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由上颌后牙颊向错位而下颌后牙位置正常所形成的正,交互牵引法及附有双U形曲的改良唇弓活动矫治器各有其缺点。我们采用改良腭弓进行矫治,经临床10例观察,效果良好。一、材料与方法1、支抗牙的确定及改良腭弓的制作(附图)。在制作改良腭弓前,首先根据正?..

  • 标签: 正锁 矫治后 支抗牙 颊向错位 腭弓 变异
  • 简介:56例正合的矫治经验介绍徐如生,何明宜,林珠,苗红志是后牙的一种错,多见于恒牙,对咀嚼功能影响较大,因此在矫治错时必须重视的矫治。一、临床资料正56例,男19例.女37例,年龄12-25岁,平均年龄15.2岁。疗程最短二个月,最长八个月,其余...

  • 标签: 锁合 后牙 活动矫治器 交互牵引 双曲舌簧 林珠
  • 简介:目的:测试螺纹牙本质的抗拉能力,并探讨其固位原理.方法:在新鲜无龋的12颗离体牙上制备道50个,旋入固位,用拉伸试验机测试其抗拉能力,并记录固位脱位过程中拉力的变化.结果:在新鲜、无龋的12颗第三磨牙的牙本质上制备共50个道,成功旋入固位48枚.通过试验,48枚固位抗拉力最大值为426.37牛顿,最小值为142.22牛顿,均值为208.56±2.27牛顿.固位被拉出后,在其螺纹内及道口周围可见白色粉末状物.结论:牙本质的抗拉能力为208.56±2.27牛顿,95%可信区间最大不超过210.83牛顿,最小不低于206.29牛顿.

  • 标签: 固位钉 牙本质钉 钉道 固位力 第三磨牙 离体牙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自矫治技术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牙列拥挤的患者,使用自托槽进行不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形态发生的变化。结果矫治后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明显的增加,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前磨牙区。上颌中切牙唇向前移和第一磨牙发生远中向后移量无显著性差异。牙弓变化与牙列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采用自矫治技术对拥挤病例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后牙弓宽度和长度增大,上颌牙弓长度增加由上颌切牙唇向移动和磨牙远中移动共同作用所致。

  • 标签: 自锁托槽 牙弓长度 牙弓宽度 不拔牙矫治
  • 简介:临床上患者和牙医越来越重视天然牙根的保留,利用完善根管治疗过的牙根做桩冠修复,越来越普遍[1].前牙牙冠缺失,不仅影响切割和发音功能,而且影响面部外形美观.利用桩插入根管内得以获得固位的桩冠修复,特别是烤瓷桩冠的修复,不仅固位良好,颜色和形态均能接近天然牙.但是,如果在桩冠制作的过程中,桩选择不当,桩加工技术欠缺,或者因外部因素,如外伤,咬合创伤等,均可造成桩的折断或脱落.临床上常采用取出断端桩,重新修复.当断面发生在根中1/3处,根内部分牢固,X线片显示根内部分较长(大于5mm),且临床上又难以取出时,作者认为可以不取出断端,采用桩两端凹凸相嵌的办法,进行桩冠修复.

  • 标签: 桩冠修复 根中1/3桩钉折断 X线检查 基牙预备 蜡型制作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后牙区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片(CBCT)分析,探讨上颌颊腭向骨质在不同种植植入角度下的厚度,为临床微种植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依照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均角和高角三组,进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高度,并分别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mm处,与相邻牙长轴成90°、60°、45°和30°四个颊侧植入角度的骨质厚度.结果(1)不同垂直骨面型间,上颌窦底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6,P<0.05,低角型最大,高角型最小);(2)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在相同的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低角型与高角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角型组大于高角型组(P<0.05);(3)同一垂直骨面型组在不同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45°、30°植入角和90°、60°植入角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组、60°组大于45°组、30°组(P<0.05).结论相同植入条件下,Ⅱ类矢状骨面型高角型青少年患者较低角型穿通上颌窦的风险更大.

