 出土 菩萨造像 唐代 文物 情况
  • 简介:2008年4月,新津文管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来到距县城南约3公里的邓双镇金龙村二组“龙岩山”所在地。我们沿山间小路走了几十分钟后来到一岩壁前,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龙岩寺遗迹。崖壁四周已布满藤蔓和灌木,壁前面稀疏地种着一些果树。周围分布着一些岩石,其中有几处较高大的岩石单独地耸立着。

  • 标签: 摩崖造像 龙岩 新津 唐代 文物普查 金龙村
  • 简介:近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收到一批公安局收缴的文物。其中有一方唐代墓志,记载了墓主人王卿儿祖籍、先祖及其生平等内容。本文依据墓志,利用现存文献资料以及近年来发现的唐人墓志,基本理清了王卿儿家族谱系。同时对墓志所涉及的人物王绍、王玄质、王倚等人的官职及相关问题,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了研究。既可互相对校,又可补史之阈。文中还对墓志中涉及的“太原祁人’、“京兆杜吖等略作探究,进一步证实了唐代世家大族太原王氏、京兆杜氏在当时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通过对志中“东都绥福里”、“龙门原”等地名的考证,了解到王卿儿生前居住在位于唐东都洛阳城东南部的长夏门之东第四街街东,自南向北第五坊,西与南市相隔一坊、北距洛水相隔三坊的“绥福里”;死后葬于洛阳城南郊的家族墓地“龙门原”。

  • 标签: 洛阳唐代王卿几墓志
  • 简介:2006年春,凤阳县李二庄乡濠光村西100m处,第三濠河桥的东岸,挖土修坡时,从砂石层下发现一团锈结古钱。破开成块状,钱身锈色深绿,有少量白色的石灰质。经清理,计103枚,其中乾元重宝52枚,早期开元通宝41枚,西汉五铢8枚,东汉五铢1枚,另一枚就是本文所述这枚开元通宝异品钱。

  • 标签: 开元通宝 唐代 100m 乾元重宝 凤阳县 五铢
  • 简介:史籍对贬官谪桂记载甚缺.故本文从逐一清点贬官、整理名录入手,对贬官原有的政治地位及才能、文化素养、被贬原因及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唐代 贬官 谪桂
  • 简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它还是古代最重要的燃料和手工业原料的提供者。尽管目前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但人类社会活动中.常常存在主观盲动性,还在不断地“导演”破坏生态平衡的“悲剧”。

  • 标签: 唐代 岭南地区 生态环境 林业 中国 人工种植
  • 简介:反击吐蕃和平息仆固怀恩反叛吐蕃为公元7至9世纪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军事奴隶制政权。隋唐时期,吐蕃日渐强盛,拥兵数十万之多。贞观年间,唐与吐蕃关系十分融洽。唐高宗至睿宗时期,唐与吐蕃交战互有胜负。

  • 标签: 唐代 灵州 青藏高原 隋唐时期 贞观年间 吐蕃
  • 简介:你知道唐代的长安城在哪里吗?它到底有多大?查询很多资料后,才明白它是在隋朝长安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周长三十六点七公里,近似一个正方形,面积相当于现在的西安城的十倍。

  • 标签: 长安城 唐代 正方形 隋朝
  • 简介:2010年在洛阳市红山乡工业园区发掘清理了一座唐代墓葬,墓主人是唐慎州司仓窦州潭峨县丞张文俱。墓内发现有明确纪年墓志一合,填补了洛阳地区以往发掘唐墓无唐代早期纪年墓的空缺,为研究唐代墓葬断代分期提供了新的确切标尺。该墓出土1件“八星拱月”三彩盘,打破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唐三彩”是盛唐时期才出现的论断。

  • 标签: 唐代 张文俱 墓志 洛阳 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