  • 标签: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微种植钉 植入角度 垂直骨面型
  • 简介:目的观察青少年下颌第一恒磨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生理性移动的现象和规律。方法选择11名正常生长发育个体8~16岁的头颅侧位片进行下颌金属标记重叠和测量,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移动规律。结果8~16岁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牙尖相对下颌基骨平均向近中移动(3.63±1.29)mm,向方移动(5.92±1.78)mm,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移动最快的时期是10~12岁,平均近中移动(1.52±1.25)mm;下颌第一恒磨牙向移动与下颌骨生长量(Co-Gn)强相关(r=0.623,P<0.01)。结论在不受正畸干预的情况下,下颌第一恒磨牙随着生长发育持续向近中移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垂直向生长与下颌骨的生长节律一致,提示下颌磨牙的垂直向移动是牙列对下颌骨垂直向生长的适应性表现。

  • 标签: 生长发育 下颌第一磨牙 金属标记钉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正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对称性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7-2009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28例单侧正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14~39岁,平均(19.64±5.45)岁。选择同期收治的28例安氏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4~38岁,平均(18.93±5.13)岁。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拍摄数字全颌曲面断层片,并将其输入计算机后利用AdobePhotoshop软件测量,比较髁突形态特点。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髁突形态的不对称在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髁突上部高度(UH)的不对称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支高度(RH)以及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之和(URH)的不对称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每侧髁突上部高度与升支高度的比值(U/R)及髁突高度与髁突颈部宽度的比值(H/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正患者髁突上部高度存在不对称,提示我们单侧正应尽早矫治。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锁 全颌曲面断层片 髁突形态
  • 简介:目的评价SmartClip自托槽与传统直丝弓托槽对正畸疗程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经过自托槽(SmartClip)和传统直丝弓托槽矫治结束的女性患者各28名,均为恒牙早期(12-14岁)并拔除四颗双尖牙,比较两组疗程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AR分值差异无显著性。自托槽组疗程比传统直丝弓托槽组平均长1.75个月,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托槽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正畸疗程略有不同。

  • 标签: PAR指数 疗效 疗程
  • 简介:牙髓组织和牙周组织在解剖上关系紧密,因此一处的感染可向另一处扩散,尤其当牙髓-牙周病损已经相互沟通时,临床上要确定起始病因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十分困难。本文结合临床病例介绍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经验。

  • 标签: 牙周炎 牙髓炎 交互影响 治疗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
  • 简介:目的对比戴用自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器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材料和方法选取12~18岁正畸患者80例,按矫治器类型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AO公司生产的T3自托槽矫正的患者;对照组,采用杭州西湖公司生产的徐氏托槽矫正的患者40例.由同一牙周专科医师分别检测8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数(GI,PLI,SBI,PD).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GI,PLI,SBI,PD)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自托槽矫治器不会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牙周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 标签: 自锁托槽 矫治器 牙周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Damon自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后牙列拥挤的软组织变化,为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因错畸形就诊的牙列拥挤患者15例,采用DamonMX或DamonⅢ自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比较矫治前后上唇倾角、颏唇沟角、面角、Z角和面突角的变化。结果15例患者经过平均16个月的矫治后,牙弓内无间隙或拥挤存在;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磨牙关系及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牙齿位置及咬合关系精细调整至正常。矫治后上唇倾角和面突角均较矫治前略增大,而颏唇沟角、面角和Z角均较矫治前略减小,但各测量指标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amon自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矫治,不会使患者面部软组织发生明显的前突。

  • 标签: Damon自锁托槽 非拔牙 头影测量 软组织
  • 简介:目的比较自矫治器与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用于拔牙矫治病例的矫治效率。方法从2006—2010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并完成治疗的错畸形病例中选择使用Damon3MX自矫治器(自组)与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结扎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病例各15例,分别记录其整平排齐时间、关闭拔牙间隙时间、总体治疗时间及有效复诊次数,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整平排齐时间:自组为(5.8±2.10)个月,结扎组为(4.5±0.71)个月;关闭拔牙间隙时间:自组为(8.3±3.65)个月,结扎组为(6.6±2.99)个月;总体治疗时间:自组为(20.4±5.04)个月,结扎组为(16.8±2.66)个月;有效复诊次数:自组为(19.0±4.83)次,结扎组为(16.4±3.41)次。自组的整平排齐时间、关闭拔牙间隙时间、总体治疗时间及有效复诊次数均较结扎组多,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拔牙矫治中,Damon3MX自矫治器并未表现出比传统结扎式矫治器更高的矫治效率。

  • 标签: 自锁矫治器 传统矫治器 Damon 3MX 矫治效率
  • 简介:目的:通过测量髁突颈后缘锚固植入位置骨皮质的厚度,为建立2种医用锚固植入髁突颈后缘拔出力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在本院拍摄CT的成年患者中,随机选取116例,共232侧髁突.利用CT采集颌面部数据并测量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2侧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mm,男性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4mm,女性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mm,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0~34岁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mm.35.49岁均值为2.06mm,≥50岁均值为2.03mm。经统计学分析.只有20-34岁和35-49岁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2组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为建立2种医用锚固植入髁突后缘拔出力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奠定了基础.骨皮质厚度与锚固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关系。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 髁突颈后缘 骨皮质厚度 CT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微种植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器(maxillaryskeletalexpander,MSE)治疗成人上颌骨宽度不足时,腭中缝扩展情况和扩弓对磨牙颊舌向倾斜角度改变的影响。方法对18~29岁(平均21.58±3.12岁)上颌骨性宽度不足患者12例(男2例,女10例),应用改良式MSE治疗,分别于扩弓前、扩弓结束后1周内拍摄CBCT,用DolphinImaging11.8Premium软件测量患者上颌尖牙水平腭中缝宽度、磨牙水平腭中缝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双侧上颌第一磨牙间夹角以及螺旋扩大器的螺旋扩开宽度。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扩弓后,腭中缝尖牙水平宽度增加量为(3.08±1.48)mm,磨牙水平宽度增加量为(2.62±1.06)mm;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4.28±1.56)mm,统计学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双侧上颌第一磨牙间倾斜夹角平均增加量为0.69°,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量与螺旋扩大器螺旋打开宽度相比,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磨牙水平腭中缝宽度增加量与螺旋扩大器螺旋打开宽度相比,统计学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改良式MSE可扩开成人腭中缝,扩弓后,上颌第一磨牙仍维持原有生理性颊舌向倾斜角度。

  • 标签: 微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 上颌骨宽度不足 成人
  • 简介:目的比较使用不锈钢种植支抗内收上颌前牙时,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的稳定性.方法选取因上颌前突而行拔牙矫治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4例,均使用不锈钢种植支抗技术内收上颌前牙.对其中14例男性、22例女性患者于上颌5、6间颊侧植入种植,对另14例男性、22例女性患者于6、7间颊侧植入种植.比较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的松动率.结果两种不同植入部位种植松动率的比较,位于上颌5、6间颊侧植入组,松动率为23.38%,位于6、7间颊侧植入组,松动率为6.74%,前者松动率高于后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使用不锈钢种植支抗内收上颌前牙时,植入于上颌6、7间颊侧,种植稳定性优于植入于上颌5、6间颊侧。

  • 标签: 种植钉 内收前牙 稳定性 松动率
  • 简介:目的初步探索在舌侧正畸治疗中采用微种植支抗压低上颌磨牙而旋转下颌骨。方法选取20例下颌稍后缩的成人患者,均使用舌侧隐形矫治器治疗,同时在上颌后牙区颊腭侧植入微种植支抗辅助压低上后牙,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平均压低1.63mm(P〈0.01),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平均压低1.82mm(P〈0.01),MP-SN角平均变小1.81度(P〈0.05),FH-MP角平均变小2.11度(P〈0.05),SNB角平均增加1.37度(P〈0.05)。结论舌侧隐形正畸联合微种植支抗能够有效地压低上颌磨牙,间接逆时针旋转下颌骨而改善侧貌,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舌侧正畸 微种植钉支抗 下颌骨旋转